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芙瑶不怕(3/3)
“你为什么对我们这么好?”
小女孩仰头问。
他想了想,笑道:“因为我小时候,也被人这样救过。
我想把那份温暖,传下去。”
女孩似懂非懂,却认真点头:“那我长大了,也要当医生!”
周围幸存的百姓听着,有人抹泪,有人默默记下方子,悄悄抄录。
一个月后,疫情退去。
镇民欲立碑纪念,谢无妄坚决拒绝。
临行前,他在镇学堂黑板上写下四句话: > **药可治病,不能替命; > 医能救人,无法逆天; > 心存敬畏,方得始终; > 手持灯烛,不惧长夜。
** 数年后,那学堂改名为“拾光书院”
,专授医理与仁心。
每年清明,学生们都会齐声诵读这段话,然后点燃一支蜡烛,放入溪中,随水流漂向远方。
而谢无妄与林疏月,早已消失在群山之间。
有人说他们去了北漠治瘟,有人说他们隐居东海采药,还有人说,每逢灾疫之时,总能看到一男一女踏月而来,放下药篓,治好病人,又悄然离去。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每个被救过的人,都记得那句话: > “我不是神,我只是不想看你疼。”
又是一年春风起。
幽篁谷中,新碑已立,《破妄章》全文镌刻其上,字字如刀,直指人心。
碑旁,一棵老槐树抽出嫩芽,枝头停着一只白蝶,轻轻扇动翅膀。
远处,两个身影并肩走来,男子背着药篓,女子手持长剑,衣角沾着露水,脸上带着笑意。
他们没有说话,只是站在碑前,静静看了很久。
最后,谢无妄从袖中取出一支竹笛,吹起一段悠扬曲调??
正是《拾光记》药谣的尾声。
笛声袅袅,穿林渡水,惊起一群飞鸟。
白蝶振翅而起,绕碑三圈,翩然远去。
林疏月望着天空,轻声道:“你说,以后还会有人想当神吗?”
谢无妄收起竹笛,望向山谷外炊烟升起的村落,淡淡一笑: “会的。
总会有人渴望被崇拜,渴望无所不能。
但只要还有人愿意蹲下来,为陌生人擦去眼泪,光就不会熄。”
风拂过竹海,沙沙作响,仿佛千万人在低语回应。
而在那无人踏足的深谷尽头,一块未经雕琢的原石静静卧于溪畔,表面隐约浮现十六个字,似天然形成,又似岁月刻痕: > **不信神医,不拜虚像。
> 但行良善,莫问荣光。
** 溪水潺潺,映着天光云影,也映着来路上那些微弱却执着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