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溅射伤害(1/2)
李未来可不知道自由联邦那边在商量什么,不过就算知道那也不关他的事,那个级别的事务只能是国家对国家,就算是涉及到一些公司或个人也只是“溅射伤害”。
反正从实际反应来说,“超级东风15”试射之后国际上的声音就安静了很多,甚至连预想的“繁星更加邪恶了”之类的消息都没有出现。
看来有时候确实得秀一秀肌肉,要不然真会有人不知道国际议会五大长老是什么存在。
当然,“五老之耻”的撒克逊就算了。
不过正是因为撒克逊从当初的“日不落”到现在连一支航母编队需要的军舰都凑不齐,想秀肌肉都秀不了,甚至强行出来秀肌肉反而被别人秀了一脸,所以才成了“五老之耻”。
这个世界最终还是要靠拳头说话,大拳头可以放在一边不用,但不能没有。
就跟“练武不是为了暴力,是为了让傻批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听你讲道理”一样。
在“超级东风15”试射之后,李未来就离开了航天四院,毕竟各方面的基础研究已经做好了,再怎么深入利用就是各个机构的事了。
而且这事也让李未来充分感觉到了国家机器的强大。
本来他计算着高端光刻机和5纳米芯片的量产时间至少要等到5月份了,谁知道4月份就搞定了。
看来国家机器开起来之后不能再用常理来推算。
这也就是李未来没经历过“两弹一星”时代,也领会不了“两弹一星”精神,要不然他就不会犯这种常识性错误了。
当时繁星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为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高层毅然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那时候繁星国内的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但还是有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到祖国,许多人也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也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然后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现在的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这么好,甚至最核心、最难以突破的技术已经拿到手了,怎么可能会慢!
在国家机器的全力运转之下,只比计划提前了一个多月都算慢了,主要也是繁星国内很长时间没有搞这种联合大工程了,有些生疏。
不过既然现在又开始搞了,等各个系统的熟练与匹配程度上去了,肯定可以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更快!
于是李未来也不想着让实用科技自己搞什么整体技术升级了,那玩意不是一个公司可以搞定的,反正最后都要普及出去,干脆就让科技联盟直接出手。
它能调动的资源可不是实用科技一家公司能比的。
当然,李未来能这么玩,那是因为他永远有更先进的技术。
而且繁星现在处于一个关键时刻,不适合玩小打小闹和遮遮掩掩那一套。
就像很多网友调侃的那样。
“能给你看这个,说明已经有更好的了!”
“落后技术,可以展示!”
等繁星什么时候摆脱这一状态了……呃,那时候实用科技大概也不用小打小闹和遮遮掩掩了。
现在的话,把“国家机器全力开动”的大变量加进去,估计等到6月份就可以开“未来2”手机的发布会了,不用等到什么秋季发布会。
主要是石墨烯生产线的建立快完成了。
等可以量产石墨烯了,石墨烯电池和石墨烯散热模块的生产就可以开始了。
而像第二代智能融合处理器模块现在就可以生产,繁芯国际已经接单了。
根据合同,实用科技可以第一时间让繁芯国际代工生产它需要的芯片。
至于现在,李未来终于久违的回到了学校,坐到了自己的班级教室之内。
虽然他参与了很多重大项目,在核心技术层的重要程度节节上升,但他现在依然是一名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
他7月份毕业,现在都4月中旬了,他需要准备他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只有完成了这两项“终极任务”他才能顺利毕业。
技术方面的事倒是难不住他,但是他在选择上却犯了难。
因为他参与的项目太多了。
虽然他是学自动化的,但凭借着他参加的那些重大项目,哪怕他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跟自动化没有半毛钱关系,上边肯定也会给他通过。
只要他不乱写一气就没事。
甚至哪怕他乱写一气,上边肯定也会给他通过。
就是以后很可能会被人翻出来然后导致翻车。
毕竟,近些年在学历和论文方面翻车的人已经不少了。
虽然他是真材实料的,翻车也不怕,但既然真材实料,也就没必要搞那些乱七八糟的。
跟他不同,他们宿舍里的其他人倒是有些犯难,毕竟他们宿舍的情况有些特殊。
名义上都是学自动化的,但是马德爱上了制作游戏,张弛爱上了画画,王子爱上了摄影,郭安逸和田玉涛爱上了篮球和运动。
