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八章 站稳阵脚(1/2)

与甫一发行便大受好评,被称为《Lean On》升级版的《Cold Water》不同,麦迪逊-比尔与Machine Gun Kelly的这首《Bad Things》,可以用毁誉参半来形容。

要是夸张一点,说恶评如潮,也不为过。

2016年10月14日发行至今,音乐点评网站Rate Your Music上,五分满分的标准,162条用户评分汇总在一起,只有1.

34分。

在评论区里,你可以看见无数一星至二星的短评——“平庸”

、“呕”

、“超级蠢歌”

、“糟糕到有点搞笑”

、“像是过期的711冻肉三明治”

、“差劲至极”

、“放了一天的炸薯条”

、“比罗马尼亚还差”

、“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还不如不存在”

、“退钱”

,还有“现代社会制造的可憎之物”

…… 毫不夸张地说,《Bad Things》在Rate Your Music上的作品详情页,就是人类文明讽刺类幽默文学的巅峰作品集散地。

实不相瞒,韩易自己浏览这些评论的时候,都是当喜剧脱口秀在看。

解压效果超群。

如果要百分之百客观辩证地去看待这个问题,《Bad Things》的歌曲质量在流行音乐里还是相当过硬的。

和弦演进做得非常漂亮,毕竟人声旋律是从《Out of My Head》这首歌里照搬过来的,如果后者算得上经典,那么前者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而The Futuristics为歌曲加入的额外和弦呢?

若你有听过那首脍炙人口的,约翰-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你就会发现,二者尽管不完全相同,但是非常接近。

换句话说,《Bad Things》不光人声旋律是受到主流乐坛认证的经典,和弦演进与低音线更是已经在人类的集体意识里住了超过三百年时间。

就算个别人可能会反感它的老套,也无法否认《Bad Things》这个音乐公式的普适性。

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第一个问题,正是麦迪逊-比尔本身。

“Ugh,这个婊子还要唱多久啊?

Migos多久上场?”

这是舞池最右侧,穿着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Alpha Tau Omega兄弟会T恤的金发小伙,故意跟同伴悄声讲出的呛词。

这能满足他对旁人关注的渴求,也能以一种他觉得很有批判性的方式,向朋友们炫耀他对音乐的独特品味,从而建立起一个“cool guy”

的人设。

人们经常会通过对高曝光量的公众人物的贬损,来达到这一目的。

比起真的分享实用的知识或者深入的洞察,嘲讽流行文化显然是一个难度更低,收益更高的自我宣传方式。

过去两三个月里,麦迪逊-比尔迅速成为了这种社交手段的新受害者。

自Popular Culture,即流行文化或大众文化一词,于19世纪诞生以来,纯粹的爱与强烈的恨,便一直都是其最基础的底色。

因为,这一词汇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去描述那些盛行于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所谓“下层阶级”

间的热门趋势。

上层阶级的官方文化是含蓄的、内敛的、极少表露情绪的。

而下层阶级的流行文化,则是热烈的、张扬的、鼓励直抒胸臆的。

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绝没有中间地带。

这是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工业化社会里,人们利用娱乐与体育来释放高压的主要手段,有些时候,甚至是唯一手段。

因此,随着不同的流行文化风潮,进入大众视野的名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一个,近似于基督教里“三位一体”

概念的光环——他们不光是真实的自己,还是崇拜他们的人眼里被神话的自己,也是憎恶他们的人口中被妖魔化的自己。

这三个形象,同时活在整个社会的文化记忆里,履行着殊途同归的职责。

作为白手起家的全球作家,大众文化时代的媒体明星,查尔斯-狄更斯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感受到同时身为艺术家,以及公众不断关注和崇拜的对象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的人。

喜欢他的读者称他是史上最伟大的家,而讨厌他的人则嗤之以鼻,认为他是欺骗了一个时代的廉价文学小丑。

同时代的戏剧演员莉莉-兰特里也享受到了相同的待遇,1881年在伦敦西区剧院首次亮相的她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在一年之后成为第一位接到商业代言的名人。

拥趸赞誉她是商业代言风潮的开拓者,维多利亚时代最迷人的英国女性,保守派批评家则着力于描绘她与王室之间的风流韵事,以贬低其人格和成就。

进入二十世纪,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头一个十年,美国的电影制作公司会不顾观众的反对,刻意隐去电影演员的真实姓名,因为担心公众的认可会促使演员要求更高的薪水,但很快,以查理-卓别林为代表的第一代好莱坞巨星便打破了这一人为制造的藩篱,成为美国明星制度的奠基人。

自那时起,公众对明星的着迷,便远远超出了他们在大银幕、小银幕、留声机或者CD中留下的供给,他们的私生活开始成为头条新闻。

特别是美艳女明星的私生活。

伊丽莎白-泰勒、格蕾丝-凯莉、奥黛丽-赫本,再到布兰妮-斯皮尔斯、格温妮丝-帕特洛、安妮-海瑟薇,所谓的私生活,并不只局限于这些女人睡了谁,跟谁结了婚,又跟谁签了离婚协议——这只是明星叙事中的一部分而已。

