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七章 盛满毒酒的圣杯(2/3)

从现代流行音乐诞生至今,如此多的音乐人沉溺于酒精与药物不能自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为了找寻与之同等的强烈反馈。

“一首歌、一战成名,哪怕戴着墨镜,穿着宽大的卫衣,脑袋上还扣了一顶帽子,无比低调地走在街上,也会被惊喜的乐迷拦住,问你是不是他们反复聆听的那首热单的原唱。

这种感觉太棒了,你想要再品尝到它巅峰时的那份甜美,于是,你更加努力地创作,五点起床对着电脑捣鼓,十点进家里的录音棚,一呆就是一天,连晚饭都忘了吃。”

“你无比期待地给线上线下等待了你好几年的粉丝奉上这顿你精心烹制的大餐,你不怕那些hater,因为haters gotta hate,不管你做得再好,他们都能找到挑你刺的地方。

这种事情,你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你最怕的,是那种热情洋溢盛赞新专辑的粉丝,她们告诉你,哇噢,你的新专辑真的是太棒了,这个时代最好的摇滚专辑!”

“但……关掉推特的评论区,她们会把新专辑束之高阁,然后点开《Misery Business》,甚至……其他人的歌。”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你依然很棒,依然有很多人喜欢你,但你不再是最棒的那个你了。”

“人们心中……大众文化的语境里,最好的海莉-威廉姆斯,留在了《Misery Business》发行的那一刻,最晚,也只坚持到了《The Only Exception》从榜单上撤走的那个瞬间。”

“在那之后,你做的所有事情,都已经与纪录片里他们会选择播放的那个你无关了。

海莉-威廉姆斯,Paramore乐队的主唱,永远会是穿着紧身背心、牛仔裤,挑染着火红发色的小女孩。

你可以把你的头发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没问题,金色、蓝色、绿色、黄色,也可以是齐肩中发,过耳短发,甚至是平头,都没关系。”

“不管你怎么改变,你都没办法再成为他们心中的那个海莉-威廉姆斯。

就像被困在了一个透明的牢笼里,这个牢笼无限宽、无限高、无限长,不隔音,也不遮光。

每个人都能看到你在干什么,听见你在说什么话,但是你不管怎么样冲他们嘶叫、怒骂,他们都毫无反应,因为他们……不再关心了。”

“你想告诉他们,‘嘿,求求你们了,大家伙儿,看看现在的我。

现在的我,比之前要好一万倍,求求你们相信我’……你觉得他们会作何反应?

他们会带着悲悯的笑容看你一眼,伸出手,穿过牢笼,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干得漂亮,然后缩回去,把注意力投向更值得他们关注的人。”

说到这里,海莉-威廉姆斯将右手平放,举过头顶。

“我想,这就是他们所说的……I've peaked。”

“我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到达了我能够到达的顶峰。

没有人给我登顶颁发证书,也没有人告知我说,‘hey,this is it’,但我就是知道。

因为,当我踏上音乐节的舞台,或者Paramore专场演唱会的舞台,我能感受到区别。”

“《Still Into You》或者《Ain't It Fun》响起的时候,全场会跟我齐声合唱,他们会举起手机拍摄留念,他们会逐字逐句地复述每段歌词,他们会玩得很开心……但只有《Misery Business》和《The Only Exception》响起的时候,我才能看到,他们因为兴奋和感动而颤抖的双唇。”

“你们也许觉得这两者之间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但让我告诉你,区别大了。”

“每次《Misery Business》结束,我放下麦克风,心底都会涌起这样一股感觉——我永远,都不会再凭借作品,获得这种程度的喜爱了。”

“我无法打败2007年的海莉-威廉姆斯。”

“就像亚伦-卡特一样。”

杜阿-利帕低声喃喃说道。

“不好意思,你说什么?”

海莉没太听清楚。

“噢,抱歉,我不是把你跟他比较……”

杜阿-利帕显然会错了意,以为海莉-威廉姆斯不满她把Paramore跟青少年偶像放在一起,“我只是想说,你刚才的那段话,让我想到了亚伦-卡特,或者杰西-麦卡特尼,或者……基本上所有的迪士尼偶像吧。

巅峰过去,再也没有人会朝他们看上一眼,哪怕他们比之前更成熟、更优秀,因为他们……”

“不再被需要了。”

安妮-玛丽做出总结,“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但作为一个文化产品,他们已经在媒体的宣传曝光下彻底定格,定格之后,想要再加以改变,难如登天。

哪怕是自杀也无济于事,人们心中的那个人依然活着,依然活在那个时代,但已经和他本人没有关系了。”

“是的,说得非常好,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东西!”

