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629章 风向标(3/4)

他好像跟定了李学武似的,走到哪跟到哪,就连外勤也是一样。

李学武今天有计划去联合储蓄银行调研,他听说后便叭叭地跟了上来。

尤其是听说这次调研用了厂里的鸿运一号车,他更是对这次外勤感兴趣了。

拥有桌板的座位,李学武坐在一边,他坐在了对面。

彭晓力则是坐在了李学武的身边,把各种材料递交过去方便李学武审阅。

之所以用这台车,一是这次出外勤的人多,二是这台车今天没人用。

如果用自己的车,杨骏跟着不太合适,要借用其他人的轿车,他又懒得开这个口。

所以,移动办公用车便驶出了红星厂的大门,往位于城里的联合储蓄银行京城分行驶去。

联合储蓄银行有总行一座,位于亮马河工业区,新建的办公大楼。

分行三座,分别是京城分行、津门分行、钢城分行。

有人问了,红星厂的联合储蓄银行不是才开张嘛,服务方向和规模都特别的狭窄,怎么就弄出分行了?

这是银行工作的规则,有了分行才能管理储蓄所,比如城里的储蓄所和亮马河工业区的储蓄所。

总行大楼那边楼下也有一间储蓄所,但主要用做办公。

对应的,有了津门分行,就能在津门孵化储蓄所了,钢城也是一样。

设立分行的另一个原因,红星联合储蓄银行要与港城东方时代银行跨接国际汇兑业务,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

李学武要看的不是总行那边的办公环境有多好,而是要看分行的工作环境。

从分行的经营状况就能看出现在联合储蓄银行的战斗力。

杨骏并没有问此行的目的,反而关心起了汽车工业。

也许是王志等人在汇报过程中的刻意隐瞒和避讳,让他有些收敛。

即便李学武没有提醒他注意保密,他也知道应该怎么做。

“你说的应该是坦途吧?”

李学武抬起头看了他一眼,继续着手里的工作,嘴里则是介绍道:“目前还在设计当中,没有生产计划。”

“我也是听说的,”

杨骏打量着车窗外闪过的街景,解释道:“上次你们搞的那个供应链大会上,对吧?”

“对,那是坦途概念车的第一次亮相。”

李学武将批阅好的文件交给了彭晓力,自己则拧好了钢笔挂在胸前。

他端起茶杯说道:“没想到您还喜欢汽车啊,对这个有兴趣?”

“就是好奇而已,毕竟看过红星羚羊一代了嘛!”

杨骏微笑着说道:“今天听你们讲羚羊二代的优秀,我是个人感官啊,觉得你们厂真是真人不露相。”

“没您说的那么夸张。”

李学武笑着喝了一口热茶,放下茶杯道:“无非是技术的总结和堆叠,还需要自我提升,实现设计语言的创造能力。”

“你说的这些个——”

杨骏点了点他,微微摇头道:“有的我听懂了,有的我是一点都没听懂。”

“呵呵,不是我故弄玄虚。”

李学武轻笑了一声,道:“我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是有理想的,所以在组织协调相关工作的时候喜欢总结和归纳一些词汇,显得另类了一些。”

“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开拓思路的人。”

杨骏夸了他一句,笑着问道:“你们厂汽车工业上市是有阶梯层级的吧,就是层序递进的这种关系。”

“您真是慧眼独具,高明!”

李学武反过来赞了一句,微笑着解释道:“吉普车一般会在上半年公布,年中量产,摩托车一般会定在下半年公布,年底量产。”

“其他汽车会与相关的发布和量产任务区别开,以方便应对特殊情况,就是这样。”

“嗯,工作上讲究方式方法。”

杨骏点点头,看着李学武问道:“你觉得红星厂的未来应该怎么发展才是对的?”

“或者说具体点,”

他坦然地问道:“你是如何评价红星厂管委会班子成员工作能力的?”

