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的不通,就走玄的(2/3)

卧房内。

里面的被褥什么的都是从家里直接搬过来的,还透着一股阳光味道,为的是让张峦住得更舒适些。

“爹,你看看还有什么缺的,我让人给你搬过来。”

张延龄询问。

张峦摇摇头,趁着儿子转身拿药时,嘴上小声嘀咕:“我要的,你又不会给。这会儿表现什么孝心?”

张延龄道:“爹,你听我的,你这病可大可小…先静养半个月,看看效果再决定下一步动向。”

“咋的,半个月还不行?”

张峦惊讶地问道。

张延龄摇头道:“你这病,非得静养不可,若是一直静不下心来,就算养好了,也会有后遗症。

“你也不希望将来要死不活的,整天气若游丝,吊着半条命,痛苦地活着吧?跟你说,这病可是很伤肺的。”

一个感染严重肺炎的病患,相当于后世白肺住院,要是不好好养病,回头搞出点儿后遗症…

哮喘病做不了重活也就罢了,再搞出个什么肺部纤维化,到时真就半条命吊着。

这年头可没有后世那种治疗的条件。

全看张峦是否能挨得住,也就是说一切得看命。

不过以他这个儿子所见,便宜老爹就是不安生,不然以这个时代抗生素所表现出的威力,早就该好了。

得了这种病,想要让老爹安心养病,必须得上点儿强迫的手段,否则啥都白搭。

“儿啊,演兵之事,你确定没问题?不用为父去吗?”张峦问道。

“呵呵。”

张延龄用针头对准张峦的左手背一针扎了下去,摇头轻笑,“爹,你是想去帮倒忙吗?就算是李孜省回来,作用都比你大。”

“呸,瞧不起谁呢?为父真是怀念之前在老家时无忧无虑的日子,你说这病也是奇怪,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时候来…是说,我真就没那福气吗?哎哟喂,轻点儿,疼啊。”张峦咧嘴叫唤起来。

入夜。

张延龄从张峦休养的地方出来,乘坐马车出了街口,又行驶了约莫一刻钟,终于来到跟庞顷约好的一处茶楼门前。

庞顷刚跟人交待完事情,听说张延龄前来,赶紧出门迎接。

“庞先生,久违了。”

张延龄打过招呼,便跟着庞顷入内,一起来到临窗的桌子边坐下。

庞顷想把茶博士叫过来上茶,却被张延龄伸手阻止:“说完话我就走。刚去探望过家父的病情,只怕还得静养些日子。”

“还需静养?”

庞顷显得很紧张,“这么长时间了,张国丈还卧榻不起吗?”

显然庞顷觉得张峦病得太久了。

他现在倒不担心张峦是在装病,因为在他看来,堂堂国丈爷这会儿装病已无现实意义。

张延龄道:“病情一直反复,只能看天意了。”

庞顷听了,满脸都是苦涩:“张国丈有什么意外的话,只怕是…二公子,庞某能否亲自登门探望?榻前问候,也算是尽一份心意。”

“不用了。”

张延龄道,“眼下他必须得好好静养,我不想让朝事烦扰他内心。倒是庞先生您,去西北一趟,这才多少天?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庞顷苦笑:“无奈啊,我家道爷差遣得紧,先让我去鞑靼营地和谈,这不鞑靼人还没动身,我却先出发了…回京已经两天,在此期间,按照我家道爷的吩咐,带着礼物去几个人家中拜访…却是…”

欲言又止。

张延龄道:“应该不太顺利吧?”

“是。”

庞顷道,“我家道爷说,眼下他地位不比从前,自然有人要避忌。只是西北打了一场胜仗,照理说不该被人如此嫌弃才对。谁曾想…”

言下之意,我那位主公认为别人应该给他几分面子。

结果回来后发现,每个人都唯恐避之不及,之前该怎么躲,如今还是怎么躲,无论是威逼利诱都不管用。

就算有些人被李孜省拿捏住把柄,照理说应该替我那位主公说话,结果还是…

张延龄道:“我想,他们针对的应该并非是李尚书,而是家父。”

“啊?”

