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10亿购买两栋大厦,求购连卡佛(1/2)
“中环的商业大厦吗?
还真有。”
陈寿麟思索了一番之后,说道。
“卖家是谁?
哪栋大厦?
打算出什么价格?”
林浩然追问道。
“卖家是会德丰洋行,他们有打算出售旗下子公司联邦地产掌握的两栋物业,分别是联邦大厦和国际大厦,其中联邦大厦建成后于1964年至1966年期间曾是香江最高的商厦,至1966年7月才被北角侨冠大厦取代。
据他们外传的消息,会德丰洋行希望以12亿港元的价格出售,不过这个价格对现在来说,有些偏高,所以消息放出之后目前暂时没有同说有意向买家。”
陈寿麟回答道。
“联邦大厦和国际大厦么。”
林浩然点了点头,这两栋大厦的位置,他还是知道的。
中环其实不算大,联邦大厦其实离他此前常住的恒丰大厦不到一百米的距离。
这两栋大厦,林浩然前世也略有耳闻。
因为这两栋大厦也与李加诚有关。
不出意外,年尾的时候,香江的房价相比现在已经翻了近倍,那个时候,想要将大厦高价卖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毕竟二十多亿可不是一笔小钱。
于是,会德丰洋行想了一个出售这两栋大厦的办法,让子公司联邦地产公司与李加诚的长江实业集团成立一家联营公司,再让联邦地产公司以10亿港元的价格出售给这家新成立的联营公司,也就是说长江实业和联邦地产各投资5个亿。
当然了由于这两栋大厦是联邦地产的产业,所以实际上联邦地产并没有出任何资金,反而先收回了长江商业集团投资的5亿港元。
依靠着长江实业集团的声誉与实力,很快将这两栋大厦以22.
35亿港元的价格售出.
最终联邦地产又再分得11亿多港元的现金,实际上从这两栋大厦中获取了足足16亿多港元的资金。
而长江实业集团,减去此前投入的5亿港元,实际上在这其中也白赚了6亿多港元,可以说是双赢。
而现在,才1980年的年初,没想到他们便已经有打算出售了。
不过,12亿港元相对现在来讲,的确高了,也难怪最终没有卖出去。
这会德丰集团,为了发展船务公司,可真是拼啊!
为了发展航运业,实施所谓集团资产的“战略性转移”
,也就是将陆地上的固定资产(物业)转换成浮在海上的可移动资产(船舶),大肆出售会德丰旗下的各处物业,再不断扩张会德丰船务公司的实力。
短期看,似乎没什么毛病,许多英资财团对香江的未来没有信心,都想办法撤离香江。
可谁能想到,航运业即将迎来大萧条,会德丰洋行的这个想法,无疑是自掘坟墓。
看看如今包裕刚,多聪明,知道航运业即将迎来低谷,赶紧带着环球航运集团撤离,不断变卖船只,连“第一船王”
的荣誉都不要了。
“12亿港元。”
林浩然皱了皱眉头,这个价格,的确偏高。
如果再过两三个月,12亿港元没毛病,不过现在还不到2月份,显然10亿港元左右比较合适。
就算是年尾的时候,最终会德丰出售成功,也不过是赚了16亿港元而已。
可那个时候与现在的房价,相差了将近一倍。
“陈总,按照市场估值,这两栋大厦如今值多少钱?”
林浩然问道。
“十亿港元吧,差不多这个价,上下幅度不大,已经有人估算过了。”
陈寿麟回答道。
林浩然点了点头,对他说道:“陈董,你帮我联系一下约翰·马登,我出价10亿港元买他这两栋大厦!”
约翰·马登,便是如今的会德丰集团董事会主席。
正是因为约翰·马登对香江前景缺乏信心,对在香江的投资存在戒心,这才会想着不断抛售香江的资产,投资到船务业中去。
林浩然也没有打算以比市场低的价格购买,如今香江房地产业火爆,房子只会往高地喊价,想要低于市场价购买,根本不可能。
十亿港元如果能买到,绝对是一笔划算的交易。
现在花十亿港元,年末的时候如果想出售,甚至能卖二十多亿港元,翻个一倍不止。
“好,老板,我现在就联系!”