虽然学业什么的没落下,但要说他们对自动化这行的研究有多深……那就不好说了。
好在本科阶段的自动化也没什么太深入的东西,甚至本科专业基本都是在“打基础”,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还是能搞定的。
今天因为回学校敲定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选题的事,他们难得聚到了一块,自然要好好聚一聚了,顺便分享一下这段时间的故事。
马德就不说了,他一直在忙《我欲成仙》的事,制作方面的东西已经不用他操心的,他现在发愁的是怎么把全部设定给补充圆润了。
对了,还要准备6月份去参加EEE游戏展的事。
《我欲成仙》让操纵杆那边增加了不少新用户,尤其是帮助它进一步开拓了繁星这个巨大的市场,稳固了它的统治地位,那边自然要兑现承诺,给《我欲成仙》弄一个顶级的展台。
甚至连布置展台和在会场投放广告的事都揽了下来。
好像它才是《我欲成仙》的制作商一样。
可见真款游戏给它带来了多少利益。
张弛这边,《我欲成仙》走上正轨之后就不用他帮忙了,所以他现在在考虑做动画的事。
马德有个游戏孵化群,他就有个动画孵化群,他在里边联系了一些在动画公司工作的群友,然后通过他们了解做动画的全流程。
当然,也不是一直在干这个,他还投资了几个用爱做动画的野生小团队。
就是太谨慎了,之前讨论花钱时拿到的1000万“经费”投资了六个团队连200万都没花完。
现在他的剧本和设定方面的事已经在搞了,不过按照他的谨慎属性,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真正开始。
倒是王子比较牛批,拿着1000万说拍科幻短片就拍科幻短片,光前期准备都花出去500万了。
当然,从他传到宿舍群的那些图片和视频来看,500没白花。
不仅在一个影视基地里搭起了真实的拍摄场景,还认识了在隔壁拍摄的科幻片拍摄团队。
而那个拍摄团队正在拍摄的电影叫《流浪星球2》。
因为第一部的成功,第二部的拍摄很顺利,不过很快流浪星球团队的拍摄就要遇到困难了,而这个困难就来自于大国争霸的“溅射伤害”。
四月下旬,当他们正在进行拍摄的时候,导演助理突然跑过来找到导演说道:“导演,出事了,特效制作公司那边停工了,而且联系我们说因为我们的违规,无法再跟我们进行合作了。”
“什么?”
导演急了:“怎么会这样,我们违规,我们怎么违规了?”
《流浪星球》之所以大爆,除了它开启了繁星重工业科幻大片之门外,还因为它的大部分制作都是国内的工作室做的,算是把很多行业带了起来,只有少部分是跟成熟的国外相关公司合作的。
就像大部分实体特效,比如演员穿的宇航服、特型车辆、科幻场景等等,都是国内公司做的。
而那几具炫酷的外骨骼是外国特效公司做的。
特效是分数字特效和物理特效的,与电脑制作的数字CG特效不同的是,物理特效是那些可触摸的、真实存在的特效部分,所以也叫实体特效。
它们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手法、材料来完成,其类型包括但不局限于特效化妆、特殊道具、机械仿生、微缩景观、灾难装置、机械平台等。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可以满足导演及演员的创作需求,也有助于尽可能的避免后期制作中各种不可控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影片视觉效果的真实性。
不过这玩意的效果虽然好,但特殊道具、特殊服装等往往是市场上无法买到,也无法通过简单方法制作的,而是需要结合剧情、人物性格等量身定做,单独设计、生产、建模制造的,极为考验创作者的制作水平和想象力。
并且观众看着爽,演员用起来就不爽了。
就比如炫酷的外骨骼服装。
每一套的造价都在40多万,机械结构很多,也很繁琐,要一个半小时才能穿好,并且重量达到80多斤,这意味着穿着它的演员在片场要比其他演员多负重80多斤。
甚至有特殊道具的,比如重机枪手要背着“加特林机枪和弹药箱”,全套装备的重量直接上一百斤。
相当于背着一个人演戏。
而且这玩意状况不断,经常这里断了,那里开了,剧组每天开工16到18个小时,这件防护根本扛不住,到杀青的时候防护服已经完全散架了。
更让人崩溃的是外骨骼防护服除了重,演员的活动还受限,吃饭、上厕所都很不方便,穿脱一次要两三个小时,一场戏下来演员站都站不住,要用架子挂起来。
所以在片场吃饭只能助理喂,上厕所也很麻烦,当时曾一度考虑要不要用尿不湿。
而且剧情设定他们要带全覆盖式的玻璃面罩,为了赶时间电影在夏天拍摄,本来摄影棚里就很热,穿上防护服、戴上玻璃面罩就更热了,出汗是生理现象很难控制,哪怕服装里有一个隐藏的小风扇一直吹也无济于事。
当多人对戏时,一旦温度升高,说话的时候玻璃面罩上就会有雾气,这场戏只能重拍。
甚至玻璃面罩戴的时间长了,演员的活动剧烈了还缺氧,一段戏结束之后得赶紧摘下来,里边一位年纪大的金牌配角还得吸氧。
但就是这么难用的物理特效设备,现在想用也用不了了。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合作的外国特效工作室突然要取消合作,而且理由还是剧组自己的毛病,那边被迫取消合作。
在他们研究了那边发过来的详细资料之后,还特么真是他们自己的原因,只是那些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