流行文化最明显也最重要的支持者,是年轻女性,她们最关心的,是女明星的形容外貌、穿着打扮、妆容风格与护肤技巧,任何让这些名人在大众文化的语境里蜕变为女神的要素。

而正是因为这些关注点太过“女性化”

,太过“小家子气”

,这些追星的年轻女性粉丝,连带着她们崇拜的女性偶像,都会成为传统主流社会调侃嘲笑的对象。

嘲笑柔弱的女性,嘲笑她们的社群文化,是最安全也最能获得共鸣的消遣。

毕竟,在这个阶层无限细分的后现代社会里,已经很少再有什么公众人物,能像流行女明星这样,能获得如此广泛的关注度和知名度了。

所以,绝大部分,甚至可以说全部的流行女星,不管她们是靠电影、音乐还是……小电影出名,都会经历从迅速蹿红,名满天下,到毁誉参半,再到因为某个负面公众事件导致全网挞伐,熬过几年黑暗时期后谷底反弹,最终成功蜕变,开始以艺术家身份得到认可的全过程。

99%的人都会在其中一个阶段折戟,比如精神崩溃的布兰妮-斯皮尔斯,比如后继乏力的凯蒂-佩里,只有现在的碧昂丝,还有未来的泰勒-斯威夫特,这极少数天选之女,才能排除万难,站上无人可以撼动的山巅。

麦迪逊-比尔现在的状态,只是刚刚开始蹿红,第一波仇恨言论只有浪头部分抵达了海岸线而已,真正的惊涛骇浪,还在后头。

但这就已经够吓人的了。

虽然是麦迪逊-比尔的老板,但是韩易自诩还是能够在音乐性与演唱技法的评判方面保持公正的。

客观地说,麦迪逊-比尔在《Bad Things》里的演绎,确实比上一世的卡米拉-卡贝洛要出色不少。

卡米拉的嗓音条件难言出色,音域相当窄,低音靠硬挤出来的干瘪胸音,高音则是虚无缥缈,毫无力量,让人感觉像是随时要破音一般的头腔气声。

而麦迪逊-比尔的嗓音,比这位Fifth Harmony的头号偶像要醇厚、丝滑、有力得多,声乐技巧方面也掌握得更加娴熟。

从刚才Mad City现场的那段现场演唱就能听得出来,比记忆中卡米拉-卡贝洛在iHeartRadio Jingle Ball现场半死不活,调都抓不准,小猫抓黑板式的演唱,不知道要强出多少倍去。

而且,哪怕跟原唱相比,麦迪逊也是稳压一头。

大多数摇滚乐队的主唱都是大白嗓,Fastball乐队的主唱托尼-斯卡尔佐也不例外,他的长项是音乐创作,而不是现场演绎,那种在声音处理中对压抑颓丧情绪的精准把控,再让他练五年也追不上现在的麦迪逊。

但即使已经做到了这样的程度,为麦迪逊-比尔在《Bad Things》中的表现给出负面评价的乐迷仍然占大多数,至少在网络空间里是这样的。

许多人对歌手的容貌有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或者说,这是大部分普通乐迷评判音乐人的唯一标准,毕竟他们没有办法从歌曲质量上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若是长得好看,那必然没有才华,只有Sia或者艾德-希兰这种中人之姿,方能说明他们的走红靠得是实力。

按照这一公式来计算,毫无疑问,麦迪逊-比尔会与布兰妮-斯皮尔斯、詹妮弗-洛佩兹和阿什莉-辛普森一起,被归类为空有一副漂亮皮囊的花瓶。

因为长得好看才获得这么多资源的Industry Plant,这是网民对麦迪逊最主要的抨击。

其他恶评,包括说她根本没有创作能力,第一首单曲靠蹭,第二首单曲靠抄,嗓音平平无奇,不如老老实实在Instagram继续发照片当网红……反正任何能证明麦迪逊-比尔名不副实的推论和揣测,都被一股脑地加诸其身。

如果把麦迪逊-比尔最近一个月社交媒体评论区的仇恨言论放在一起,隐去姓名,恐怕没人能猜到它们的目标对象竟然只是一个少女明星而已。

这些狂躁暴戾的语言,更像是对海因里希-希姆莱的评价。

而且是TNO世界线里的希姆莱。

但麦迪逊的管理团队对此倒是安之若素,公告牌三连冠之后,合作邀约与商业演出的询价表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飞来,光是目前正在洽谈的时尚品牌代言就有四个。

每天一睁眼就是五六位数的生意,经理人赵宥真根本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去应对这些恶言。

社交媒体的监控工作被交给了两个刚刚入职人予管理的经理人助理,普通的差评不用管,涉及到种族的极端评论联系平台删除即可。

至于麦迪逊本人,这个见过大风浪的网瘾少女更是淡定,之前没冠军单曲的时候,评论区因为各种莫须有的绯闻或者照片来骂她的人也不在少数。

虽然现在黑粉变多了,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好评居多。

因此,行程越来越繁忙的麦迪逊,泡在网上的时间反而变长了。

汲取评论区的夸赞作为提振精神的养分,成为了她最主要的放松方式。

至于间或看到的“我恨伱”

、“你真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



在麦迪逊看来,它们也能帮助她保持谦卑,时刻提醒她,没有人能完美到可以同时取悦所有人。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