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一百零二章 东莱有急信

 第103章 东莱有急信



周兴在莒县又留了三日,然后带着孙瑶,告别臧霸和孙观等人,起程赶回北海下密。



随行同归的还有妻兄孙康。



周兴让孙康同去,一是让他见一见刘备,二是想留他在北海任职,这样孙氏兄弟各在一郡,以后有什么事都可以相通相连。



实际上就是想让刘备牵着臧霸这条线。



他们离开之后,臧霸留下吴敦守城,和孙观尹礼一起,带领兵马去攻剿管承。



周兴一路往北,数日后回到北海下密。



刘备带着张飞和太史慈,简雍孙乾,还有甘夫人和麋夫人,出城相迎。



因为周兴带妻归来,所以刘备带着夫人出来迎接,由此可知刘备对周兴的重视程度。



这一次周兴去琅琊,能够让臧霸止兵不来袭扰,又劝服对方出兵剿贼,可以说是大功一件了。



现在周兴又与孙瑶结婚,与孙氏兄弟联姻,也等于是臧霸与刘备联姻了。



刘备上前牵着周兴双手:“军师一路辛苦了!我已备下酒宴,为军师娶妻庆贺!”



“俺看周军师一点都不辛苦,早知道能娶妻,俺应该跟军师一起去的。”



张飞站在刘备身后,看到了跟在周兴身旁的孙瑶,很后悔自己没跟军师同去琅琊。



刘备轻声笑道:“益德,你放心,过些日子我也给你娶妻。”



“大哥,俺要与军师夫人一样好看的。”



张飞倒是有什么说什么,让孙瑶脸上微微羞红。



“好,你说什么便是什么。”



刘备此刻高兴,附和着张飞说道。



张飞大喜,咧开嘴笑着。



“主公,这位是我妻家长兄孙康,字伯安。”



周兴向刘备介绍道。



孙康赶紧向刘备行礼:“孙康拜见刘将军!”



看到刘备和张飞说的话,就知道刘备是一个比较随和,容易相处的人。



见礼毕,太史慈和简雍孙乾又向周兴道贺,众人入城。



刘备已经为周兴准备好一处宅院,众人回到周兴的宅中,仆人和侍女都已备好,酒菜也都备好。



众人尽情而饮,尽欢而散。



翌日,周兴来见刘备。



“主公,兴妻家长兄孙伯安读过书,是个知势明理之人,将孙瑶嫁我为妻是他的意思,看得出来,他是希望追随辅佐主公的。其弟孙仲台与臧宣高义如兄弟,主公若能得孙氏兄弟之心,便可得臧宣高之心。”



“以兴之意,可令孙伯安留在北海任职下密县令,如此便可牵着孙仲台与臧宣高,以后或许可得其泰山兵马。即便他们的兵马不能为主公所用,也可让他们不与主公为敌,南面无忧,主公便可安心向西。孙伯安是我妻兄,本来不该我来提此事,但是主公知我心意,我如此并非为私,而是为主公大业着想。”



古有举贤不避亲,周兴现在举荐孙康出任下密县令,虽然妻兄孙伯安算不上贤者,但是他却有可用之处。



周兴知道刘备并非多疑之人,自己坦荡相言,更可令主公信任。



刘备欣喜笑道:“昨日初见孙伯安,我便有此意,如今军师提出来,与我意合,此事就这么定了!军师,伱我之间无须猜疑,军师信我,我信军师,以后不管有任何事,军师都可以与我明言,无须避讳。”



“诺。”周兴应道。



“军师,如今我迁任北海相,北海是否要与东莱一样,实行减税免赋之策?”刘备疑虑问道。



周兴明白主公忧虑的是什么。



东莱是乱郡,先前人口又少,实行减税免赋之策,损失的钱粮并不算多。



北海是大郡,山地又少,人口数几乎是东莱的两倍,田亩数更是东莱的数倍之多。



如果北海和东莱一样实行减税免赋之策,将会少收许多钱粮。



刘备想对百姓好,可是他也想着屯积粮草,以图大业。



周兴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他去了琅琊有些日子,不了解刘备现在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正在犹豫,这个问题有些为难。



如果和东莱一样减税免赋,那以后得了其他郡和其他州呢?是不是都要一样减税免赋?



现在养兵少,以后养兵多了,耗费巨大,肯定不能再这样。



可是如果实行与东莱不一样的政策,北海与东莱相邻,可能会让北海的百姓心中不满,失了民心。



不患寡而患不均!



百姓不怕穷,就怕官家区别对待。



刘备见周兴犹豫不言,又说道:“我本意是与东莱一样,可是子仲与宪和皆说,可以免去口赋和更赋,田税也可如东莱一样十五税一。只是关于算赋,他们认为应该从十五岁起收,而且不用减,每算一百二十钱。如此虽与东莱不同,百姓却也受惠不少,军师以为呢?”



如果是实行这样的政策,一年至少可以多收一千万钱。



周兴答道:“主公,兴以为,应该与东莱一样。主公如今尚在发展初期,兵不满万,钱少粮缺,北海虽不如东莱如此多贼,却也是动乱不堪,许多北海名士因而避往他州他郡。若与东莱不同,恐怕将失北海民心,那便是施惠而不施恩了。”



“百姓虽然受惠,然而他们认为所受之惠轻于东莱百姓,心中必定不甘,心中不甘则不会念恩,反而记恨在心。如今东莱与北海俱在主公治下,不可一郡而二策啊!”



在周兴看来,如果是别州之郡实行与东莱不一样的政策可以,但是北海不行,至少现在不行。



北海与东莱相邻,百姓相通,如果让二郡百姓觉得受到区别对待,心里肯定不平衡,那样反而会失了北海民心。



而刘备现在最需要的,首先是民心,其次才是钱粮。



“若是如此,只怕留有后患啊!”刘备担忧道。



他担心这样下去,以后如果再得了其他郡,恐怕都要实行一样的减税免赋之策了。



这样下去,虽然得了民心,却会失去发展所需的钱粮。



“主公勿忧,三年之后,再将算赋之钱改回一百二十钱,改为从十五岁起收即可。那时东莱和北海的百姓皆已安稳,付得起这多收的算钱,而且二郡都一样,百姓也就不会有怨言了。”



赋税之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到时候只是将现在的每算一百钱改为一百二十钱,将二十岁起收改为十五岁起收。



实际上每个家庭多收不了多少钱,而且田税不变,仍是十五税一,口赋又免,百姓仍然会感受到恩惠。最重要的是大家都一样,不会有厚此薄彼的怨念。



当然,到时候也要看情形如何。



如果不缺钱粮,那就一直实行这样的税赋下去也可以。



刘备犹豫许久,最终点了点头:“那便如军师之言。”



正在此时,门吏匆匆来报:“府君,东莱有急信。”



跟在门吏后面的,正是从东莱赶来的信卒。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