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前往燕京(1/2)
第234章 前往燕京 作者: 水下野鱼 第234章 前往燕京 众人在潘厂长的带领下,走进了东边一栋厂房内部。
场内的地面,只是普通的水泥,但却非常干净,似乎是为了欢迎他们这群港商,进行了非常彻底的大扫除,不过有些地方褪色、裂开就没办法了。
从最开始的原材料棉花、尼龙织物开始,制成纱线,到后续的加工、印染、定型、拉布,这些就是最基本的布料成型的过程,这在香港也不多见,只有几家公司专门做这些,大部分香港的纺织公司,都是买来布料加工成衣物为主。
潘厂长在一路上给众人介绍,不过这也只是走走看了一圈,不是专业的人,根本就不懂这些,真正的重点,其实还是整个工厂的最后一道工序,也就是制衣。
制衣车间是厂房最南边的一栋类似香港的工业厂房,一共有4层,显然,第一纺织厂的地理位置还是不错的,要不然,完全建在一层显然更好。
虽然不知道这里会在后世粤州市的哪个位置,但看周边人群的密集程度,肯定会是市区的某个位置了。
“这做的是军装?”
南丰纺织集团的陈亭华看着眼前一堆绿色的大衣,好奇的问道。
“不是,这些只是外形方面与军装类似,但实际上是给北方省份的兄弟用的,那里的人需要衣服御寒,各位可以那一件看看,里面都是纯实的棉花,冬天穿起来非常的暖和。”
潘厂长笑着介绍道。
“好重。”
一名港商拿起一件军大衣后说道。
“重才暖和啊。”
潘厂长笑道。
陈志文也拿起一件军大衣,的确很重,衣服内部也似乎都是厚实的棉花,摸上去感觉很有料,在他小时候,似乎也接触过这类衣服。
“陈生觉得怎么样?
这些衣服,能不能出口到欧美?”
潘厂长似乎很期待且很有信心的问道。
“出口欧美?
这样的衣服可不行。”
陈志文摇头说道。
“为什么?
欧美的冬天也很冷吧?
那里的人也应该需要冬天的衣服吧?”
潘厂长问道。
国内政策,在这几年已经开始发生了改变,以前,工厂只要生产,生产出来的东西基本上不缺买的,他们也不需要操心其他事情,但这两年,上面似乎鼓励大家将自己的产品卖到国外去,然后换取外汇。
本来潘厂长也没在意,但隔壁邻居市的一家纺织厂,去年在日本进口了一条纺织生产线,产能是他们工厂同类型的四倍,做出来的质量还好,他还特意跑过去看了一次,回来后也想着从海外引进同样的设备。
只是他的这个要求,被省里直接驳回,整个国家的外汇就不多,每个省里能够自由使用的就更少了,同样的设备,已经进口国一次了,其他厂哪怕理由说破天,也不可能再买一台了。
不过省里也给了他解决方案,只要你们自己能赚到外汇,那么省里拿到外汇后,会考虑将你们赚的一半外汇用于购买海外设备。
粤州与香港离的比较近,在得知香港一批企业家要来后,潘厂长便主动邀请港商来自己的工厂,就是要抓住这次机会,特别是他已经从朋友那得知陈志文旗下星河贸易的特殊性。
“美国那边,冬天的确冷,不过大家还是喜欢比较轻的衣服。”
陈志文想了想说道。
“可是这轻的衣服,怎么能暖和呢?”
潘厂长有些不解的问道。
“这就是材料技术的问题了,我也不是很专业,但跟基础材料工业有着很大的关系,西方的冬衣制作公司,都是在追求非常轻的情况下,保证暖和,潘厂长,你说两件衣服,有着同样的保暖效果,一件非常重一件非常轻,你会选那一件?”
