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朱温喊冤(3/4)
“朕虽少冠,不得轻侮!”
“自始至终,唐不负卿,所宜深省,无更过言!”
“命人发去宣武进奏院抄录,就不要拿去门下省审核了。”
把诏书交给黄门令顾弘文,李晔又对高克礼道:“传朕旨意,诏对延英殿。”
事情很严重,朝中有朱温的眼线,这个人知道制定对汴战略的人是杜让能和刘崇望,说明级别不低,且关系门路很宽,能够接触到这个级别机密的人有哪些?
是外臣还是宦官?
根据蟑螂效应推断,这个奸细决不是第一次泄密,这意味着朝廷之前的各项机密情报都存在已经泄露的风险,比如各部兵马数量,比如财政粮草情况,比如战略意图和军事部署。
朱温敢堂而皇之的写出来,就不怕奸细暴露?
当然怕,那他为什么还敢跟李晔挑明?
多半是有恃无恐,多半这个人是李晔容易排除的对象。
或者自信李晔查不出来,就像查不出来是袭击杜让能的刺客是谁,朱温的这道表文还让李晔意识到了另一个严重问题。
来年讨伐朱温,李克用一定会出兵,但他不一定会下死手。
闭上双眼,李晔陷入了沉思。
中和四年五月,汴州城内的上源驿里,一片欢声笑语。
时年二十八的李克用端着铜杯开怀畅饮,时年三十二的朱温在一旁殷勤劝酒布菜,宾主双方相遇甚欢,一片祥和之中,随行的河东将士也喝得醉醺醺的,上源驿之变一触即发。
中和四年春,黄巢兵败长安之后,率军一路向东转移,所过之地纷纷告急,黄巢兵败长安的怒火一路发泄,把沿途看不顺眼的藩镇一顿痛扁,各地告急文书雪片陆续涌向长安。
“陛下,快救救我们罢,实在顶不住了!”
在僖宗的命令下,实力雄厚的李克用南下中原救援,在王满渡击败黄巢主力后,李克用调转马头准备北归,途经汴州的时候,新任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盛情邀请其入城休整。
作为河南的救星,李克用觉得受的起,于是欣然应约,进城的河东士兵被安排到汴州本地的高档会所上源驿吃喝玩乐,酒足饭饱发泄后,大多数河东将士都进入了梦乡,朱温也开始了自己的另外一件事,他忙着布置杀掉上源驿内的众人。
《旧五代史.
太祖纪一》:“是夜,命甲士围而攻之。”
午夜,上源驿突起大火,箭弩如雨,密密麻麻的汴兵悄然进入,随行晋兵大都被杀,在残余将士的拼死掩护下,李克用最终逃出了生天,史敬思和监军陈景思被杀。
史书之将这场事变归结为李克用和朱温的临时矛盾,认为这是一次偶然事件。
《资治通鉴》:“克用乘酒使气,语颇侵之,全忠不平。”
《旧五代史.
太祖纪一》:“既而备犒宴之礼,克用乘醉任气,帝不平之。”
但事情经过没有这么简单,大家都不是傻子。
事后李克用的反应也正常,我辛辛苦苦从太原不远千里来救你们,你朱温居然阴我?
这口气谁都咽不下,必须要找回来,毕竟当时城外的五万河东将士有踏平当时汴州的实力。
《资治通鉴》:“比明,克用至,欲勒兵攻全忠。”
但李克用的妻子刘氏却看得比较长远,她及时制止了李克用。
大唐依法治国,万事不过一个理字,朱温是把咱们阴了,但如果咱们再把他打一顿,到时候就是真的有理也说不清了,我们告状去,让皇帝制裁他。
《资治通鉴》:“刘氏曰,公比为国讨贼,救东诸侯之急,今汴人不道,乃谋害公,自当诉之朝廷。
若擅举兵相攻,则天下孰能辨其曲直,且彼得以有辞矣。”
’ 在当时的情况下,刘氏的建议是中肯的,朱温敢在城内阴人,保不准在城外也有后手,万一附近还有伏兵,自己攻城不成还要被两面三刀夹击,人生地不熟,很容易折在这里。
李克用最终忍住了这口气,准备回去整理材料走法律程序。
虽然不动手,但这口气一定要出。
李克用派人给城里的朱温送了封信,你这家伙太阴险。
呸,不要脸,你等着,咱们走着瞧。
朱温的回信更快,而且李克用读完这封信后立马就不澹定了。
资治通鉴全忠复书曰:“前夕之变,仆不之知,朝廷自遣使者与杨彦洪为谋,彦洪既伏其辜,惟公谅察。”
《旧五代史》汴帅报曰:“窃发之夜,非仆本心,是朝廷遣天使与牙将杨彦洪同谋也。”
朱温这几句话在《资治通鉴》和《五代史》均有记载,薛居正和司马光虽然没有采纳,但都如实记录了。
朱温的意思很明确,我跟你无冤无仇,为什么要阴你?
老哥也是没有办法,上面说要办你,我有甚么法子,你能活着跑出去就知足吧,老哥到底下没下死手,你自己掂量掂量,相信你懂的,杨彦洪我已经替你作掉了,就消消气罢。
那么李克用到底信不信朱温的话?
