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69章:挪用银子赈灾(2/3)

…… 山西的饥民,确实没什么文化!

听风就是雨!

锦衣卫散布的谣言,马上就起效了!

数十万百姓扶老携幼,拖家带口,呼啦啦地往西南方向而去!

尽管如此,王立还是不敢上岸!

饥民发现上当之后,活着的人肯定会返回大同!

大同的城池坚固,饥民很难杀进来!

但,他们的数量实在太多!

如果他们围在城外,自己的粮草肯定进不来!

届时,自己会被饿死城中!

所以,还是在船上办公,随时准备跑路,才是上上之策!

“厂公,已经查清楚了:昨日携带火枪、拖着大炮的饥民,确实是大同的边军!

他们因欠饷而溃散,又因饥荒聚在一起,打家劫舍,烧杀抢掠,啥都干!”

“嗯!

饥民太多,咱们暂时无法赈灾!

但,只要发点银子和粮食,就能把这支边军拉拢过来!

马上派人去办!”

“诺!”

…… 这几日,王立如有神助!

不得不说,有奶就是娘!

将饥民骗往陕北、收编边军,进展非常顺利!

手上多了两门大炮,王立的腰杆也硬了!

更多的锦衣卫伪装成百姓,很快就摸清大同府周边的情况。

剩下的两万多百姓,仍在面朝黄土背朝天!

唉!

已经旱成这样,他们省下再多的小麦种子,又能有什么收成?

唉!

“陈安俊,我记得,你是山西马邑的吧!”

“是的,厂公!”

“很好!

你带一个小旗的人马上岸,说服你的老乡们,迁往河边耕种!

告诉他们,不论有没有收成,每日都有两餐!

虽然吃不饱,但也饿不死!”

闻言,陈安俊欣喜地领命而去。

…… 王立还是低估了天灾,低估了百姓的求生欲望!

不到五天时间,桑干河的两岸,就聚集了六万多百姓!

其中的三万多人,都是来自大同以南的太原!

出血!

大出血!

为了养活六万百姓,王立从江南各地买来无数的红薯、土豆和玉米!

还好,还好,这些都是粗粮!

相对于大米和小麦来说,价钱很便宜!

一两银子,就能买好几石!

银子嘛,左手转右手!

从应该上缴的关税里扣!

先斩后奏!

…… 两月下来,桑干河上,大船往来不止!

在锦衣卫和边军的帮助下,简易的茅草木屋,一间间地搭建起来,延绵八十多里!

桑干河两岸,到处都是取水灌溉的百姓!

每日,王立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桑干河的水位!

还好,还好!

水位的下降,不是很明显!

还好,还好!

第一批种下的土豆与红薯,都在发芽了!

长势喜人!

这年代,虽然没有化肥,但土豆和红薯的产量,王立还是有信心的!

再坚持几个月,应该能丰收了!

只可惜,种下的玉米…… 唉!

我记得,每年的九月,好像是收玉米的季节!

不是种玉米的季节!

靠!

一万多两银子,全都打水漂了!

无所谓,是朱由检的银子!

“厂公,第一批购买的烟叶,已经运到了!”

“我去!

差点忘了这事!”

王立猛敲自己的脑袋,眼珠一转:“刘冬,找些百姓帮忙,把烟叶搬到沙埚,别给我淋湿了!

再招些老弱病残,把烟叶全部剁碎!

该怎么剁,剁到什么程度,你有经验!

剁碎之后还要烤,烤了之后裹成筒状,你见过的,应该知道怎么操作!

再告诉那些百姓,每天十个铜板的工钱,外加一个红薯,一个玉米棒子!

想做的欢迎,不想做的不强求!”

“厂公,就算不给钱,百姓们也会抢着做啊!”

“是么?

那就……每天两个铜板,去吧!”

船头的太师椅上,王立又闭上眼睛。

朝野上下,所有人都知道:乱民,其实都是大明的百姓!

只要能填饱肚子,没人愿意提着脑袋造反!

这话,确实没错!

但,这不需要银子么?

正是有了银子,让剩下的大同和太原百姓填饱了肚子,这才成了顺民!

但,杨鹤那家伙在陕西,空口白牙,干劈情操,竟然混得风生水起!

据说,有一个造反的小头目,竟然被他招安了!

尼玛!

他一个银子都没有,拿什么招的安?

更奇怪的是,被自己骗到陕北的山西籍百姓,竟然很少人回来!

杨鹤那厮,到底拿什么养活了他们?

佩服!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