海莉-威廉姆斯的指尖在虚空中猛戳一下,“麦莉-塞勒斯,麦莉。

为了继续……stay relevant,为了让人们能够看到不一样的她,她抡着一只大锤,字面意义上地抡着一只大锤,在摧毁之前由迪士尼为她建立的形象。”

“关于这个全新的她,之前我在电台里说过不少坏话。

时至今日,我仍然觉得我所说的那些没有问题。

她利用了一种不属于她的亚文化,并将之作为名利装饰品的事实,没有任何人可以否认……可话说回来,与此同时,我也很佩服她的冒险精神。

我看起来很疯,但我也不敢像她那样,把自己的身份识别脱到一点不剩。”

“但就算是那样做了,她真正又得到了什么呢?

《Wrecking Ball》里的她,已经跟原来那个甜美的迪士尼公主完全没有半点联系了,但人们还是把她称作……‘精神失常的汉娜-蒙塔娜’。”

“我们的标签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种丧心病狂的程度了。”

哈立德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感慨道。

“我同意你的观点,标签文化是现代社会最可恶的毒瘤,但我所说的情况,并不能用标签文化来简单地定义……yes, the labeling culture can’t put a label on this。”

海莉-威廉姆斯攥紧拳头,从生理上,也从精神上竭尽全力,想要将她脑海里如闪电花火般四处迸溅的想法准确有力地表达出来。

“我感觉……这种现象就是所有艺术家的圣杯,一樽装满毒酒的圣杯。

我们渴望获得天国般的永生,又害怕生命被过早地定格。

所以,有的人一口饮尽,希望一次性解决问题,能挺得过去就挺,挺不过去早点毒死了事。

有的人小口啜饮,觉得只要时间拉得足够长,他们就能尊享荣华,永葆活力……”

“但即使是耶稣也会死亡,没有人可以幸免。

每个定义时代的巨星,都随着那个时代的逝去而永久性地失去了生命力,即使是碧昂丝……”

“即使是碧昂丝?”

“即使是碧昂丝。”

海莉重新强调了一遍,“我知道,她这张零宣传发布的专辑热度高得出奇,但是喧嚣之后,你再次想起她,还剩什么?”

“第一时间从你脑海里跳出来的,是哪首歌?”

“《Single Ladies》。”

“《Halo》。”

“《If I Were A Boy》。”

五花八门的答案,从众人口中渐次吐露出来,虽然歌名不同,但大家都明白,它们指向的,都是同一个时期。

碧昂丝作为音乐人的巅峰时期。

“那……”

韩易举起手,诚恳发问,“在你看来,有音乐人能够在他们有限的生命里,保持无限的艺术活力吗?”

“在我看来……没有。”

海莉摇摇头,“但是有那种可以明显将之拉长延伸的传奇。”

“比如说?”

“披头士、迈克尔-杰克逊、鲍勃-迪伦……如果不算那些猝然离世的年轻音乐人的话,应该说寥寥无几。”

“迈克尔-杰克逊的伟大,相信不用我过多赘述,他超越了那些虚假的头衔和无中生有的负面新闻。

我明天起来肯定会后悔这么说,但是……他既是黑色,也是白色,他是所有,也是任一,我想我们再难见到一个像他一样全面而独特的表演者了。”

“纵使是如此出类拔萃的艺术家,也有感觉到无力的时候。

哪怕他能战胜Jackson 5时期的他,用《Off the Wall》和《Thriller》重新定义自己,到了后来,特别是《Invincible》时期,他依然被漠视、被遗忘、被放弃,被留在了过去。”

“有道理。”

韩易若有所思地微微颔首。

“那么你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又是谁能存活得最久呢?”

“你怎么看?”

海莉把问题抛了回来。

“我不知道未来还会出现什么样的惊喜……”

韩易故意眼神躲避,没有去看他精心选拔出的明日之星们。

“按照目前的情况判断,我看好你的朋友,泰勒。”

你可以不喜欢她,不喜欢她的词作编曲,不喜欢她的私人生活,但没人可以否认,她就是这个时代的芭芭拉-史翠珊。

或者说,芭芭拉-史翠珊,是泰勒-斯威夫特的序曲。

巅峰之作,是所有音乐人的圣杯,而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力求翻天覆地的音乐资本家,泰勒-斯威夫特,恰是韩易的圣杯。

为了这樽圣杯,他已谋划多时。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