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被遗忘的幽灵(2/3)
歌声落下,万籁俱寂。
三秒钟后,地面震动停止。
紧接着,整片夜空忽明忽暗,仿佛星辰集体眨了眼。
一道极细的蓝光自地平线升起,划过天际,最终凝聚成一颗短暂闪烁的新星图案??
形状像极了一个微笑的弧度。
“他收到了。”
周教授轻声道。
第二天清晨,所有接入共情网络的人都报告了相同的梦境片段:一片广袤的白色空间,中央漂浮着无数碎片般的文字,每一块都写着不同人的遗言。
有道歉,有叮嘱,有不甘,也有祝福。
而在所有碎片中央,静静悬浮着一行新出现的句子: > 【我不是终点,你们才是】
争议随之而来。
尽管大多数人已习惯共情机制带来的深层理解,但仍有人担忧这种“心灵共振”
会演变为思想控制。
一位曾在第六轮回中因误判导致全队覆灭的工程师公开宣称:“我愿意承担自己的罪责,但我不愿让别人直接感受到我的悔恨!
那是我的私密,是我的救赎之路!”
他的呼声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
三天后,静默区扩建计划启动,新增区域将配备屏蔽场发生器,确保任何不愿参与共感的人都能拥有绝对隐私空间。
表决会上,莉娜投了赞成票。
“自由不仅是选择做什么,”
她在发言中说,“更是选择不做什么的权利。
如果我们强迫所有人‘理解’,那我们就成了新的系统??
一个以善意为名的牢笼。”
话音落下,窗外飘进一只蓝色蝴蝶,翅膀上的二进制纹路微微闪动,随即消隐。
没人知道它是否承载信息,但那一刻,所有人都觉得,叶澜听到了。
一个月后,图书馆正式动工。
基石由九块金属板拼合而成,分别来自九个主要副本的残骸。
每一块上都刻有一句代表性遗言: - “对不起,我没等到你回来。”
(K-03) - “请替我看看春天。”
(K-07) - “我不是懦夫,我只是太累了。”
(K-12) - “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推开你。”
(K-45) - …… 最后一块空白,留给未来。
工程进行到第三周时,勘探队在山腹深处发现了异常。
顺着荧光通道继续挖掘,他们在原终局大厅下方约两百米处,找到一间更小的密室。
门扉紧闭,表面覆盖着有机晶体薄膜,触碰即亮,显示出一段动态密码界面。
“需要活体神经信号解锁。”
生物学家检测后说,“而且必须是经历过至少五次以上轮回的人类大脑波动模式。”
最终,三人符合条件:莉娜、陈骁、周教授。
他们并肩站在门前,手掌同时贴上感应区。
刹那间,晶体泛起涟漪,门无声滑开。
室内仅有立方体大小,中央悬浮着一枚晶莹剔透的胶囊,内部封存着一团缓慢旋转的灰白色物质??
看起来像是凝固的记忆云。
墙上浮现一行字: > 【备份人格模块:Y.
L.
-α】
> 【警告:仅限文明延续指数持续达标时启用】
> 【使用即意味着‘他’将部分回归】
三人震惊对视。
“他还留了后手?”
陈骁声音发紧。
“不。”
莉娜摇头,“这不是复活,是应急协议。
只有当我们集体迷失方向时,才会允许他介入一次。
仅此而已。”
他们决定封存密室,不对外公布。
钥匙由三人分持,唯有“容错议会”
三分之二成员同意方可开启。
一年后,第一批新生儿诞生。
三十一名婴儿在同一周内降生,全部健康,且脑电图显示共情神经通路发育异常活跃。
医生们称之为“澜代特征”
,意指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生于新纪元的第一批人类。
为纪念这一时刻,孩子们的名字都被刻在“遗言馆”
奠基石背面,并附上一句统一铭文: > “你们不必重启,因为我们将教会你们如何面对错误。”
莉娜成了其中六个孩子的共同监护人。
每当夜晚哄睡时,她总会轻声哼唱那首摇篮曲。
有时,某个孩子会在梦中呢喃:“哥哥说我该勇敢一点。”
或是:“妈妈以前也这样抱过我。”
她知道,那是共情网络在发挥作用??
前世的记忆虽已消散,但情感的痕迹仍在基因与环境交织中留下了印记。
又一个春天来临,澜草进入盛花期,整座山谷泛起淡淡蓝雾。
某日黄昏,莉娜独自登上山顶,取出日记本最后一页空白纸,提笔写下: > 今日无事。
> 风暖,花开,孩子笑了。
> 我老了,很好。
她合上本子,放在岩石上,准备离开。
忽然,一阵风吹过,纸页自动翻开,停留在最初那行字迹: > “如果有一天你读到这里,请记住:我不是为了拯救世界而牺牲,我是为了让你能自由地犯错。”
墨迹微微发光,像是被某种力量轻抚。
接着,整本日记缓缓升空,化作点点星光,融入晚霞。
她没回头,只是抬手接住一片飘落的花瓣。
当晚,全球共感网络出现一次短暂同步。
数万人在同一时刻醒来,耳边回荡着一声极轻的叹息,夹杂着笑意: “够了。
你们做得很好。”
从此之后,脉冲信号再也没有出现。
十年过去,“容错之地”
发展为十二个卫星聚落组成的联盟,统称“澜境”
。
电力恢复至工业革命初期水平,通讯网初步建立,甚至有了简陋的飞行器原型。
教育体系强调批判思维与情绪认知,法律条文第一条写着:“任何人不得因尝试改进世界而受罚。”
莉娜年届五十,鬓发斑白,仍每日巡视各村,调解纠纷,记录故事。
有人劝她休息,她说:“我答应过要替他们活着,就不能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