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策马奔腾(2/2)
(参照《王力古汉语字典》)至于后者,《淮南子.
览冥训》中有个句子:“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
。
魍魉,严格地说,是“山精”
,是“木石之怪”
。
《国语.
鲁语下》说,“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两。”
。
罔两——魍魉者,绣山万藤相思子,花七是也。
接着该说“魑魅魍魉”
了。
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有的“魑魅魍魉”
这个说法?
《古本山海经图说》的前言中马昌仪引了《左传》 把魑、魅、魍魉写在一起了。
约四千多年以前,炎黄二帝争天下,炎帝的下属蚩尤被俘后,做了黄帝的一名随从,后来找机会逃了出来, 《成语魑魅魍魉》王建峰绘 回到炎帝的身边去,力劝炎帝重起战事,洗雪阪泉之耻。
但是,炎帝已经年迈力弱,又不忍因自己发动战争而让百姓遭殃,没有听从蚩尤的建议。
蚩尤只好去发动他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率领大军,打着炎帝的旗号,向黄帝发起了挑战。
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也不禁大吃一惊,他想施以仁义感化、招降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招降,双方在逐鹿展开了大战。
蚩尤使用术法,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
但是,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
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
昔夏之方有德也。
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左传.
宣公三年》 外表大多以高大、红身、尖耳、头长角为主要特征,民间传说在荒野无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
走长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魉,都是木、石、禽、兽变的。
魑魅魍魉,原意为“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
,这里是鬼的聚居地。
鬼界入口位于镬铎岛,有魑、魅、魍、魉四小鬼镇守。
魑,喻氏;魅,李氏;魍,王氏;魉,梁氏。
古文: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
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
天祚明德,有所底止。
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左传.
宣公三年 楚庄公带兵去讨伐小国陆浑的军队,经过洛水的时候,然后毫无顾忌地在周王室的疆域内陈兵列阵,向周王室示威。
刚刚登基的周定王只好派一位叫王孙满的去犒劳楚庄王的军队。
楚庄王对王孙满一点也不客气,并且非常粗暴无礼地问:“你们周室的鼎有多重呵?”
王孙满充满正气地说:“鼎的大小轻重是与德密切相关。
从前夏有德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官员们晋献青铜铸造九鼎。
把各种东西铸在鼎上,百姓可以从鼎上识别万物,哪些为神物,哪些为恶物。
百姓再去打猎就不会碰上因为无知而害怕什么了。
也可以避开魑魅魍魉这些鬼怪,因此上天保佑君臣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成王在王城立鼎,按上天的意愿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
现在周朝虽然已经不兴盛了,但天命还起作用,所以你不该问鼎。”
(未完待续。
请搜索飄天文學,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