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稀里糊涂攻下了广宁城!(2/3)
“陈兄,你回到大凌河之后,还请在厂公跟前美言几句,就说我是战死的!
只希望厂公大发慈悲,不要迁怒我的一家老小!
拜托了!”
说罢,头也不回,拍马冲进城中!
宋哲早就乱了方寸,却还知道轻重!
令几骑护卫赶紧传令吴三桂,然后,紧跟着冲进城中!
就算全军覆没,至少,得救出陈奇瑜和丘禾嘉吧!
以自己一身的武艺,应该不难!
只要吴三桂及时返回,退回大凌河应该不难,哪有陈奇瑜说的那么严重?
最坏的结果,不就损失五千步卒嘛,用得着要死要活的?
再说了,去年,厂公能全歼阿济格的三万铁骑,也是你陈奇瑜的功劳嘛!
厂公重情重义,不是那种是非不分的人!
…… 追上陈奇瑜时,他正在懵圈!
奇怪!
真是太奇怪了!
就在明军攻城之前的一刻钟,济尔哈朗竟然领着骑兵出城,浩浩荡荡往东南方向去了!
此时的丘禾嘉,正在指挥着肃清城中残敌!
闻言,宋哲也大惑不解!
那个济尔哈朗,是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的第六子,是努尔哈赤的侄子!
代善领兵出城后,他的麾下,还有两万铁骑!
如果他驻于城中,再多的明军冲进城里,也只能是送人头!
可是,他偏偏就出城了!
他为何放弃广宁城?
难道,他悄悄地弃暗投明了?
也不对啊,如果他弃暗投明,为何又领兵出城?
唉,这家伙的心思,实在搞不明白!
就像厂公经常说的,这家伙的脑回路有问题!
罢了,赶紧肃清残敌,严守四门!
…… 宋哲和陈奇瑜做梦也不会想到,代善领兵出城后,效仿《三国演义》中的情节,给济尔哈朗留下了“锦囊妙计”
!
济尔哈朗领兵出城,正是代善的锦囊妙计——弃守广宁,全歼关宁铁骑!
只可惜,济尔哈朗按部就班地依计而行,却没能合围关宁铁骑!
甚至,没看到关宁铁骑的影子!
这下子,代善就郁闷了!
本想截击明军的步卒,再全歼随后赶来的明军骑兵,却没看到半个人影!
难道,自己的锦囊妙计出了问题?
不应该啊?
从内线的情报来看,广宁城外的明军步卒,必会趁着夜色,悄悄去往西平堡!
那死太监工于心计,想玩一出“暗渡陈仓”
,必会掩饰自己的计划!
在半夜的时候,他很可能佯装攻城,借此拖住广宁城的骑兵,使其不敢支援西平堡!
当然,还需进一步的印证——如果明军攻城的前后,关宁铁骑突然转往东南方向,必是掩护步卒去往西平堡!
这时候,济尔哈朗就应该大胆地弃守广宁,与自己两面夹击,一举歼灭关宁铁骑!
济尔哈朗全军出城,那是必须的!
因为,明军步卒携带着“难以计数”
的炮弹,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将其全部歼灭!
至于攻城的步卒,那肯定是佯攻!
三千步卒足以守住,不足为虑!
只要集中兵马全歼关宁铁骑,那就胜利了一半——大凌河的铁甲锦衣卫午时赶到,也就成了孤军!
战斗力再强,又能如何?
才一万五千人,拿什么跟自己麾下的八旗勇士抗衡?
若敢不撤,只能是死!
而自己,正好趁胜追击!
能歼灭多少,已经不再重要了!
因为,胜负已分,大局已定!
这一切的计划,是如此的精密!
就算《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周瑜和司马懿在世,也要敬佩三分,倾倒拜服!
可是,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关宁铁骑四条腿,来无影去无踪,济尔哈朗在夜里跟丢了,基本说得过去!
问题是,明军不是要攻打西堡么?
他们的主力步卒去哪了?
济尔哈朗一路追来,怎么一个也没看见?
情况,好像不太妙啊!
“大贝勒,你留下的锦囊,已经全部应验了!
所有的八旗勇士亲眼看到,关宁铁骑确实追向你的方向!
我领兵出城的时候,明军确实在佯攻广宁啊!
可是,我一路追来,确实没看到半个明军啊!”
“糟了!
广宁城!”
代善终于回神,心头一紧,怒吼声地动山摇!
顾不得一夜没睡,顾不得又冷又饿,没命地往广宁奔去!
只可惜,一切都晚了!
城外,守城步卒的尸体,全都被割去了左耳!
四面的城头,早就挂满了明军战旗!
怎么会这样?
代善一头雾水, 宋哲和陈奇瑜,也是一头雾水!
八旗兵主动撤出广宁城,或许有他们自己的计划;问题是,这才半日时间,为何全都回来了?
倚在城头,宋哲扯着嗓子高喊道:“喂!
那个姓“济”
的贝勒,赶紧过来答话!
尽管放心,在问清缘由之前,我绝不开炮!”
连喊几声,奇怪的事情再次发生了!
城外的八旗兵,竟然呼啦啦地撤走了!
跑得比兔子还快!
宋哲和陈奇瑜,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是一脸懵逼!
本来,代善和济尔哈朗气势汹汹地返回,是想养足精神,再跟明军决一死战!
哪知道,广宁城已经被攻陷!
知道情况不妙,心头瞬间凉了半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