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70章 郁真君(1/3)

“师尊还未回来。”

郁岚清简单答道。

元戌长老一直留在东洲,不知晓师尊的情况也很正常。

她也不想让太多人知道师尊目前的状况,知道的人越少,留在芥子空间内的身躯便越安全。

最好让旁人都以为,师尊留在西洲养伤未归。

元戌长老没再多问,虽有些疑惑一向与徒弟同进同出的沈怀琢,这次怎么让徒弟自己回来,但碍于过去随性洒脱的印象太深入人心,便也没觉得有多奇怪。

“如今由元婴境剑修结成的剑阵,刚好空出一个位置,你可愿......

灰衫人走得很慢,仿佛每一步都在倾听大地的脉搏。

晨光洒在田埂上,露珠从草尖滑落,像谁悄悄流下的泪。

他背着竹篓,里面装着昨夜采的几味草药,还有一小袋村民送的糙米。

那碗热汤面早已吃完,纸条仍贴在他心口,随着呼吸微微起伏。

山路渐陡,他停下歇息,取出水囊抿了一口。

远处传来铃声,清脆却带着一丝滞涩,像是被风沙磨去了原本的音色。

他皱眉凝听,这铃声不似寻常牧童所挂,倒与西漠古塔中那具“摄魂铃”

的余韵有几分相似??

只是更轻、更远,藏在风里,若隐若现。

他闭目调息,指尖轻扣腕脉。

果然,体内气血微有紊乱,太阳穴隐隐胀痛。

这不是疲惫所致,而是某种低频震荡侵入识海的征兆。

十年前裴渊以“燃心烬”

祭炼死士时,也曾用此类音波扰乱神志,使人陷入幻梦而不自知。

如今这铃声虽弱,却绵延不断,显然是经过改良,专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心而设。

“有人在复制他的术。”

灰衫人睁开眼,目光沉静如水,“但目的不同。”

裴渊当年是为了控制,而此刻这铃声所及之处,并未引发暴乱或自残,反倒让一些村庄的孩子开始做同样的梦:梦见自己化作细沙,随风飘荡,最终落在一片无边花海上。

醒来后,他们不再恐惧,反而变得异常安静,甚至能准确说出几天后天气的变化、某户人家即将生病的征兆。

??

这不是蛊惑,是启蒙。

他起身继续前行,方向却是西南。

他知道,真正的源头不在西漠,而在南岭陈家坳。

那个曾托少年送来“归尘”

陶罐的地方,正是谢无妄少年时流浪的第一站。

据说他曾在那里住过整整一个冬天,教村童识字、辨药、煮粥救人。

后来村子遭瘟疫,他独自守尸七日,将死者一一火化,最后在村后山坡种下第一株忘忧花。

“若有人想借我的名传道,至少该知道,我从不曾自称‘师’。”

他低声自语,“我只是个记性好些的旅人。”

三日后,他抵达陈家坳。

村子比记忆中热闹了许多,屋舍翻新,道路铺石,村口立了一座木牌坊,上书四个大字:“阿无故里”



他站在树荫下望着,神情平静,眼中却没有笑意。

几个孩童跑过,手中拿着彩纸折成的小灯笼,上面写着“拾光”

二字。

一个小女孩看见他,忽然停下脚步,盯着他看了许久,才怯生生地问:“你是来找阿无叔的吗?”

“你怎么知道我也在找他?”

他反问。

“因为大家都说,阿无叔不会回来。”

她认真地说,“但他一定会让人来找他。

你的眼神……和墙上画像里的很像。”

他心头一震,未及回应,忽听村中学堂传来诵读声: >

“医者无名,行于风雨; >

药不分贵贱,救不论亲疏; >

一人学得,须教两人; >

两人心亮,便可成灯。”

那是《拾光记》开篇第一章的内容,原稿本只有寥寥数句,如今已被改编成童谣,在全国乡村学堂传唱。

可让他动容的是,这些孩子诵读时眼中闪烁的光??

不是崇拜,而是笃信自己也能做到。

他缓步走近学堂,见一位年轻女子正在授课,手持竹枝指着墙上的草药图讲解。

她约莫二十出头,眉宇间竟有几分林疏月的影子。

待课程结束,他上前问道:“你是萤火网派来的?”

女子摇头:“我不是官家人。

我是去年从北境逃难来的孤儿,半路发高烧,被一个背竹篓的老伯救了。

他没留下名字,只给了我一本破册子,说‘学会了就去帮别人’。

我活下来了,也学会了,所以现在回来教孩子们。”

她说的册子,正是《拾光记》的手抄本之一。

灰衫人默默点头,转身欲走,却被她叫住:“先生,请留步。

我们有个问题一直没人能答。”

“你说。”

“为什么阿无叔从不收徒?

明明那么多人想拜他为师,连皇室都曾三次下诏请他入京授业,他都不肯。”

阳光斜照进窗棂,落在他洗得发白的袖口上。

良久,他轻声道:“因为他怕‘师父’这两个字,会让人停止思考。

一旦有了依靠,人就会等答案,而不是自己去找。

他不要信徒,只要同行者。”

女子怔住,随即深深一礼。

当晚,他在村外破庙歇脚。

月光透过残瓦洒在地上,映出斑驳光影。

他正整理药材,忽觉气息一凝??

屋顶瓦片无声移开,一道黑影落下,单膝跪地,竟是穿着太医院服饰的密探。

“大人……属下奉林大人之命追踪‘梦铃’线索,发现其材质与十年前裴渊所用‘摄魂铃’同源,但铸造手法出自南疆巫族秘技。

目前已查到,三个月前有批铜料经水路运至陈家坳,名义是修钟楼,实则……”

密探压低声音,“实则铸成了十二枚子铃,埋于各地孩童常去之地,借风力共鸣,诱发共感之梦。”

灰衫人静静听着,忽然问:“那些孩子做梦之后,可有不适?”

“没有。

反而多数体质增强,记忆力提升,甚至有人能在梦中预知灾祸。

比如前日山洪暴发,便是三个孩子同时惊醒,大声呼喊,才救了整村人。”

“所以不是邪术。”

他缓缓道,“是尝试唤醒人的本能。”

密探迟疑片刻,又递上一份名单:“这是参与铸铃的工匠名录。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