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暴风雨来临之前(上)(1/2)
绍兴八年九月,这一天不仅仅是百官们,就连临安的百姓都起得很早。
这一天是刘禅正式册立赵瑗为太子的日子,自赵构建康登基以来,宋朝终于有了第一位太子。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生活即将步入安稳的象征,所有人都明白宋朝终于不再会有大的动乱了。
有了太子,所有人都清楚宋朝终于有了未来。
最关键的是赵瑗是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而不是太宗赵光义的。
宋朝百年来一直遭受的屈辱,不仅仅加在了百姓头上,也加在皇室自己的头上。
宋朝的百姓对于太宗后裔已经失去了希望,既如此,还不如让太祖的后裔登基。
毕竟,太祖是真的能打。
如今的宋朝对外作战越失败,百姓们对于太祖赵匡胤就越怀念。
, 事实上,即使赵构有子,皇位也很难落在他的亲儿子身上。
汴梁被攻破之后,宋朝的百姓就对皇室失去了希望。
他们已经感受了百年皇室的无能,觉得只要皇位之上坐着的还是赵光义的后人,未来就没有希望。
宋朝南迁之后,百姓对于太祖后裔的期待达到了顶点,认为只有将皇权交接给太祖那一脉,国家才能还有振兴的机会。
赵构对底下百姓的意愿并不了解,痴心妄想的还想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后代。
但民意不可违,天意更不可违,于是当赵构唯一的子嗣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后了。
迎接太子的马车缓缓走过街道,旁边矗立的百姓盯着车上的赵瑗,他们呼喊着太子的称号,他们呼喊着自己的高兴。
他们希望以后可以不再受战乱之苦,他们希望赵瑗可以给他们带来希望。
百姓的眼神充满了渴求,充满了卑微。
让站在马车上的赵瑗看的是眼含热泪,他真正第一次明白了自己这个太子的重要性,第一次明白了百姓到底想要什么。
马车终于行至皇宫,赵瑗下马,缓缓地向着紫宸殿而去。
一步一步的登上台阶,似乎有千斤重担压在他身上。
刘禅册立太子的诏书终于响起:“朕绍膺骏命,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
自朕登基以来,凡军国政务,用人必行政大端,未至倦勤,不敢自逸。
绪应鸿续,夙夜兢兢,仰为祖宗谟烈昭缶,付托至重,承祧行庆,端在元良。
兹有皇子赵瑗,太祖七世之孙,天意所属,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
布告天下,咸使闻之。”
诏书宣读完毕,赵瑗挺起自己的脊梁,一步一步的向着紫宸殿踏步而去。
刘禅和百官看着那个由远及近慢慢走来的少年,那个脸上充满着坚韧神色的少年,那个眼睛明亮的少年,神色都充满了喜悦。
赵瑗的继位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任何人对此有着抱怨。
刘禅神色高兴,是因为他终于可以亲征了。
而且有了太子以后,政事什么的都可以交给太子处理。
反正赵瑗是自家人,也不昏庸,正好自己迎回皇后之后,再去各地玩玩。
什么,你说太子会不会不愿意。
你不愿意当什么太子啊,国家未来是不是你的,那你现在不干活,未来是不是还得干。
刘禅有着充足的理由来劝说赵瑗,而且经验充足,只不过容易将太子的性格培养的过于豪放。
刘禅看着赵瑗,心中想到以后劝说太子时,要适当一些,过刚易折。
而百官们则是在高兴太子之位终于确定了下来,那么他们以后就可以在太子身边安插自己的势力了。
之前赵构在太子之位上反复拉扯,不仅赵瑗烦,这些大臣们也烦。
所以大臣们之前也都在观望,没有在赵瑗身上下注。
现在,都不用观望了,直接投资就可以了。
大臣已经开始想象该怎么样在太子身边取得一份好的影响,其中尤其秦桧想的最多。
待到一切礼节都完毕之后,刘禅扶起跪着的赵瑗,对他说道:“太子,你长大了,要担起我宋朝百年来打下的江山啊。”
“儿臣必不辜负负父皇厚爱。”
赵瑗对着刘禅深深一拜道。
这一路走来,他看尽了百姓渴望的眼神,也知道了百姓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
更关键的是,他明白这一切都是源自于刘禅册立他为太子。
因此,赵瑗对刘禅十分感激。
早些年的一些抱怨,也都随今天而消失不见。
赵璩的事情,他的老师已经全部告诉他了。
虽然他并不介意赵璩继续保持皇子的身份,但是他对刘禅的做法感到十分的满意。
一个皇帝能做到这种地步,赵瑗已经满足了。
所以,他此时此刻对于刘禅是真真切切的感激。
“好。”
刘禅大笑一声,转身走回了龙椅之上,他扫视群臣,看向韩世忠。
“良辰,兵马是否集结完毕?”
韩世忠出列道:“启禀圣上,十万大军现已经集结在临安城外。
只等您一声号令,便可出师北伐,直逼金国,迎回皇后。”
刘禅又看向秦桧:“秦相,粮草如何?”
秦桧出列道:“启禀陛下,臣已将二十万大军的粮草备好,现已即将运至顺昌。”
“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所有的事情终于处理完毕,刘禅神色激动,他终于要像诸葛亮一样出师北伐了。
刘禅在心中暗想:相父,您北伐的遗愿,我今天终于有机会替您完成了。
“赵相,秦相,国事就交给你们了,赵相主管朝堂,秦相负责协助。
若有什么大事,赵相可全权负责。”
刘禅对着赵鼎和秦桧深情地说道,一个不捣乱的后方十分重要,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强硬的首领在。
赵鼎虽然能力有所欠缺,但他的那份主战的态度是现在刘禅最渴求的。
“微臣遵命。”
刘禅又看向韩世忠:“良辰,去收拾一下,准备出发吧。”
“是。”
韩世忠领命后退下。
刘禅走下皇位,来到了刚刚被册立为太子的赵瑗身边,缓缓的说道:“跟着赵相和秦相好好学,有不懂的地方就问。
别不会装会,未来宋朝还要靠你呢。
另外别忘记了朕交代你的事情,临安有你在,朕放心。”
“儿臣遵命。”
赵瑗有些悲伤,他从未见过刘禅用这样的口气跟他说话。
于是乎,他做了一个有些不敬的行为,正眼盯着刘禅,想让刘禅感觉到自己坚定的态度。
这是赵瑗第一次用正视的目光盯着刘禅,但也是最后一次。
早朝就这样结束了,刘禅直接返回后宫之中。
吴贵妃早已等待多时了,刘禅笑着抱了一下吴贵妃,笑着说:“爱妃久等了,朕一定会将皇后带回来的。
你就在宫里准备准备,不日皇后就回来了。”
刘禅说了一会,见吴贵妃眼色通红:“爱妃怎么不说话,不用担心朕,朕亲征过多次,有经验的。”
吴贵妃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陛下,让臣妾为您更衣吧。”
吴贵妃将刘禅身上的龙袍脱下,将铠甲给他换上,一件接着一件,十分的仔细。
待到所有铠甲穿着完毕,又将那柄工部倾心打造的玄铁剑给刘禅配上。
吴贵妃看着阳光照耀下的刘禅,有些呆住了,但又有些想哭。
她与赵构在战乱中结识,她一直欣赏还不是皇帝时的赵构,欣赏他的正直,坚强以及直面金国时的勇敢。
赵构登基之后,她就发现他变了,变得是那么陌生,变得是那么的胆小无能,变得是那么的鼠肚鸡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