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784章 得天独厚的宝藏(2/3)

哪怕是薛礼自己的心中,有时候也会有这个想法。

“衣食住行,这是辽东稳定,乃至大唐稳定最基础的条件。

衣服就不用说了,有河北道的棉花源源不断的运输到辽东,这里的冬天御寒不是问题;至于食,自然是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重点了。

不过,我们跟汉朝时期的屯田不一样,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戍边将士的粮食问题,而是要解决整个辽东道乃至大唐的粮食问题。

只要经营妥当,十年以后,辽东道一地出产的粮食,就可以养活八成的大唐百姓,并且还能让粮食成为跟周边部落贸易的一个新利器。

一直以来,中原王朝跟胡人之间没有太大的粮食贸易,并不是因为胡人有牛羊肉吃了就不需要粮食了,而是边疆本来就不怎么出粮食,从产量地运输粮食过来的话,成本太高。

你总不能一斤粟米卖的价格跟一斤羊肉一样吧?

那样还有谁买?

但是,如果我们辽东道出产的粮食价格,比关中还要便宜,那么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那个时候,渊盖苏文也好,靺鞨也好,室韦也好,都会很乐意的用牛羊马匹来换大唐的粮食。

只要大家都有饭吃了,愿意拼命的人就变少了。”

李宽的这个想法,还没有好好的跟谁提过。

毕竟说辽东这么一个大家眼中很是荒凉的边疆,能够产出满足大唐八成人口需求的粮食,实在是很难让人相信。

不过,薛礼作为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都督,李宽自然要跟他说清楚。

薛礼:“王爷,辽东这么冷,不管是种植粟米还是水稻,亦或是麦子,产量不可能很高吧?”

“不,恰恰相反,辽东这里的粮食产量,不管是种植粟米还是水稻,都会比关中要高;唯一可惜的就是,这里太冷了,种水稻的话,不能跟岭南那边一年两熟。”

后世的东北大米,可是鼎鼎有名。

现在薛礼跟李宽说辽东不大适合种植,李宽自然要好好的给他洗洗脑。

“仁贵,这粮食的产量,除了跟气候有关系,还取决于土壤是否肥沃,灌水是否充分。

我之所以笃信辽东道适合大规模的种植粮食,是因为这里有着大片的肥沃土地。

你去辽东城外随便找一处荒地,用锄头往下挖一挖,你会发现掘地三尺,土地都还是黑色的。

这是一片上天赐予的黑土地,是我大唐得天独厚的宝藏啊。”

高句丽人虽然在辽东也高一些农牧种植,但是他们的农耕水平跟大唐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哪怕是如此,半农半牧的高句丽,都已经是东北地区最强大的存在。

不搞农业的室韦和靺鞨,实力就远远不如高句丽。

“黑土地?”

薛礼显然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没有搞明白它背后的含义。

“没错!

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它跟你经常看到的土地不一样,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土壤。

同样的情况下,一亩水稻的产量,在黑土地和普通土地上面种植,至少可以多两成!

最关键的是,辽东这里地广人稀,可以使用驽马配合新式耕犁,以及观狮山书院下属的机械研究所研制出来的简易自动插秧机和人力打谷机,人均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大大增加。”

李宽暂时没有办法像后世那样搞大规模的农场,但是小农场却是完全可行。

中原地区,一个人能够耕种的土地,其实不会超过五十亩。

这还不是精耕,如果像是后世那样的精耕,一个人顶多只能搞定三十亩。

但是,如果配合各种牛马和建议机械,一个人平均管理一百亩土地,完全没有问题。

最关键是可以通过种植大豆和水稻,来岔开两者农忙的时间,让一个人可以管理的土地变大。

“这么说,王爷您是准备让生产建设兵团在辽东大力种植水稻?”

薛礼虽然还不理解黑土地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但是李宽的意思,他是懂了。

“没错,水稻是主要的种植作物,除此之外,就是大豆!”

“大豆?

大规模的种植大豆的话,全部用来喂马似乎有点浪费啊。”

薛礼有点困惑的看着李宽。

虽然从汉朝的时候就已经有豆腐了,但是大豆在大唐最主要的用处还是作为战马的添加饲料。

可是大唐不缺养马的草原,对于使用大豆来给马匹补充营养,需求不是很旺盛。

“喂马也好,制作豆腐也好,其实都不是大豆最主要的用处!”