庞顷问道,“这是何故?”

张延龄叹道:“还不是朝中主流官员,尤其是那些位高权重的,没一个愿意家父崛起?一旦他们暗中形成联合,逮着机会就发起攻击,让家父无法在朝中立足,最好是把他老人家打发到五军都督府,从此不问朝政。”

“这…”

庞顷不由认真琢磨起这番话来。

张延龄笑道:“说白了,家父的病,还有怀公公即将离朝,都是引子。别人想趁这个窗口期,让家父离开朝堂。”

庞顷顿时明白过来,失声道:“您是说,如今内阁首辅,加上司礼监掌印中官二位,想一齐…”

张延龄道:“不但他们两位,东宫讲官出身的那帮官员,对家父也是貌合神离,他们并没有把家父当成自己人。只是他们做事更为低调和谨慎,没把事做到明面上。”

“对啊。”

庞顷听到这里很有感触。

派系斗争,有的人喜欢把矛盾呈现在明面上,公开决裂。

而像徐溥为首的东宫讲官出身的翰林们,则喜欢把事放到桌面下,一方面表现出对你的信任,暗地里却频使绊子,最后还会义正词严地说我们只是秉公处置。

张延龄道:“吏部王尚书,对家父成见很深,再加上都察院马总宪等人,他们…也都是如此心思。”

“唉!”

庞顷叹了口气道,“跟我家道爷有交情的几位老臣,如今虽还在朝,哪怕贵为尚书,也都不问世事,只等着将来致仕还乡。眼下…如果有人要针对令尊和道爷,真不太好…应对。”

一个在西北,鞭长莫及;

一个在家中养病,束手无策。

二人被针对,似乎只能干吃亏。

这似乎也是看不惯张峦和李孜省的人,想趁机动手的原因。

庞顷道:“明日鞑靼人入朝,听说有一场校场演兵,不知是几时?陛下是否会列席?到时会不会出乱子?”

张延龄笑问:“庞先生也听说了?”

“二公子,您实在太客气了。”

庞顷道,“庞某及早赶回京师,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听从您的吩咐行事…您有事只管吩咐下来。这一声先生,实在是让敝人无地自容。”

“庞先生乃李尚书身边得意干将,这声先生自然当得起。”

张延龄笑道,“这次演兵,其实是我的主意,家父并没有参与进来。我这几天都在忙着操持此事。”

庞顷道:“不知庞某是否有能帮得上忙的地方?”

“没有。”

张延龄道,“演兵之事,涉及到军权,庞先生最好不要轻易参与进来。我现在就担心有人暗中耍手段,攻讦家父,攻讦李尚书。”

庞顷想了想,若有所思:“即便我联络的那些人,不见我,不接受馈赠,甚至连沟通的机会都不给,但眼下看来,至少无甚异动。”

张延龄问道:“真就一点儿异常反应都没有?庞先生,敢问一句,最近可有到京师周边走走?”

“这!?”

庞顷好奇地问道,“庞某刚回京,且忙着到各家走动,尚未来得及去各处看看。二公子,您的意思是…”

张延龄道:“我想问问,先帝在时,曾于京师周边修建不少庙宇和道观,其中有多少是李尚书经手的?”

庞顷道:“初期是有,当时道爷尚未在朝中占据高位,先皇曾派他多次监工。但后来因为道爷位高权重,已不再参与这些繁琐小事。”

“不亲身参与,那有多少利益过手?”

张延龄再度问道。

“这…”

庞顷道,“二公子,您是否听到什么风声?”

张延龄道:“我就问问,你要是不说,就当我没问。”

“敝人并非有意遮瞒,其实情况是这样的…道爷拿到朝廷人事大权后,跟中官梁芳产生嫌隙,而佛寺和道观的修筑,乃皇家项目,多数工程均为梁芳窃据,利益很少过道爷的手。或者说,道爷无须通过这个来谋求利益。”庞顷道。

张延龄点点头道:“那我问一句,万和寺的修建,其中存在多少猫腻?”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