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在不合规的年代,摸着石头过河(1/2)
4月21日,亰东试水房地产业务,在网上卖房子,售价为市场价的八折。
消息一出,立马吸引了一大波吃瓜群众围观。
当天下午,《IT时代周刊》爆出,亰东已敲定承销商,准备下半年去纳斯达克敲钟上市。
陈延森得知此事后嗤之以鼻,他心里明白,靓仔东无法上市。
一来,分众传媒和拉手网接连被曝数据造假,导致华概股在美洲市场遇冷,压根不被投资人看好; 二来,灯塔国券商顶多只会给亰东60亿美币的估值,这与柳强东理想中的120亿美币相差甚远; 三来,亰东的市占率太低,加上当当、国美和苏宁的联手绞杀,在投资人眼里,亰东竞争力不足、商业价值存疑。
不过,从柳强东的一系列动作来看,亰东面临的资金压力确实很大。
年初谋求在港岛上市未果,下半年又开始着手筹备纳斯达克上市。
显然,亰东在融资层面陷入困境,资金捉襟见肘的柳强东,只能通过上市募集资金的手段,以谋求发展。
毕竟DST和红杉资本,已经明确拒绝了他。
圈子里都在骂柳强东花钱大手大脚,去年刚融资15亿美币,这才刚过去一年,就特么花完了!
导致国内的风投机构,对亰东和柳强东唯恐避之不及。
可柳强东心里有苦难言,说是15亿美币,实际上只到账了10亿美币。
物流体系建设、技术研发投入、品类扩张和人员扩充,哪一个不花钱?
光是位于沪城的‘亚洲一号’物流中心,就砸了十亿资金。
先干当当,后打苏宁、国美,花钱自然如流水。
这也是马立云觉得柳强东太蠢的原因,要不是运气好,每次资金断裂之前,都有冤大头给他输血送钱,亰东早特么凉了。
陈延森用过来人的眼光看,亰东自建物流体系的战略,确实没什么问题。
但在2012年,盈利遥遥无期的亰东,不受投资人待见也是真的。
在追求短平快的时代,唯独亰东慢慢悠悠。
如果不是顶着华国雅马逊的头衔,说不定还真有可能因为融不到钱而半路夭折。
纵观亰东融资历程,除了最早的天使投资人徐欣外,后来每轮融资的领投机构,清一色都是外资。
没办法,老外就吃这一套。
雅马逊在海外的名头太大,亰东也就成了香饽饽。
但成立四年、每年亏损十几亿、迟迟不能盈利的电商平台,亰东也算独一份。
国内的投资人都怕了柳强东!
想要钱,简直做梦。
这些人宁愿把钱砸给拼呗,也不会给柳强东。
尽管拼呗也有自己的物流体系,但云速快递说到底,与拼呗只是合作关系。
每月高达一两亿的亏损,也是陈延森独自承担,在投资人看来,这才是靠谱的创业者。
损失自己扛,利益大家分!
柳强东则全部反着来,利润是没有的,负债是要一起背的!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陈延森之所以没把云速快递并入拼呗,只是觉得云速快递将来的市值,并不会输于拼呗罢了。
在他的规划中,击败“三通一达”
,便是云速快递迈向盈利的起点。
与此同时。
快的打车正式进入庐州市场,出租车、私家车和签订劳动合同的专职司机,在新客补贴、冲单奖励的刺激下,把庐州的出租车市场格局彻底打散。
网约车大行其道!
普通人的叫车习惯逐渐发生改变,上线第一天,订单量轻松突破五万单。
至此,快的打车的服务范围,已成功覆盖杭城、金陵和庐州三地,每日订单量高达60万,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另一边。
程维带着下属,失魂落魄地离开了出租车公司,他们本想复制程伟星的运作手法,先打通出租车公司的关系,自上而下地推广嘀嘀打车App。
可刚进门,就被对方的话给问住了:“你有没有交通协会的授权文件?”
没有?
滚蛋!
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
几天下来,程维跑了二十多家的出租车公司,无一例外,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愿意尝试介入嘀嘀打车软件。
“程总,昌平还有一家小型出租车公司,只有200辆车,我们还去吗?”
最近入职的研发经理张博问道。
一周前,程维把原来的技术合伙人张渐晖辞退了,哪怕他不懂技术,此时也反应过来了,对方在坑自己。
这个新来的张博就完全不同,虽然出身千度,但一点都不娇气。
程维出来跑市场的时候,对方还愿意跟着吃苦,说要收集司机端的用户反馈,才能在1.
0版本的基础上,优化出更满意的产品。
可连一个下载的司机都没有,就别谈什么用户反馈了。
“去!”
程维咬咬牙,打开导航软件,直奔昌平而去。
果不其然,当他推开银山出租车公司老板的办公室房门,听到的第一个问题还是:“你们有交通协会的授权文件吗?”
“杨总,嘀嘀打车可以提升贵公司的接单效率,让司机赚得更多的钱…”
程维苦笑一声,公式化地解释道。
虽说他对这一结果,早已有了心理预期,可终究还是会失落。
“你说这些有嘛用啊?
司机挣得再多,那份子钱也压根儿不带变的!”
杨松林摆摆手,毫不留情地嘲笑程维。
“我明白了,谢谢杨总。”
程维尴尬地笑笑,准备离开。
“一会儿我们例会,到时候司机都会来,给你十分钟。”
杨松林突然补了一句。
“杨总,您的意思是,愿意给嘀嘀机会?”
程维一脸惊喜,不敢置信地追问道。
“我只给你10分钟,介绍你的产品,司机用不用,我可管不着。”
杨松林强调道。
“谢谢杨总。”
程维给他鞠了一躬。
这是最近这段时间,唯一向他释放善意的出租车公司老总,尽管态度上很敷衍,但至少给了他宣讲的舞台。
二十分钟后,程维站在了银山出租车公司的空地上。
在他对面,有300多个司机,但让他绝望的是,只有80个师傅有智能手机。
程维一边介绍嘀嘀打车的产品功能,一边忍受喧嚣的哂笑与质疑声。
在他的设想中,嘀嘀打车能扩大司机的接单范围,他们不应该抵触才是。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忙活了大半天,只有26个司机,愿意安装嘀嘀打车。
但前提是,程维得给他们每个人10块钱的流量损失补贴。
卧槽!
程维强忍着骂人的冲动,硬着头皮,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完成了嘀嘀打车司机端的原始积累。
可他不知道的是,如果没有快的打车开辟市场,带火了网约车概念,愿意下载嘀嘀打车的司机数量,还得减半。
当他离开出租车公司时一脸颓丧,按目前的推广速度,等快的打车占领全国市场时,嘀嘀恐怕连10000个司机都凑不齐。
“程总,这样推广不行!”
连搞技术的张博都看出了不对劲。
“我知道不行,但交通协会根本不搭理我,想搞到授权文件谈何容易。”
程维忍不住地骂了几句,然后叹气道。
“要不,咱们找私家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