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一章 军情紧急(1/2)

果不其然,那胡巍刚刚站定,便单膝跪地像皇帝大声说道:“启奏皇上!

微臣刚刚得到探子回报,辽国大将耶律休哥,正招募二十万大军,准备向我沧州,柳州一带进发。

皇帝一听这话,心都凉了半截:”

什么?

此事当真?

“ 胡巍点头道:”

千真万确。

微臣的数十名密探,刚才同时向微臣密报此事。

“ 皇帝的身子微微向后靠去,抿着嘴一言不发。

潘竹青此时也开口道:”

启禀皇上,其实微臣今日到来,也是为了此事。

“ 皇帝看了看胡巍,对方只知低着头闷不吭声。

他只得又望向潘竹青:”

怎会如此?

辽军不是一蹶不振了吗?

“ 潘竹青没有回答,只是转过脸,望了望跪在地上的胡巍。

皇帝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将胡巍打发出去。

潘竹青这才不急不慢的对皇帝说:”

启禀皇上,辽国人之所以偃旗息鼓了一阵子,想必是忌惮我朝边关防御实力。

他们之前屡屡进攻,却屡战屡败,实际上消耗巨大。

如今再敢来犯,恐怕。。。。。。”

“你快说下去。”

“恐怕是与赵长垣谋逆一事有关。”

皇帝愣了半晌,随后有些难以置信的说:“荒谬,以你之见,辽国人就单单怕他赵长垣一人?”

潘竹青却淡淡一笑:“皇上,这并不奇怪,就像先前我朝将士,听闻耶律休哥的名号,也都会胆寒一样。

对于这一点,微臣也相当不忿。

打仗的不是赵长垣一人,微臣的弟弟,也为边关安定立下汗毛功劳。

可名声,全都算在那赵长垣一人身上。”

其实还有半句话,潘竹青藏在心里没说出来——“他名气如此豪迈,不都是皇上您老人家一手造成的么?”

皇帝紧锁着眉头,背着双手离开龙椅,在潘竹青面前踱来踱去。

最后,忽然望着对方,语气坚定的说:“如此说来,朕倒要瞧瞧,没了赵长垣,是不是咱们的士兵都不会打仗了!

即刻传你弟弟入宫,朕要授予他诸卫大将军一职,替朕领兵迎战!

“ 话音刚落,潘竹青“扑通”

一声跪了下去:“请皇上恕罪!”

皇帝一头雾水:“爱卿何罪之有?”

怎么要重用他弟弟,他倒反而又有意见了?

潘竹青并未起身,而是依旧匍伏在地,诚恳的请求道:“微臣恳求皇上收回成命,另择他人领兵出征。”

皇帝不解的问:“你这是何意?

难道还对你弟弟没信心不成?

“ 潘竹青抬起头,脸上的表情忧惧惶恐:”

皇上,不是微臣对景元没信心。

而是倘若景元真的率军出征,必死无疑!

“ 皇帝有些不耐烦,坐回龙椅,摆了摆手道:”

好了,你别卖关子,一次性把话给朕说清楚。

“连日来心思过于烦躁,今日又听闻如此噩耗,他只觉得心跳狂乱,太阳穴抽抽的痛。

潘竹青跪在地上,陈情道:“回皇上。

微臣认为,敌军如何神勇根本不值一提。

他们有他们的虎贲之士,我们也有我们的金戈铁马。”

说到这儿,他稍作停歇,小心的抬起眉眼看了看皇帝的表情,发现对方微微点头,似乎对他的说法并无异议,便又接着说下去:“可论起战争胜败,关键要素有三,那便是天时地利和人和。

如今我军在天时地利方面的条件,跟辽军不分伯仲。

但差别,便是那人和。

“ 潘竹青眉头微蹙,面露忧色:“赵,杨,曹三家本就交情深厚。

此次赵家身败,杨曹二位将军心里恐怕很不是滋味。

由人思己,只怕他们会认为,正是因为赵家太出风头,才会弄得今天这番田地。

如此一来,打仗时畏首畏尾也不一定。

说到底,最后受损的,还是大宋的江山社稷和黎明百姓而已。”

皇帝双手伏案,黑着脸把潘竹青刚才说的林林种种,在脑子里琢磨了好几遍。

最后,有些无奈的问:“那么依你之见,这件事就这么算了?

可赵长垣兵权独大,对朕的军队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这叫朕……”

他没说出口的话,潘竹青了然于心。

在心中不由得冷笑一声,表面上却没表现出半分。

“皇上,依臣愚见,其实没必要将赵家人赶尽杀绝。

赵雄近两年来早已退居堂后,在军中的实际影响力,与赵长垣根本无法比拟。

可倘若皇上留住他的性命,就等于留住了大半军心。

其中得失,还请皇上三思。”

“至于赵长垣”

说到此处,潘竹青故意停了片刻,在皇帝急切的眼神中,才笑着说下去:“除了也就除了。”

“啧……”

皇帝有些不解其意。

“你刚刚不是说,若没了他,军心动摇,连仗都打不成了吗?”

“对于这一点,微臣有一计,可替皇上解忧。”

“爱卿请讲!”

“皇上有所不知,景元府上有一管家叫方知文。

长相与赵长垣有八分相似。

皇上可以放心处置赵长垣这一大患。

再将这方知文乔装一番,夺去帅印,只授他个军师一职,跟随主帅出征。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稳住大军,还能让赵长垣这个光环自然而然的退下去。”

皇帝皱着眉头想了想,最终点了点头,说道:“此计甚妙。

不过……如何能瞒过赵雄夫妇?”

“既然发配到边疆去,又是戴罪之身,那必然有好些日子不得与家人相聚。

等到边关战事稳定,我军新主帅可以独当一面,威震三军时,再寻个由头,宣称赵长垣暴毙了即可。”

听潘竹青安排的头头是道,皇帝这才舒展了眉心,整个人放松了下来。

可还是不忘叮嘱了一句:“朕,已然在众臣面前下令处斩赵家众人,所谓君无戏言,要如何将局面化解的圆满些,还得由爱卿多费些心思了。

“ 潘竹青伏地回道:“臣必定不会让龙颜受损。”

看他说的如此轻描淡写,皇帝有些好奇:“哦?

你打算,怎么做?”

潘竹青抬起头,正色说道:“臣记得,赵家有两块丹书铁劵。”

“嗯,朕记得。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