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146、诸国众生+惊天逆转(1/2)

曹颖隔着纱帘,在书房里与父亲对坐。

古语云七岁儿女不同席。

父亲作为礼部尚书,对这些十分重视,即便在家中也恪守礼节,从不越雷池半步。

对家里的兄弟姊妹也自小要求严格,事事要求遵循繁文缛节,不逾矩。

在家里上到母亲,下到厨房里倒泔水的老妈妈,人人都谨小慎微,谁也不敢坏了规矩,谁也不敢忤逆父亲。

她从小聪明伶俐,看在眼里想在心里。

父亲总教育说礼数根本是遵长者。

可无论是外公外婆家那边,还是爷爷奶奶叔叔伯伯这边,他们都对父亲毕恭毕敬,仿佛都是围着父亲转的。

因为父亲是朝廷的侍郎,后升任礼部尚书。

是家族中最出色的。

慢慢她也明白,那些礼节客套终究只是表面,京城的滚滚诸公在乎的到底还是权势官身。

各家联姻开亲,谈婚论嫁,最后都落在这些上,客套的只是场面话。

有权势本事的人人攀附,没有的无人问津,逐渐滑落。

也因家风,她从小饱读诗书,礼仪精通,皇后选女官时她便被父亲送去参选,为皇后心仪,留在身边。

如今家中上下,谁都对她恭恭敬敬,连父亲也常在亲戚朋友之间炫耀。

身在皇后身边,她的见识也快速打开了。

明白她这个位置价值所在,官员不只看品级,谁能随时和陛下,皇后说上话,那也是不得了的权势。

加之皇后的熏陶,她对那些上门提亲议嫁的世家子弟,青年才俊毫无兴趣。

只有权势才是她所渴望追求的。

父亲问他关于赵立宽的事。

她消息很多,心思活络,立即明白父亲的意思。

大概是和中秋礼庆有关,最大的难题在于外国使团,特别是辽国的。

难处因西南战事而起,而那场战是赵立宽顶着满朝反对坚持要打的。

想到这些,父亲必是对赵立宽不满了。

而她陪伴皇后左右,知道的就更多了,隐晦提醒:“父亲,赵立宽不是普通人,皇后、陛下颇为其焦心。”

父亲端坐,颇为不解:“他军功累硕,作战凶悍,解陛下心头之急。

可他也得罪满朝文武,还不知进退,给自己揽件大事。”

曹颖心里知道,从皇后的话里她能听出,赵立宽绝不简单,大概是皇后亲戚之类。

但大内的事不能往外露,否则迟早招灾惹祸。

“孩儿官居大内,当不言温室树,只提醒父亲,赵立宽绝非等闲。

说罢她起身行礼离开了,从头至尾也没见父亲一面。

出书房,最年轻的姨娘恭敬守候在门口,等着进去侍奉。

京城的大户人家妻妾成群乃是常态,哪家没有反不正常。

曹颖心想,她宁死也不会过上这样的日子。

八月十五,如期而至。

洛阳城里张灯结彩,香纸生意,小麦,稻谷飞涨,家家户户都要买来祭祀太阴。

当日,还有最隆重的事。

帝后盛装打扮,乘坐龙辇,百官及各国使团随行,又有武德司禁军护卫,队伍浩浩荡荡,足有三千多人。

若再加上隔开百姓的神京府衙役,足有四千多。

队伍出北丘门向北,一路依仗齐全,礼器,礼旗开道,浩浩荡荡人马自出北面外,足有二里多长,蔚为壮观。

沿途不少百姓围观,隆重盛大。

浩浩荡荡的队伍到达,随后天子在礼部尚书曹晚林念完写好的祭文,亲自主持下,于城郊祭祀五谷神,土地神。

祭祀仪式上,百官分列台下,各国使者也恭敬肃立。

曹颖身着红色圆领官服,戴着墨色官帽,恭敬为皇后端来金盆清水和丝绢手帕。

皇后双手沾水又轻轻擦干后,两侧礼部官员双手奉上一炷香,帝后一道在面前鼎器中点燃,插在案桌前的香炉里。

她能感受到台下许多目光都汇聚在她身上。

她早能泰然处之。

陛下照着礼部的写好的祈文念起来。

她乘机打量台下局势。

千佛齐国在南方海上,与周国没有领土冲突,也没有文化矛盾。

沿海密集繁盛的海上贸易却为他们带去数不清的财富。

所以自前朝起就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一直不断派人朝贡,谁入主中原当家做主,他们就向谁朝贡,五六百年来从未断绝。

