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78章帝王权衡术!李逍被疯狂弹劾!朱元璋(2/3)

随着两名锦衣卫禀报,在场无数官员都有些胆战心惊,陛下一怒,怕是又有许多人头要落地了。

朱元璋的脸色越发的冰冷,猛地一拍龙椅,道: “满朝文武,发生了这等事情居然瞒情不报,让百姓自寻活路,你们就是这样做官的吗?”

话音落下。

奉天殿的文武百官纷纷跪了下来,匍匐在地。

朱元璋看向谭渊,问道:“当地知府通通记下,哪些地方将外地灾民拒之门外,也通通记下。

这么多地,就没有一处富裕之地赈灾吗?”

话音落下。

大殿之中,有许多人暗自窃喜,特别是朱棣。

前面做了这么多工作,弹劾他人,都是为此刻铺垫,并非要弹劾别人,真正的目的,就是这一刻。

谭渊拱手,道:“回圣上话,的确有一府赈济了三府之地的灾民。”

朱元璋顿时来了兴趣,看向谭渊,道:“快说来。”

谭渊道:“圣上,此地便是北平府,北平之地虽是饱受旱灾最严重之处,北平知府赈灾得力,安抚受灾之地,却无灾荒之情。

周围三府的灾民涌去北平各县,应有数万灾民。

北平燕王府燕王妃不忍灾民饿死,开仓赈粮,救济灾民。

燕王之女永安郡主朱凝云、仪宾李逍二人,带领燕卫,有序赈灾,赈灾格外顺利。

永安郡主朱凝云和李逍二人,还自掏腰包,去外地购买稻种,分发给灾民,分发推车等器械,助其回乡重建家园。

另外臣还打听到,对于一些失地农户,不愿归乡的人,李逍还以工代赈,将他们收下进入刊印社工作,给与一份生计。”

谭渊这一口气,算是把话全给说完了。

满朝文武一听就明白了,这家伙铁铁的站在朱棣那边。

真没想到,这锦衣卫谭渊藏得真深,太深了!

“好!

好啊!”

听完之后,朱元璋心生喜色。

不管真情实意,还是为了做样子,燕王府都作出了榜样,各方各面都做的相当不错,让百姓获得了真正的实惠。

“瞧瞧你们这帮人,跟朕孙女、孙女婿的做法都比之不如,差之甚远!!”

朱元璋指着奉天殿下面所有的官员直接一顿骂,骂的这些人抬不起头来。

朱元璋笑着看向朱棣,道:“朱棣。”

朱棣急忙起身拱手:“儿臣在。”

朱元璋道:“这段时间,你一直在应天府,北平之事,你可知晓?

可是你授意的?”

朱棣急忙否决道:“儿臣不知,这来回车马都要半月之久,这灾民突然逃荒也是近日发生,儿臣也是方才听谭渊才得知此事。”

朱元璋微微颔首,觉得应该是如此。

略为一想,就知道该是徐妙云那丫头的主意。

当初给老四谋亲家的时候,徐妙云那丫头知书达理,心地善良,朱元璋是一眼就看上了。

他亲自叫来徐达,说要给徐达赏赐一门婚事,徐达听说是朱棣后,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

那时候的朱棣十分顽皮,在大学堂常常捣蛋,四处乱跑,恶名远播,徐达当然是不肯的。

未来给老四说上这个媳妇儿,朱元璋还特意让马皇后亲自下厨,给徐达做最爱吃的烧鹅,好说歹说,才让徐达这老家伙答应这门亲事。

这门亲事成后,朱元璋算是肉眼可见的看到,朱棣逐渐变得沉稳起来,应当都是徐妙云那丫头的缘故。

老四啊老四,现在看来,唯有你家是最和睦的。

老二朱樉迷恋一个北元郡主魂不守舍。

老三的家庭关系也不和睦。

唯有徐妙云端庄舒婉,又足智多谋,之间的感情也好,生的三个儿子,现在看来也是兄弟友恭。

现在又找了一个好女婿。

这段时间跟孙儿朱高炽等人闲聊,也能感受到他们对李逍这个女婿的关系极好。

正所谓家和万事兴。

朱棣在封地所作,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家中又和睦。

朱元璋心中其实真的有些将皇位传给朱棣这个儿子。

笑了笑道:“不错,朱棣你在北平治理的当,才能使得北平上下官员齐心,赈灾之事,值得其他各地效仿,学习,身为大明官员,就当为百姓谋福祉。”