陈志文问道。
“轻的。”
潘厂长犹豫了片刻后,还是说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其实已经明白陈志文的意思了。
“这是任何人的本能,谁也不喜欢身上的衣服那么重,所以,潘厂长,你们的产品如果要出口欧美,这冬衣的重量一定要降下来。”
陈志文建议道。
潘厂长接着问道:“我知道香港那边也有很多做冬衣的,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
“他们的原材料,基本上都是从日本那边进口的,最近香港有了一家叫做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纺织厂,目前也在开始做这类产品。”
陈志文回答道。
“要进口啊。”
潘厂长皱眉说道。
“这里面应该涉及到材料问题,潘厂长的工厂很大,可以往这个方向进行研发,等我回香港后,可以寄一些类似的海外羽绒服给你们,你们只要能够做出差不多类似的,那我这边就可以考虑下一些订单。”
陈志文说道。
纺织业,虽然是轻工业,但内部的技术含量,还是有很多的,同样保暖程度的轻重,直接影响着用户的体验,这基本上是决定性的因素,将这类军大衣送到好市多去,估计免费送,顾客都不一定要。
而更高的要求,还有防水,好的羽绒服,在碰到下雨时,雨水会顺着衣服滑下去,而不是会渗进去,打湿整个衣服,更高级的还要有防火等级要求,倒不是真的要求防火,而是要求很难被火苗引着,真的被烧起来了,也会要求烧的很慢等等。
这里面,其实就是考验的基础工业的能力,从石油冶炼开始就有要求,所有的轻工业,能够持续繁荣的基础就是有着重工业的研发能力,要不然,就会跟香港一样,只是一群做普通衣服、组装的小产业,哪怕规模成了气候,但也就是给材料厂打工罢了。
当然,国内的情况要好很多,从70年代初开始,国内就花了当时为天价的43亿美元购置大量西方生产线,石油冶炼生产线解决材料、能源问题,化纤生产线解决衣服问题,冶炼工厂解决钢铁问题、化肥制作工厂解决农业问题。
这些其实就是改革开放的根基,如果国内不能提供这些基础原材料,那就只能做一些三来一补的小工厂,永远成不了气候,也就没有90年代乃至00年代的工业发展奇迹了。
但现在的话,不行就是不行,这些产品根本不符合欧美的市场需求。
“好,多谢陈生了。”
潘厂长有些失望的说道。
“陈生,既然冬衣因为重量的原因不行,那夏天的衣服能不能考虑一下。”
一旁的梁社长问道。
“可以,那去看看吧。”
陈志文点点头说道,夏天的衣服,要简单多了,国内现在的化纤产能也上来了,这方面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在第一纺织厂待了一个下午,陈志文看了他们的几乎能做的所有产品,也认可了几样,如袜子、短袖、短裤等等,不过也没有当场下订单,而是给了一个口头承诺,只要质量可以,每年的采购额不会低于百万美元。
接下来,香港星河贸易的人会发来相关需求,或者认可这边的款式,再就是送部分样品去美国超市测试以及相关实验室进行测试,都没问题且客户反馈良好,那才会到下订单的时候。
潘厂长与梁社长都很开心,也算是完成了一个小任务了。
后面的几天,梁社长又带着陈志文一行人在几家做日用品的工厂转了几圈,陈志文倒也不在乎,只要质量合适,都可以商量以后的合作。
直到最后一天,陈志文的口头承诺已经出去了500万美元,在粤州这边都还算满意的情况下,陈志文与所有的考察团成员从粤州机场出发,直接北上燕京了。
这是一座普通的飞机,虽然被包了下来,但空间方面仍然是民航设定,空间座位比香港的经济舱还要挤。
在获得机长通知安全的情况下,大部分人解开了安全带,相互活动起来。
现在的内地飞机上,还是可以抽烟喝酒的,不一会功夫,机舱内便云烟滚滚,陈志文这个不抽烟的人可受不了,连忙走到了角落上,虽然还有烟味,但要小的多了。
“陈生不抽烟?”
一人来到陈志文身边,笑着问道。
陈志文抬头一看,是和合实业的胡应相,于是说道:“胡生也不抽烟?”
“以前抽的,但前几年有一次得了病,就借着机会戒掉了,但现在闻到这烟味,我又太难受了,想抽,也就只能跟陈生这样,躲在这边了。”
胡应相笑着说道。
“戒了几年了?
胡生可真厉害?”
陈志文笑了笑说道。
无论前世还是今生,陈志文都认识一些老烟民,也听说过无数次叫着要戒,但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基本上就会放弃。
“身体需要,如果我还年轻,肯定戒不掉。”
胡应相哈哈笑道:“陈生,在粤州看了那些工厂,感觉怎么样?”
“只能说技术工艺以及对产品的理解,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陈志文说道。
“陈生可真是会说话,明明表示很差,却能说的这么好听。”
胡应相笑道。
“那胡生那边怎么样?”
陈志文又问,胡应相是去看各种基建的。
“很差,就说市区,很多地方都没通自来水,还是依赖井水或者河水,我当时表示可以捐钱建自来水管线,但配套的官员没同意。”
胡应相说道。
“这其实只是表面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工业不太行,要不然,也不至于这样了。”
陈志文点点头说道,工业差是一个社会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了能够产生高附加值的工业产业,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类似瑞士这种依赖金融的,也只是少数,而且就算是瑞士,在以前,也是有工业的,比如机械手表,只不过这几年被电子表打的只能走高档路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