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八宗第五弹续——书(后补)

历史上曾有不少名人写了各具特色的劝学诗,但朱熹的一篇劝学诗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写成的。

相传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

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啊!”

这时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

据传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3;

孟母劝学的故事孟子(孟轲)的母亲为了使孟轲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为选择邻居而搬家。

有一天孟母正在织布时,孟轲逃学回家。

她便生气地把织布机上的杼(zhù)(即梭(suō)子折断。

断了杼,织布就无法继续。

孟母以此教育儿子读书学习亦同此理,不可中断。

典故:孟轲(孟子)早年丧父,母亲把家迁至离丈夫墓地很近的地方,以自己不凡的见识教育孟轲。

由于家庭周围是墓地,因此时常有人吹吹打打,奔走哭嚎,年幼的孟轲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有时顽皮劲儿上来,还要学着大人的样子做。

跟着哭丧的队伍,夹在中间,别人走他也走,别人哭他也跟着哭,全当是在做一个游戏。

孟母想,这里不是孩子应该住的地方,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上。

集市有很多商贩自吹自夸地叫卖以招揽生意。

孟轲看到了很感兴趣,便也跟着吆喝起来。

他还常学隔壁屠夫杀牛宰羊的各种动作,自得其乐。

孟母见了心想:“这里也不是理想的居住地方。”

于是又一次搬家。

这一回,她把家迁至一所学堂旁边。

每个月都有官员、文人来这个学堂登堂作揖跪拜,谦让守法。

孟轲见了,一一记在心里,摹仿学习礼节,并要求上学读书。

孟母看到儿子变得如此好学,感慨万分地说:“这里才是理想的住处啊。”

孟轲小时候上学并不是非常用功,也和一般的孩子一样贪玩,偶尔还逃学。

有一天,他觉得学习太枯燥,很厌倦,便从学堂里溜了出来,回到了家中。

孟母正坐在家中织布机旁织布。

她一看见儿子的神情,就知道此时还没有下课,他是自己跑回来的。

于是,她一改往日慈爱的表情,面似寒霜,严厉地问他:“还没有到放学的时候,你怎么自己就回来了?”

孟轲心里发慌,支支吾吾,不敢作声。

孟母转身回到织布机旁,一下子就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了。

梭子断了,布就再也没办法继续织下去了。

孟轲见了,更加惶恐不安,赶忙跪在地上,问道:“妈妈,您别生气,是我做了什么错事吗?”

母亲脸色阴沉,缓缓地说道:“你学习知识,就像我织布一样,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才能织成一匹布,才能为人所用,成为有用之材。

你学习知识,道理也是一样,必须天天学,月月学,年年学,日积月累,不分昼夜,才能有所长进。

而你现在就厌倦了,懒惰了,这实际上就是在自我放弃,慢慢地就前功尽弃了。

我折断了织布所用的梭子,就像你放弃学业一样,都是十分可惜的。”

孟轲听了,恍然大悟,满面羞愧地说:“妈妈,我记住您的话了,以后我一定要发愤读书,不辜负您的谆谆教诲,以光大家门。”

从此,孟子学习时再不肯懈怠,变得非常勤奋刻苦,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未完待续。

请搜索飄天文學,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