“对这一次管委会成员的调整,你有没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

“这个问题实在是太突然了。”

李学武并未被对方的坦白所惊讶,只是语言和表现出来的而已。

他早就预料到对方会试探自己,或者旁敲侧击。

心里有所准备,应对起来并没有负担和压力。

“关于红星厂未来的发展,我不知道您看过我们厂的《三年计划》和《五年规划》没有。”

他认真地介绍道:“这两份工业发展思路和指导文件是我们厂集体讨论、总结和归纳的宝贵思想结晶。”

“我相信这两份材料一定很能够解答您的第一个问题。”

李学武顿了顿,待对方点头确定后,这才继续回答他第二个问题。

“关于如何评价红星厂管委会班子成员的工作能力。”

他长出了一口气,略作思考过后坦然地讲道:“我们厂的情况您是了解的,班子成员数相对较少。”

“在面临主管更多工作,负责更多业务的同时,所有厂领导都过多地承担了一定的管理风险。”

李学武并没有避讳这个问题,更没有像车里其他跟随调研的同志想的那样,点领导的名依次评价。

他不避讳管委会的现实情况,又没有具体的指向性,讲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有做的好的,也有欠缺管理经验和面对新鲜事物反应能力的。

听起来客观公正,甚至能说出几个实际的例子,必然对外贸易经验的欠缺,一些事情处理的能力不足等。

在举例的过程中,他是有直白地讲了相关领导的名字,但也分析了出现这一问题的客观情况。

不能说李学武在针砭时弊,可也不能说他徇私舞弊,包庇事实。

能在这种场合,较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厂领导在一些工作上的不足,在车上众人看来已经殊为不易了。

这可不是组织生活会议,当着工作组的面,李学武可称为胆大妄为了。

可细究起来,他并没有攻击谁,更没有掀红星厂的老底,或者家丑外扬。

杨骏听的很仔细,甚至在笔记本上做了相关的记录。

李学武讲的并不空泛,从各项业务、项目以及相关的变革,他都有讲到哪些领导做了工作,哪些领导做了配合,哪些领导有认知和经验上的不足。

其实就算他说了不好的话,以这么详细的举例和实际情况,相关的领导听见了也不能说出什么来。

可贵的是,李学武并没有给谁上眼药,一视同仁。

甚至他还评价了管委会主任李怀德在处理飞行器安置业务上的失误。

这件事厂里很多人都清楚,李学武就这么堂而皇之地讲了出来,甚至剖析了李主任出现这种失误的原因。

红星厂骤然从轧钢厂向集团型企业发起冲击,两年时间兼并了十七家企业,吸纳了超过七万名职工。

在这种快速崛起的过程中,管理层出现失误是很正常的事。

李学武在评价相关工作后果,还提出了加深思想和业务学习的意见。

在拥有了独立的教育体系后,李学武强调了干部重新走进课堂,培养一批扎实肯干的基层骨干等项目。

甚至他还建议组织管委会领导定期开展专项业务知识学习活动。

比如对外贸易,比如技术革新等等,闭着眼睛走老路,会掉沟里的。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掌握新的管理能力。

随着他的介绍和回答的深入,杨骏记录的手也快了起来,脸上的表情也认真严肃了许多。

车厢内有不少人也在记录着李学武的讲话,这些政策和工作很有可能在未来会实现。

红星厂谁人不知,李学武就是思想和政策的风向标。

从李怀德掌握管委会以后,年底的总结一定是李学武在搞,年初的工作计划也是李学武在带头搞。

甚至相关制度和变革,也是由李学武在公开场合第一个发表讲话。

你可以理解为李怀德用他来做实验,或者让他顶在前面。

但实际上,李学武做的任何报告和讲话,都是与管委会领导汇报过的,是征求了他们意见和建议的。

再一个,如果没有这份能力,管委会又怎么能让他走到台上发表讲话呢。

绝对的前瞻性,广阔的视角,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全厂无人不服。

就像杨骏看到的那样,李学武就坐在李怀德的身边,任何会议上。

“对于这次人事调整…”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