一方面为保持关系,一方面也来观察联络海上生意。

千佛齐国的使者最为恭敬周到。

高丽国的地界自被汉朝武帝派兵征服后,陆陆续续受到兵祸,只要中原王朝强势时,必然兵加半岛。

久而久之,为求自保他们也谁入主中原边朝贡谁。

但到如今,局势比过去千年更复杂。

北面辽国强大,南面周国强大,僵持百年,一时决不出高下。

听说辽国数次出兵高丽,迫使其俯首称臣。

这下高丽更难,既要卑躬屈膝维持与北面辽国的关系,又要维护好与周国的关系。

至于他们是想借周国抗衡辽国,还是怕以后周国北上击败辽国又会兵加高丽,这谁也不知道。

占城山国的使节较为傲慢,领头的皮肤焦黑,像被火烤过似的。

他们下巴抬得高,见高台上的繁冗祭祀典礼,颇为不屑。

她在书里看过,占城山国在大周西南,国境内山地纵横,崇山峻岭,有些山峰高处终年积雪,千年不化。

他们的士兵北上就没有本事,但在山地里作战十分勇猛,如猴子般徒手攀岩上树,在山间疾如风。

前朝行将就木时,他们叛离朝廷,数万大军平叛全军覆没。

本朝太祖皇帝收复西南时带去的多是北方士兵,以骑兵和重甲步军为主力,见此情形无奈叹息,只得收兵,默认占城山国的独立。

他们原本就对周国不服,如今见西南战事三年僵持不下,朝廷无法平定,越发骄狂。

至于吐蕃诸部来的,他们人数最多,却是最恭恭敬敬跟随礼部官员安排,该磕头就磕头,该站直就站直的。

吐蕃人部族林立,而且与辽国、占城山国、高丽国等不同,对中原的文化礼仪并不尊崇,他们来朝贡的目的很简单,用马匹换钱。

他们恭恭敬敬来磕头,带着马来,朝廷就给他们钱。

而最为不恭敬的则是辽国的使者。

礼部官员要求下拜时,带头的却称他们没这样的礼仪,与汉人不同,拒绝下拜。

礼部负责在场指挥的官员差点与他们闹起来,被父亲曹晚林阻止。

官员气得脸上涨红,最终只能咬牙忍下来。

她心里紧张起来,心想今天的事只怕不会太平。

祭拜结束回到皇城已是下午,北宫中灯火璀璨,宫墙院落挂满宫灯。

长庆殿内外已摆好数百桌酒宴,宴请百官与各国使节。

五品以下坐殿外的酒宴,其余高官及皇亲国戚则得入殿内,各国使团的领队人物也得以在殿内落座。

皇家宴会排场自然不小,美味珍馐,奇瓜异果,山珍海味,足有六七十种。

而外面的桌上则有三四十种,高低贵贱,层次分明。

曹颖不得入座,她挺直腰杆侍奉在皇后身边,走一天路,又笔直站着,其实十分劳累,腿脚生疼,不过她早习惯了,没显露一点。

群臣依次朝贺,而居首位的就是令她无比崇敬的吴相公。

但今日吴相公似乎面有愁容,眉头紧锁,说话时甚至有些词句错乱了。

反常的是陛下竟没怪罪,反而安慰:“吴相公勿需多虑,过节就该开开心心。”

几位宰相之后,便是两位皇子。

卫王恭贺后自作聪明道:“父皇,恕儿臣多嘴,辽国和占城国的使者颇为不恭敬,来者不善啊。

这些都是赵立宽导致的,如果不是他一意孤行要打下去,哪会给他们机会。”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