杨彦洪已经死了,杀人灭口也好,真是替李克用报仇也罢,死无对证,面对这样扑朔迷离的局面,李克用将信将疑,得到这个消息后,什么话也没说,立马就率军就跑路了。
《旧五代史》:“武皇自武牢关西趋蒲陕而旋。”
事有起因,杀人有动机,朱温做这件事并没有可以服人的动机,作为一个才起步的小节度使,周围都是强藩,他能活下去都不错了,招惹李克用干什么?
按常理他更应该交好河东,为自己找一个强力盟友,但他却干了这件损人害己的事,朱温是个能力很强的人,除非脑子进水了,否则干不出这种低级弱智还招人忌恨的丑事。
红朝太祖曾说:“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 那么上源驿事件的幕后黑手到底是谁?
是朱温还是他背后的僖宗?
让我们再看看朝廷当时的反应。
朝廷的态度很暧昧,李克用回到太原后,立即派人向长安控诉自己所受的不公和委屈,要求僖宗给自己主持公道,严惩杀人未遂的凶手朱温,但僖宗的态度却相当暧昧。
《旧五代史》:“及表至,遣内臣宣谕,寻加守太傅、同平章事、陇西郡王。”
这回李克用应该不单是控诉了朱温的暴行,肯定也还提了句,朱温可是说了,说是上头让他干的,僖宗的做法很心虚,前脚派人前去安抚,没有的事儿,别听他胡说,后脚又破例对其加官进爵, 如果证据还不够充足,那就再看看朝廷对另一方当事人的处置,朱温丝毫丝毫受到处分,反而也加官进爵了,这应该就是事先说好的酬劳。
《旧五代史.
太祖纪一》:“九月己未,僖宗就加帝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封沛郡侯,食邑千户。”
分析到这里,真相快了。
上源驿事变,谁能得利最大,谁就是最大的嫌疑人。
如果是朱温干的,好处基本为零,李克用是来帮河南藩镇抗击黄巢的,如果朱温真因为意气之争就做要设计杀人,从道义上讲很理亏,今后他还怎么在河南这个圈子里混?
其次,当时他刚到汴州,还没扎稳脚就得罪强势的李克用,自己找抽?
不合理,除非朱温脑子有病。
再回想一下僖宗的态度,李克用接连八次上表讨伐朱温,僖宗一概不许。
至此,朱温的嫌疑可以排除了。
那么再看朝廷,如果李克用死了,最好河东高层集体完犊子,那对朝廷来说绝对是天大的好事,也是其僖宗君臣一直想要的结果,因为河东对大唐来说生死攸关,太重要了。
《资治通鉴》:“帝曰,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
当初僖宗拼着放任黄巢南下也要先剿灭沙陀,可见河东在他心中的地位,在僖宗看来,没你李克用当初攻杀段文楚的事,黄巢能打进长安?
朕能逃去成都?
你才是罪魁祸首!
你还问朕强要河东,当初没办法,只能给你,但这是心腹大患。
龙兴之地,不能轻予他人,不搞掉你,朕寝食难安。
事到如今,真相很明白,上源驿事件是 廷自编自导的一场谋杀。
做局的人也是个高手,首先让李克用倾巢而出,如果李克用和河东高层都死在汴州,那么河东必然是群龙无首的局面,到时候朝廷接盘是名正言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收回河东。
其次,朱温本身就是叛将,朝廷并不完全信任他。
如果他真的听话把李克用干掉了,届时朝廷把谋杀功臣的帽子扣给他,诏令周边藩镇会讨,将其拿下当替死鬼,再安排个听话的大臣替代他的位置,一石二鸟,岂不美哉?
但还是棋差一招,没料到朱温也是个人精,不愿意背锅,还私自放水放了李克用,才使得局面并没有像唐廷当初预估的那样顺利,进而导致李克用与朝廷问责对质的尴尬局面。
如果这算阴谋论,还有杨彦洪可以为证,当晚在一旁监督此次行动的杨彦洪一定目睹了朱温的放水,眼见李克用要跑了,他眼急了要追杀,结果却被朱温背后一箭射死。
《旧五代史》:“杨彦洪谓全忠曰,胡人急则乘马,见乘马则射之。”
“是夕,彦洪乘马适在全忠前,全中射之,殪。”
不久,朱玫及王重荣、李克用战于沙苑,败绩,乙亥,克用犯京师。
一年后,窘迫的朝廷为了钱粮,不得不与河中争盐池,河中反抗,田令孜兵败,僖宗被迫再次逃亡。
至于上源驿幕后真正的主使者,整体看是朝廷,剖开细看,先是僖宗提议,然后由宰相郑畋和王铎完善计划,至于田令孜,他是没这个胆量,也没这个智力水平。
如果让僖宗选一个他这辈子最恨的人,他或许不会选将他赶出帝都的黄巢,因为李克用的排名在他心中更靠前,僖宗对李克用的恨意,一直到其去世,也没有消除。
为什么这么恨李克用?
僖宗刚即位不久,就爆发了王仙芝起义。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黄巢如同摧枯拉朽一般摧垮了唐朝腐朽的统治,但细看这段历史就不难发现,唐廷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掌握着节奏歼灭瓦解起义军,特别是高骈空降淮南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