朱棣拱手:“父皇过誉,这不过是儿臣的分内之事。”

朱元璋微微颔首,随后看向纪纲、谭渊二人道:“你们二人,将此事整理出一份奏疏,谁有功,谁有过,都要给朕记得清清楚楚,有功要赏,有过要罚,一个都逃不掉,知道吗?”

说完他的目光扫视一众官员,令人胆战心惊。

这眼光,太熟悉了,文武百官都明白每次有这眼神出来,怕就是要死一群人。

在大明洪武时期,特别是中后期当官,的确不是个容易的差事,每天都要勾心斗角的,防止自己出了差池。

因为你说不定上午上朝,下午就回不来了。

不少官员早上上朝的时候,都要跟菩萨拜一拜。

让菩萨保佑平安,若是晚上回家,一家人都要庆祝一番,因为又多活了一天。

不少人小心脏受不了想要辞官,但当官不是工作,是辞不了的,你说来就来,想走还能走?

全国各地当地衙门许多官员,都被砍了脑袋,职位都空缺了,那就一人顶多个职位。

有的官员还一边戴上了脚铐,一边处理当地政务.

不过这两年收敛了一些,因为朱元璋将大部分的政务都交给了太子朱标,太子朱标仁厚,不会动不动就砍人脑袋。

但随着朱标离去,文武百官又开始意识到,这个皇帝似乎,又回来了 “臣,领命。”

谭渊、纪纲拱手。

“有事继奏,无事退朝。”

太监高呼。

此时,蓝玉使了使眼色。

又一名言官站了出来,拱手道:“臣还有事要奏!”

朱元璋揉了揉太阳穴,“说。”

这名言官道:“臣要弹劾燕王朱棣以及仪宾李逍,燕王乃戍边藩王,掌握重兵,是为大明抵御北元的第一道防线。

此乃国之根基,北元觊觎中原地之心未死,那边一日不可懈怠。

无论何时,军防之事,都是头等一的大事。

无论何时,与其相比都没有此事重要!

据臣所知,此次的确北平赈灾有功,但动用的却是边防十五万将士的军粮。

百姓固然可怜,可若是边防出了问题,那所死的百姓,何止三千?

三万、十万都有可能!

臣弹劾燕王府仪宾李逍分不清孰轻孰重,动用军粮赈灾,其心可诛,置边疆将士于不顾,将边防事务当做儿戏,当治扰军务之罪!

臣弹劾燕王朱棣关键无方,一介仪宾却给与诺大权柄,让他有指挥军队的权利,这已经是坏了规矩。

还有,据臣所知,那北平的郡王府被改为李府,李逍在李府称为家主,压郡主一头,这是顾皇家颜面于不顾,也当治罪!”

此言一出。

满朝文武心中大惊,这蓝玉是憋了个大招啊。

两条罪名,说起来都是大罪。

小小仪宾居然能指挥军队赈灾,这就让人遐想非非,更是让将郡主府改为李府,这天下是朱姓,姓李的压朱姓一头.

要知道,李姓历朝历代也是出了皇帝的,深入人心的就有盛唐时期的李渊、李世民等李姓,更是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

李姓都有建立政权 朱元璋其实通过锦衣卫知道了,当时的确有些不悦,不过他还是转头看向朱棣,明知故问道:“朱棣,可有此事?”

朱棣早就知道,蓝玉会拿此事大做文章,他早有准备。

拱手道:“父皇,确有此事。”

此言一出, 满堂都有些喧哗起来。

“小小仪宾李逍,居然压了郡主一头,这简直匪夷所思。”

“哪怕是驸马,也没有如此权柄,燕王放任不管,必成大祸。”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