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61章 拿下漫威的角色长约(1/2)

一个规定的诞生,肯定是伴随着之前的问题而设定的。

好莱坞的剧本这种加密,注定是这个原因。

《华尔街之狼》,前面的亚伦可能还不清楚这部电影的阵容,因为目前还处在试镜电影的前期;也有可能已经确...

夜深了,北京的风从西山刮来,带着初冬的硬气。

林晓没有回家,她坐在国家图书馆地下档案室的监控屏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耳机线。

屏幕上跳动着全国三百七十二个讲述站的实时信号点,像散落在大地上的星火,明明灭灭。

她刚接到新疆女子监狱的回访报告:李兰芬主动申请成为监区“声音引导员”

,每周为新入监的女性服刑人员播放一段她自己录制的《名字日记》。

“我不是罪犯序列号30472,”

她的声音平静而坚定,“我是李兰芬,我种过蔷薇,我女儿叫小雨,她最喜欢蓝色的蝴蝶结。”

这句话被自动同步录入“微光档案”

的情感索引系统,AI在语义分析后标注:“创伤修复阶段3身份重构完成。”

林晓盯着这行字看了很久,忽然觉得眼睛发酸。

凌晨两点十七分,福建渔村的移动讲述舱突然上传一段紧急录音。

林晓点开时,背景音里夹杂着风雨声和断续的咳嗽。

一个苍老却清晰的声音缓缓响起: “台风又要来了。

这次不一样,海的味道变了。

三十年前那场‘海蛇’台风,潮水是咸腥带铁锈味的;去年‘白鹭’过境,水汽里有腐草香。

可今早我舔了窗台上的露,又苦又涩,像是…像是化工厂排出来的毒。”

林晓猛地坐直身体。

这段话来自那位曾用口述经验救下全村的老船长。

他没上过学,但对海洋的感知精确得近乎本能。

她立刻调出气象局卫星云图与洋流监测数据,却发现当前并无异常预警。

但她信他。

五分钟后,她拨通省应急厅值班电话,同时将录音转接至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天亮前,专家团队在比对海水样本时发现,某条未登记入册的小型排污管道正在夜间偷排高浓度重金属废水,其化学成分恰好会改变蒸发水汽的味觉阈值。

源头锁定后,环保执法连夜行动,避免了一场潜在生态灾难。

“你们的人耳朵比仪器还灵。”

第二天,一位研究员苦笑致电,“我们打算把老船长的经验编进《民间海洋感知手册》,作为官方预警系统的‘感官校准模块’。”

林晓挂了电话,望着窗外渐亮的天空,忽然想起达瓦说过的一句话:“牦牛知道雪崩什么时候来,不是因为它聪明,而是它一生都在听山的声音。”

中午,总部收到一封手写信,信封上盖着西藏那曲的邮戳。

打开后,是一张粗糙的藏纸,墨迹晕染,字迹歪斜却用力: “林老师: 孩子们用你说的办法,把草原谚语录进了讲述舱。

有个叫次仁的小孩说:‘风不说谎,它吹过谁家帐篷,就会带走一句话。

’我们真的试了,在风口架起录音笔,三天后放出来听里面有我死去妻子哼过的摇篮曲。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奇迹,但我梦见她了。

她笑着,头发被风吹散,嘴里说着我们的暗语。

我想继续录下去。

不只是故事,还有牛叫声、经幡拍打木杆的声音、雪落在屋顶的重量…这些也是我们的话。

达瓦老师说得对,声音是有脚的,它能走很远。

扎西”

林晓把信贴在胸口,久久不动。

当天下午,“回声列车”

项目组传来消息:五十辆全息展演车已完成新一轮升级,新增“跨代对话模拟系统”



通过AI重建技术,已故亲人的语音模型可在亲属授权下参与虚拟对话。

试点地区一位八岁女孩在母亲去世三年后,第一次“听见”

妈妈读睡前故事,哭着说:“她的呼吸声和以前一样,会轻轻喷到书页上。”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

某媒体发布社评《我们是否在制造温柔的幻觉?

》,质疑这种技术可能阻碍哀伤的自然进程,甚至引发伦理混乱。

“当死者开口说话,生者该如何告别?”

文章如石投湖心,舆论迅速分裂。

林晓没有立即回应。

她召集心理学、哲学与数字伦理专家闭门研讨三天,最终发布《临终声音使用七项原则》:必须获得生前书面授权;不得用于商业代言或政治宣传;家属需接受心理咨询评估方可激活;禁止伪造未存在之人的声音;每段复活语音仅限私密场景播放三次… “我们不是要让人永生,”

她在发布会上说,“而是让那些来不及说完的话,有机会落地生根。

如果一棵树倒了没人听见,至少我们可以留下它的年轮。”

风波渐息时,苏婷从云南发来视频:边境流动讲述站迎来一名特殊孩子五岁的缅北孤儿阿,天生失语,但从不哭泣。

工作人员尝试让她触摸震动板感受节奏,第三天,她突然抓起画笔,在纸上涂满螺旋状线条。

“她说那是‘声音的形状’。”

苏婷哽咽,“我们把这段图像输入AI声纹还原引擎,反向生成了一段旋律。

你猜怎么着?

匹配到了云南德宏一支早已无人传唱的傣族祈雨调!

她奶奶二十年前死于旱灾,族人说那支歌能唤来云。”

林晓看着视频里小女孩踮脚把画贴在讲述舱玻璃上的模样,忽然想起自己最初做这个项目的理由不是为了宏大叙事,而是因为某个深夜,她翻看拆迁户名单时,看见一个老人的名字旁写着“独居,无子女,喜听京韵大鼓”



她曾去那条胡同找他,只看到空房一具摔碎的收音机。

邻居说:“他走那天还在放刘宝全的《丑末寅初》,最后一句没播完,电就断了。”

那一刻她明白:有些人一辈子都没被人真正倾听过。

元旦前夕,“微光档案”

启动“城市心跳计划”



在北京、成都、广州三地地铁站安装感应式声音地砖,行人踩踏时会触发随机播放一段匿名讲述。

“上班路上听到一个癌症患者说‘今天化疗结束,我要去吃火锅’,我当场哭了。”

一位乘客在社交平台写道,“原来陌生人也能给我力量。”

更奇妙的是,系统开始捕捉到自发回应。

有人听完后蹲下身,对着地砖轻声说:“阿姨,你一定吃得特别香吧?

我也爱吃毛肚。”

这段话被自动收录,七日后在同一站点循环播放,形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

春节返乡高峰来临,“回声列车”

驶入大凉山深处。

当全息影像在彝寨广场升起,播放一位外出务工青年讲述“第一次在工地过年”

的经历时,台下七十岁的老毕摩突然起身,颤巍巍走向设备操作台。

他不会普通话,用手势请求接入麦克风。

然后,他用古老的彝语吟诵了一段祭文,内容经翻译后令人动容:“请让远行的孩子知道,祖辈的魂灵仍守着火塘。

他们离得再远,影子也映在这屋檐下。”

这段音频被自动加入“游子专属播放列表”

,在全国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循环推送。

许多在外漂泊多年的人听着听着,默默改签了返程票。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