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220、战争阴云

皇帝心里有一股火气。

御史们本就好风闻泰事,没事找事,没想到这次连帝师也掺和进来。

他也不能坐视不理,国家以孝治天下,天地君亲师,哪怕贵为天子,也不能坐视不理。

即便他这个老师不过因口舌得了,媚上得力而受先帝赏识所以提拔,本身没什么本事,他也必须端着。

本来就是多事之秋,没想到又闹出些事来。

皇帝一面恨帝师唐世昌告老后不好好在长安待着,跑洛阳来掺和。

一方面也气赵立宽不争气,不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做事不知道小心谨慎,给人留下那么多把柄。

这些事不拿出来说没有丁点分量,看被御史揪住,乃至把帝师搅合进来,那就成了大事。

“臣就是在边关长大的,生来就那样,陛下恕罪。”

赵立宽在下方道。

皇帝皱眉,质问:“你有不满?”

“不敢,陛下说什么都是对的,岂敢嚼舌。”

皇帝盯着下面的年轻人,想起许多当年往事,仔细看了,竟和他父亲有七八分相像。

见他那副面服心不服的摸样,皇帝忍不住火起,想起更多事来,冷言道:“再罚你一年俸禄!”

“谢陛下隆恩!”

赵立宽缓缓拱手道。

皇帝皱眉:“你有怨言?”

“不敢,臣只是个打仗的武夫,陛下说得都对。”

皇帝哼了一声:“知道就好。

我大周五七千万人丁,能舞枪弄棒的不只你一个。

在宣州高思德让你念书吗?”

“在私塾里念过。”

“小地方的私塾能教什么。”

皇帝看着下方的年轻人,心中始终不忍:“你还年轻,要多学多看,即便是武将,也不能毫无文墨。

不要求你才学出众,至少要如普通学子。

朕抽空与国子监打个招呼,你可以去那学,或者……………… 吴相公的孙女你不是认得吗,连皇后也称赞她的才学,你多去走动找人家学学。”

“是。”

“做事小心谨慎,不要惹祸!”

皇帝最后嘱咐。

待人走后,皇帝看着外面的鹅毛大雪,又想到那孩子从小无父无母,寄养在贫苦的北方,高思德常年在边境,谁会管他,应该吃了不少苦头。

艰苦拼命,不敢忤逆。

对他似乎有些太苛责,何况这些事说来还是御史无事找事,唐太傅横插一脚。

算了,没才学就没吧,顶多不过是领兵的武将,一辈子荣华富贵,也不盼他治国理政。

第二天,大雪还没停,年后洛阳又一次白茫茫一片。

按往年的经验,这也该是洛阳的最后一场雪了。

没想到御史们又来了。

皇帝正批阅奏疏,皇后也在旁帮忙。

听说了这件事皱眉道:“不如让他们各回各家去,这些人没事找事,芝麻大的事说得天塌似的,做事的时候怎么不见他们。”

没想到的唐太傅也一块来了,那就不得不见。

几人进来求见看茶皇后,态度简单明了,要求治赵立宽的罪。

皇帝告知已经罚俸一年,这件事到此为止。

帝师带头叩拜,觉得赵立宽大不敬,不遵王法,这种处罚太轻,难以服众,也不不足以让其警醒。

皇帝道:“如今西北用兵,正是用人之际,不是惩戒大将的时候。”

“陛下,我大周人才济济,文成武德,良将如云,何缺他一个?”

唐太傅还是纠着不放。

“缺不缺谁知道,等西南的战祸平定再说吧。”

皇帝道,说着看向唐太傅,他曾经的老师:“太傅好不容易来京城一趟,等过了上元就回长安养老吧。

' “陛下,老臣....."

皇帝打断他:“京城天寒地冻,怕太傅冻坏身体,你既然赋闲在家,就回长安颐养天年年吧。

赵立宽的事,等西北战事结束,处理的结果朕自会令人告知你。”

唐太傅只得拱手:“谢陛下关心,老臣领旨。”

打发走所有人后,皇后道:“定有人撺掇。

不然他没事从长安跑来,这么大把年纪也不怕闪了腰。”

皇帝则沉默不语。

许久才道,“唐世昌的女儿是嫁给卫王吧。”

皇后已反应过来,“这难道......”

老皇帝叹口气,“做事的本事不大,嫉贤妒能的本事倒是大,还知道给他爹施压来了。”

“或许这与之无关,就是老太傅一人所为。”

“他都快入土的人,何苦这番折腾。”

皇帝说着摇摇头:“算了,暂不理会这些事,如今多事之秋,没空去管那些,只要他们安分点就好。”

才年后,不到上元,京城上下都弥漫着一股恐慌的气氛。

西北代国入寇愈演愈烈,从最初以为同往常一样的百十人,发展到数千人,如今已有数万,大战不可避免。

整个西北、河东东西部,关中北部,河内等地,大量百姓在举家往南逃窜。

更令人不安的是,就在这节骨眼上,河北雄州北面,大量辽国军队出没。

霸州前方的狼头寨、田家寨、圣佛寨、独流堡等都汇报发现辽军营寨和踪迹,距离最近的仅有三十里。

这更加加剧恐慌,河北东路,河北西路诸多百姓也还是难逃。

告急的快马每天入京,河北大量兵员调动。

年才过完,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在所有人头上。

随后又有消息,陛下派右散骑常侍岳怀兴领河内兵北上,华州刺史张平领关中兵北上,又令大庆府知府卢应环领庄州、魏州、博州、德州兵北上支援雄州。

加上此前西北招讨使赵种,副招讨段思全带走的一万多禁军。

一时间,整个周国投入的兵力在东西两线上已达到五六万左右。

这不是小动作,简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百姓们恐慌忧心之余,也都感这些年过来大周有些流年不利了。

三年的叛乱才平,又遇上这种大事,要知道这几十年来,代国与大周都是相安无事的,没想到如今突然撕破脸。

人们自然而然也议论纷纷,为什么朝廷不派去年在西南战功赫赫赵立宽去西北。

有人说他丢了国家脸面。

有人说西南叛军不同代国大军,不过些散兵游勇。

也有人说陛下不喜欢其张狂,各有说辞。

但总体结论还算较为统一,那就是赵立宽不适合西北作战,皇帝的安排是英明的。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