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一章 赢得人心(2/2)
“那不就得了?陛下可是有言在先,若是李孜省在西北建功,就让张来瞻入阁。”刘吉道,“眼下李孜省的作为绝对不能算作建功!这立场,你们得坚定啊。尤其对鞑靼人朝贡之事,得把影响往严重了去说,让陛下有个先入为主的坏印象。”
徐溥心说,你这话是啥意思?
让我们众口铄金,睁着眼睛说瞎话,黑的说成白的,让皇帝先入为主觉得张峦和李孜省是在祸国殃民?
就算不承认张来瞻神通广大,但也不能违背世人常识啊。
徐溥无奈道:“刘老,您知道今日此消息一出,在京大小官员和百姓的反应是怎样的吗?”
“痛心疾首,恨不能…等等。”
刘吉突然瞪大眼睛看向徐溥,问道,“你这话是何意?莫不是朝中人都觉得,张来瞻和李孜省干得好,他们是大明的股肱栋梁不成?咳咳,可别忘了他们是什么出身!道士和外戚,都不可取!”
徐溥苦笑道:“就算同僚对其出身颇有微辞,可市井升斗小民,却是…唉!对这二人推崇不已。”
刘吉黑着脸道:“无知之徒,竟分不清是非曲直?”
徐溥叹道:“既能领兵打胜仗,又能招抚外夷,令其来京请罪,把断了多年的朝贡给续上,这本就是安定人心之举。
“京城百姓都不想连年战乱,毕竟光是今个冬天一番筹措钱粮,就让京师粮价腾贵。要是再打下去,就怕…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哪。”
徐琼府宅。
沈禄见不到张峦,赶紧去找徐琼告知好消息。
但其实消息根本不用他去传报,因为李孜省的奏疏已超出通政使司的框架,闹得人尽皆知。
“好事啊。”
沈禄笑着说道,“既打了胜仗,还收拢了人心,恩威并施,话说这位李尚书真乃不世出的名臣良将。他回朝后,至少也该有个六部侍郎当当。”
徐琼神色颇为淡然,问道:“朝中谁能容得下他?”
一句话,就好像在沈禄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沈禄道:“徐公…您的意思是…李孜省以后仍旧无法在朝中立足?这位李尚书,也算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先皇临终时,对他期望可是颇高的。”
徐琼摇头道:“朝中没几人认同他。就算是曾经对他恭敬和攀附之人,如今不也都离他而去么?”
沈禄心道,你是在说你自己吗?
别人或对李孜省无感恩之心,但你徐琼可是承蒙了他不小的恩惠,要不是李孜省在先皇末期帮你调来京师为侍郎,只怕你现在还在南京清水衙门里混日子吧?
随即徐琼又做出补充:“有几人会像你我一样,惦记李尚书的能力,以及他对朝廷所做出的贡献?”
“是啊。”
沈禄听出点什么,但又不是很确定。
“你见过来瞻了?”
徐琼问道。
沈禄叹息:“他一直在外边静养,连如今是否在京城,在下都不能确定,就算想见也见不到他人啊。”
徐琼道:“年初就是吏部考选,天下官员到京者不少,旁人府上宾客盈门,不管是否门客,都来者不拒。唯独来瞻却于此时隐匿于朝,这是想避世,还是想彻底放手不管啊?”
“那我试着去见见他。”
沈禄听出其中诀窍。
此时李孜省配合张峦在西北有了作为,正是利用二人声望,发展党羽派系的最好时机。
不然的话,就算张峦再有本事,再得皇帝的信任,也是个光杆司令,做事没人拥护,政令也难以推行开。
要是能在京师和地方上多发展些人脉,做事可就方便多了。
徐琼又道:“你是得去问问他,黄河河工项目是否要无限期拖延下去?如果非要等那人回朝后再推进,只怕今年又要延误…毕竟再过两个月,就到夏收农忙时。”
“对对对。”
沈禄道,“这修河工,最好是趁着农闲,今年黄河春汛马上就要到来,朝廷各项准备也在有条不紊推进。这夏收非常重要,到那时真不适合推进河工事,我得赶紧催促来瞻。”
徐琼点头道:“看来有时候你也需要有人提醒。来瞻不问事,就得你多去走走,我这边始终不方便。”
沈禄好似个称职的跑腿人般,笑着道:“明白,来瞻不上心,我就多盯着点儿。但不得不说,来瞻做事可是雷厉风行的,要么不做,做起来…丝毫也不含糊。好在现在他二子延龄一直都在外奔波,有贤侄在,我等其实不用太过担心。”
徐琼闻言皱眉。
你不指望国丈张来瞻做事,却把希望寄托到他那没成年的儿子身上?
显然徐琼作为传统文臣,看不上张延龄这种初出茅庐的小子。
在他看来,再牛逼的稚子,那也是熊孩子…自家再懂事的晚辈,以其十二三的年岁,也看不出有能耐去接触朝事。
能做到克己复礼,修身养性,再去进修学业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一个稚子本事再大,真就能到撑起一片天的地步?
说出去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