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六章 稳坐钓鱼台(2/2)
“未必。”
徐溥却摇头,“张来瞻几次反对陛下提拔他入阁,要是他真有心争名逐利,断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反复拒绝陛下的好意,还消极对待朝务。目前对李孜省的参劾之事,尚在进行,等他回京后,自会有更多的人上奏参劾!拔出萝卜带出泥,到时候或许有惊喜!”
乾清宫。
覃吉把一份名单呈递到朱祐樘面前,随后就恭敬立在一边等候指示。
而名单上所列,正是翰林院内推荐入阁的人选,其中并不见张峦的名字,而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是刘健,再下面是李东阳和谢迁。
朱祐樘问道:“为何不见岳父在列?”
覃吉道:“陛下,因为年后张国丈一直未曾出现在翰苑中,再加上他并不是进士出身,如今馆阁中人要推荐入阁者,必定要谨慎为先,不好随便破坏规制。”
这就是告诉皇帝。
你认为你岳父很牛逼,啥事都能干,还能干成,朝中有些人可能也是怕了你岳父的威势,或有少许向他靠拢的。但从原则上来讲,张峦就不该入阁,因为他只是个监生而已,且入朝还没几年,论出身和资历,哪一条符合?
覃吉再道:“眼下翰苑中正在修撰先皇实录,目前正值用人之际,不敢轻易打破排序。”
朱祐樘皱眉不已,问道:“正是用人时,不更应该让岳父入阁吗?先前还召了南京翰林院的人北上,现在却说,还要增加翰林院的人手?具体从哪里增加?”
覃吉道:“回陛下的话,之前问过徐阁老,徐阁老的意思,可以从过去几年的进士中间,择优遴选一批庶吉士到馆阁。”
“翰苑人手少到这种程度吗?”
朱祐樘眉头皱得更紧了。
自己老父亲在的时候,当时东宫还有教导他的任务,也没说缺人,反倒是人手充裕到不断往外发派。
现在他当皇帝了,翰林院不过是多了个修《大明宪宗皇帝实录》的任务,就不断喊人手短缺?
皇帝不明白其中原委。
覃吉却心知肚明。
因为徐溥等人,希望培植自己的势力。
毕竟上一次遴选庶吉士时,朱见深还活着,那时候的翰林体系是由万安和刘吉牢牢把控着,选上来的人都是按照他们喜好的标准,且其中大半都是靠巴结和送礼上位。
如今新皇登基,还不赶紧趁着修实录的良机,整一批曾经被刷下去的、在他们看来既有能力又值得信任的人上来占位?
覃吉道:“那陛下,是否要听取徐阁老的意见呢?”
朱祐樘未置可否,重新端详了一下那份内阁大学士的推荐名单,转而看向覃吉,吩咐道:“最近岳父的病情好转了些,都能见客了,你有时间去问问他。如果他说要增加人手,那就增加,否则的话…就先维持目前的状态。”
“也是。”
覃吉点头道,“就算翰苑要增加人手,也该听听张国丈的意见。张国丈在识人上,还是有一套的。”
“哦。”
朱祐樘经过覃吉婉转的提醒,大概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原来涉及到培植自己人的问题。
徐溥选拔进入翰林院的官员,是能够让他感到满意的…与之对应,还得看张峦那边,是否也有中意人选。
“老伴,下次再有什么事,你直接跟我说就好。”
朱祐樘叹道,“不用回避的。”
“奴婢并未回避。奴婢有闲暇,一定去问张国丈的意见。”覃吉感觉压力很大。
他的性格在那儿摆着。
不像怀恩那样做事能力突出,且雷厉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