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我数到三(4/5)
所以当见着李学武哄着孩子在楼下玩的时候,她惊讶的笑出了声。
韩建昆也是笑了笑,给李姝拿了玩具,又从李学武这里接了孩子过去。
他算是赶上了,李学武家里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他都照顾得着了。
李学武把孩子递给他,就去帮顾宁忙活,媳妇儿说一样,他就帮着找一样,都码齐了,又一起往兜子里装。
你看着大夫穿着的白大褂都是一样的,其实个人是个人的。
男同志还有可能混着穿,但女同志都很仔细,不会穿别人的衣服。
包括白色的帽子也是,都是成套配给个人的,维护和卫生都靠自己。
如果觉得医院给的白大褂不够用,也可以自己买布料照着剪裁制作,只要符合规范就可以。
当然了,这么做的通常都是资格老的医生,有钱,不在乎多一件工作服。
顾宁有三件白大褂,就是为了换洗方便,她有些爱干净,脏一点都要换洗的。
听诊器,并不都是大家一起用,是医院配发给医生的,由医生保管、维护和使用。
顾宁从医院请了假回来的时候,这些东西包括办公用品都抱了回来。
包括穆鸿雁走的时候留给她的一些东西,也都带回了家。
现在又要回去上班,自然是要收拾妥当,再抱回去。
忙忙活活的,见着顾宁对李学武没好脸色,秦京茹笑着偷偷问了一句。
李学武则是叽咕叽咕眼睛,小声说道:“嫌弃我笨手笨脚的,啥也不会做”
。
“这不挺好的嘛”
秦京茹抬了抬眼眉,她对李学武能帮忙干家务这件事已经很惊讶了,现在忙前忙后的,自然是满意的。
她瞅了瞅顾宁,好笑地摇了摇头,可能是觉得小宁姐的要求太高了,李哥都做到这个地步了,咋就不能给个笑脸呢。
嗯,顾宁真想给他个笑脸。
吃饭的时候,面对李学武夹菜布菜,顾宁瞪了他一眼,算是对他一早晨带着歉意的殷勤的回应。
有回应就好,有回应就好。
李学武还就怕她生闷气,两口子玩闹,还是逗开了的好。
“下周五要去津门出差哦”
李学武对着顾宁和秦京茹交代到:“提前准备着,周五那天我送李姝去她奶奶家,周日我回来的时候再去接她”
。
“这不早着呢?”
秦京茹抬起头算了算日子,道:“一周呢,我最近都住在这边,您忙您的,有事往家里打电话就是了”
。
“嗯,提前说一声,省的安排不开,以后出差多了,我尽量提前说”
他帮李姝又添了些米糊糊,给顾宁说道:“跟医院那边也报备一下,这有孩子呢,尽量就别上夜班了”
。
“嗯,知道了”
顾宁吃着饭应了一声,抬起头看了看李学武说道:“吴老师那边记得带些东西过去”
。
“想着了,下周我叫人安排一下,现在还早”
李学武点点头,道:“她那边跟你的情况也许差不多了,有业务忙起来照顾孩子也是不方便”
。
有秦京茹两口子在,她并没有多问李学武的这些事。
即便是两口子在家没别人的时候,她也少打听这些事。
李学武愿意说起,她就听一耳朵,他要是不说,即便于丽等人来家里汇报工作她也是不听的。
关于吴老师,她还是能放心的,关键是有大嫂和大哥在,李学武在正经事上绝对不会含糊。
至于说安排吴老师在津门做什么事,管理什么业务,又与对方制造暧昧的关系坑谁,她不愿意打听。
他有他的工作,有他的事业,也有他的朋友和计划,依着他的性格,绝对不会吃亏就行了。
真要指望她事事都管,两口子在一起相处可能就没有这么融洽了。
她是医生,只管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同时照顾好家里,保证自己的生活愉快充实。
多操一份心,多挨一份累,她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根本管不了李学武,更管不了李学武的事业。
所以,李学武要干什么她从来不过问,多了就是叮嘱一句安全重要。
听着他说去津门,这还是因为知道的缘故,这才提起的吴老师。
有她提点这一句,算是对李学武有个交代,也对吴老师有个交代。
毕竟这层关系和谋划她是知道的,真要不闻不问,吴老师那边说不得要很尴尬。
李学武去津门带东西,必然是要说她交代带去的,双方心照不宣,彼此面子上都过得去了。
早晨跟打仗似的,终于收拾妥当。
顾宁去上班,李学武带着李姝先去四合院,再往厂里走。
正因为要拐一下,所以是比往日里要提前出来的。
家里就剩下秦京茹和孩子了。
好在是现在孩子还小,哄哄就能睡,哄着就能玩。
她有时间收拾家务,更有时间准备晚饭和午饭。
顾宁自己定的是回来吃饭,顺便喂孩子,尽量保证孩子不饿着,不让秦京茹抱着孩子往医院跑。
现在流脑病毒正猖獗着,孩子抵抗力弱,真怕有个好歹。
对于秦京茹一个人照顾孩子,李学武和顾宁都没有过分地担心,一来是日子久了,有了信任,二来秦京茹在家都照顾好几个弟弟妹妹了。
“呦嚯——!
李姝回来了!”
李学武刚抱着闺女进院儿,便见着傻柱往外走。
“这么早上班?
少见啊!”
“少扯淡,我一向遵守纪律!”
傻柱笑着梗了梗脖子,逗着李姝道:“叫伯伯!”
“伯伯——!”
李姝识逗也识人,早认识他是谁了,奶奶哄着她的时候也教了她叫人。
所以傻柱逗她的时候,她奶声奶气地就喊了人。
可能不止四九城是这么个规矩,按照老太太的说法,东北那边也是这么教孩子的。
出门在玩,认识的该叫啥叫啥,晚辈的要主动问好叫人,不能不说话。
就是胡同里的淘小子,放学回来见着有老头坐在门口,不是一个院的但认识的,路过了也要叫声爷爷。
等走在胡同里,是父亲的朋友,是家里的父母的同事,叫伯伯,叫叔叔,这叫礼貌,也叫懂礼数。
你瞅着,胡同里谁家孩子见着人不言(读粘)声低着头就过去了,准要叫人说道。
当然了,无论是多大岁数的,都不会跟孩子一把见识,又是招呼的事。
但他们会问你是谁家的,然后就会对你的父母有了一个不会教孩子的印象。
现在说两句不痛不痒,不轻不重,但等你闯祸的,到时候且看着。
人家还不什么话都传出来,从你小时候见着人不打招呼一事,能引申到你犯错误的根本原因。
当然了,你要是出息了,人家也就不提这件事了,只当你小时候聪慧羞涩,当个笑话说了。
人家都要说,谁家谁家孩子,打小就聪明,看着就像当干部的材料。
嗯,他要是看得这么准,怎么不给自己家孩子看看呢。
都是后找的,都是马后炮,都是漂亮话,都是为了说给你听的。
所以啊,不知道南方是如何的习俗,反正北方的孩子不能不会说话。
要是遇着津门的孩子,那小漂亮磕儿就更多了,还有俏皮话呢。
当然了,孩子都是好孩子,看父母教育,也看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