“啊?”

李宽的答案让大家感到意外。

就连程处亮和秦善道都忍不住盯着李宽,看看他会给出什么解释。

“把大豆压榨之后,可以制作出大豆油,供百姓们食用;而压榨之后剩下的豆粕,则是家畜最好的饲料,不管是鸡鸭鹅也好,还是猪狗,吃了豆粕之后,长势都会变好。

如今大唐的百姓已经渐渐的远离了饿死的风险,一些地方的百姓慢慢的对肉食有了更加强大的需求。

这个时候,进一步发展养猪、养鸡产业,也是很有必要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百姓们的肉食变多了,对粮食的需求就会减少,也算是间接的解决了粮食问题。”

楚王府可是十年前就开始安排人养猪、养鸡,如今是长安城最大的肉食供应商。

:(/ 虽然这些年,楚王府的养殖规模没有继续扩大,但是养殖技术的进步,却是一直都没有停滞。

特别是如何预防大规模的瘟疫,这是观狮山书院农学院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书院里长期都有一帮学员在楚王府的养猪场、养鸡场里进行研究。

在结合了观狮山书院医学院的一些东西之后,学员们慢慢的摸索出了一套相对有效的防疫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大规模养殖生猪和鸡鸭带来的风险。

像是楚王府还好,哪怕是碰到一些意外,也能承受损失。

如果其他的百姓孤注一掷的投入到养殖事业,一旦遭遇不幸,立马就垮了。

这也会打消许多百姓投身养殖业的积极性。

“这大豆居然有这么大的用处?”

薛礼觉得很是意外。

稻、黍、稷、麦、菽,作为五谷里头的菽,大豆在华夏的种植历史可谓是非常悠久。

但是,种植规模一直都非常有限。

最主要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面,大豆的作用赶不上其他庄稼。

也就难怪薛礼他们会觉得意外了。

“没错!

大规模的种植大豆,很占用良田,在关中地区是很难推广的。

可是辽东就不一样了,这里有的是无主的土地。

到时候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直接在各地圈一大片土地,大规模的种植大豆,将大豆产业打造成辽东道的支柱产业。”

水稻和大豆,可是李宽为辽东生产建设兵团量身打造的两个拳头产品。

“王爷,听您这么一说,我恨不得现在就带着将士们去开垦土地了。”

薛礼想象了一下李宽描绘的蓝图,觉得自己要是带着生产兵团实现了这个目标的话,绝对可以名传千古,甚至有机会进入朝廷,封侯拜相。

“快了!

陛下已经在让房相安排将士们的赏赐事宜。

这次就地转移到生产兵团的将士,都是有军功在身的。

不管功劳大小,肯定都会有一些赏赐,到时候不管是土地、奴仆还是牲口、农具,都会有。

不过,你这个带兵打仗的将军,就要先跟黑土地做一番斗争了!”

李宽倒是没有想着要让薛礼直接从武将转为文官,这实在是太浪费人才了。

而是生产建设兵团,本身其实就有一半的军事属性,在大唐暂时没有大的战事发生的情况下,让薛礼在建设兵团建功立业,其实反倒是对他最大的支持。

“王爷你放心,只要能解决我们大唐的粮食问题,哪怕是让我薛礼天天去耕地,我也愿意。

再说了,您不是说生产建设兵团的将士们,仍然隶属于兵部管理,除了配合州县剿灭土匪和流寇之外,也可以在有需要的情况下,随时拿起刀剑作战。”

薛礼倒是很快就接受了自己辽东生产建设兵团都督的职位。

虽然这是一个新职位,但是他一定也不担心李宽会坑自己。

“嗯,这段时间,我也安排观狮山书院农学院的学员跟在你身边,好好的在辽东城四周转转,先确定第一片耕种的区域;趁着冬天来临之前,把土地开垦出来,把住宿的问题给解决了,要不然到时候大雪纷飞,可就头疼了。”

辽东的冬天,可不是长安城可以比的。

李宽虽然没有亲自经历过,但是毕竟后世网络那么发达,大体的情况还是了解的。

他可不想薛礼带领的辽东生产建设兵团,还没有种植一粒粮食,就在过冬的时候损失惨重,那可就真是笑话了。

紧接着,李宽再跟薛礼、程处亮和秦善道几个交代了一番,就让他们各自忙碌去了。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