陈寿麟做事果断快速。
两分钟后,陈寿麟拿着电话筒并没有着急挂电话,而是对林浩然说道:“老板,会德丰洋行董事长约翰·马登先生想亲自和你谈谈,他准备过来我们这边。”
“好,告诉他我在这边等他。”
林浩然点头应诺道。
陈寿麟转而接着与对方交谈,将老板的话转告对方。
“老板,对方说半个小时左右到我们这里。”
放好电话筒之后,陈寿麟继续说道。
林浩然点了点头,问道:“陈董,你说10亿港元对方愿不愿意卖?”
“老板,既然对方主动过来洽谈,说明他们是非常想出售的,成交的机会还是非常大的,我和对方说了老板你给的价格后,对方没有丝毫停顿便表示要过来与你洽谈,所以我认为是可以达成交易的。”
陈寿麟思考一番之后回答道。
“希望如此吧,这两栋物业我还是愿意买下的。”
林浩然笑道。
股票那边,一时半载也不可能把几十亿港元都花完。
这钱啊,拿来投资总比放银行好。
就如现在的房价,不断高涨,半个月的涨幅就足以顶的过放银行里存一年的利息了。
此刻,陈寿麟对林浩然感到越来越惊讶了,花这么大代价收购港灯集团之后,十亿港元依然还能轻易拿出来,而且还是打算以个人名义买,而不是以港灯集团的名义来买,这代表着这些钱都是老板自己出。
这样的经济实力,简直是太可怕了。
不到半个小时,约翰·马登便已经来到了陈寿麟的办公室。
约翰·马登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小老头,见到林浩然,便主动微笑着与林浩然握手道:“林先生真是年轻有为啊。”
“约翰先生你好,请坐!”
对于约翰·马登的恭维,林浩然只是笑了笑。
说起来,别看会德丰洋行曾经是香江四大洋行之一,可如今在香江股市上的市值,却是不如港灯集团。
甚至,如今会德丰洋行的市值也仅仅只有港灯集团的一半!
林浩然之所以没有针对会德丰洋行,是因为他知道如今的会德丰,控股权仅仅掌握在约翰·马登手中,另外一位重要股东张家对会德丰的管理是全凭约翰·马登作主。
所以就算他在股市上暗中吸纳会德丰洋行的股份,也拿不下会德丰的控股权,除非他能够拿下约翰·马登或者张家其中一方的股权,这样才有机会拿下会德丰洋行。。
而且,如今的会德丰集团将资金都往航运业压,接盘会德丰集团,就是接下一个烫手芋头。
在另一个世界,包裕刚敢在1985年收购会德丰集团,那是因为他本身就是航运业的巨头,为了避免受到航运业萧条的影响,不得不开始走“弃舟登陆”
的策略。
虽然在九龙仓增持战中损失惨重,可终究让他登岸成功了,到了1985年,他早已经恢复了元气,此时的他又再一次实力大增。
航运业作为包裕刚起家的行业,在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的情况下,他就是接盘会德丰,也丝毫不担心。
可林浩然不一样,他对航运业一窍不通,在这块也没有任何人脉关系,让他接盘一个本身就亏损严重的会德丰,他只会让会德丰陷入更深的淤泥之中。
整个80年代全球航运业进入了极为困难的萧条期,其根本原因是海运贸易需求量的减少和船舶运力供应量的增大。
80年代初,航运业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到1986—1997年时,国际航运市场基本处于震荡盘整期,市场运费没有周期性的明显回升或明显下跌的运行轨迹。
而会德丰洋行,原本掌握着大量的香江物业,却为了发展航运业,不断将这些物业拿去卖,导致会德丰洋行的大部分资产都投进到了航运业中。
所以,航运业这玩意,林浩然是暂时不打算触碰,除非他有足够的需求。
正因为如此,林浩然暂时对会德丰集团是没什么兴趣的。
起码,他目前将目标投向他认为值得收购的资产,就够了。
林浩然、约翰·马登、陈寿麟三人坐下来之后,便聊了起来。
虽然此事与陈寿麟无关,可毕竟如今林浩然也是他的老板了,能帮得上忙的话,他自然也尽量帮忙。
“约翰先生,我得知联邦地产想出售联邦大厦和国际大厦之后,便有意购买,不过你们出价12亿港元,明显比市场价高太多了,我了解到的市场价,就值10亿港元左右。
我是爽快之人,也不会去说与他谈比市场价还要低的价格,就以市场价来收购,合情合理,12亿港元的价格,我相信约翰先生在香江不会找得到任何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