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2/2)
李石曾的提议真是挠到了张学良的痒痒肉,以中华之名的大学,担任它的校长,培养最顶尖的人才,这是张学良上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其他人也听明白了李石曾的弯弯绕,也帮着劝说,胡适小声对陈寅恪解释道:“我们给汉卿戴个高帽子,中华大学校长呢!他好意思不多投点儿钱?他多投一点儿钱在教育上,我们就能为中国多培养一名人才,好过他拿着钱去扩充军队啊!汉卿这个人没有什么学识,学校的事情当然还是教授们说了算。”在校长们和教授们的一致支持下,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
在李石曾等校长教授看来,中华大学是无足轻重的,当时筹建中华大学关键是要兼并一向拥有“最高学府”
声誉的北京大学,兼并不成中华大学名字就太大了叫不下去。
现在让张学良来接盘只是希望大财主张学良出点儿钱收拾这个烂摊子而已,至于提议重新改回中华大学纯粹是为了满足张学良的虚荣心让他陷入成为中国最高学府校长的虚幻中多掏钱而已。
但是在张学良看来,这是领导中国教育界文化界最好的机会。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界、文化界一直与最高当局保持距离,对于政府始终持批评态度,虽然这对监督政府有些益处,但是也必须要说这经常损害政府的威信,不利于国家的团结。
张学良领导抗日战争十分需要这些知名学者代表的知识分子在舆论上给予强大的支持,因此,取得他们的好感,争取他们的支持,是当前张学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而对于他来说,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中华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张学良不需要合并北大,在强大资金和邀请名师的基础上,给予教授们自由开放的教学研究环境,迟早中华大学能够超过北大,君不见,后世创建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不过二十年时间就超过了建校百年而且是大陆大力发展的北大清华成为最吸引华人大学生的大学。
而对于现在的北大,资金匮乏、管理混乱、学生不上课、教授没工资,张学良认为两到五年内,在他的大力扶持下,中华大学吸引力就将超过北大。
之后张学良又介绍了东北正在推行的新民小学建设情况,当听说东北已经建设了上百所容纳三千名小学生的小学时,众位教授都对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表示赞叹。
张学良表示待关内战事停歇,准备也在河北山东推行全寄宿制小学校的大规模建设。
通过使用标准化建造流程、预制块建造以及使用工兵,小学的建造费用被压到最低,但是建造质量是有保障的。
按照张学良的预想,是准备在五年内在东北修建一千所新民小学,将东北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目前的百分之二十提高到百分之九十,现在张学良的管辖区域扩大到华北九省两市,张学良也准备重新制定计划,将新民小学计划扩展到华北,准备在十年内建设两千所新民小学,将华北整体的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百分之七十。
众位校长们闻听这一计划真是欢欣鼓舞,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