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泥阳合军
后方的迁民固然是一件大工程,但真正关系到这件事结果的,还是刘羡所部的成败。
刘羡离开三河口后,所部一万五千人马不停蹄,立刻开始向冯翊诸县奔走。由于张辅将兵力转移到潼关,此时冯翊诸县的防御极为空虚...
卢志站在刘羡城头,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黄土丘陵,暮色如血,染红了天边最后一缕云霞。风从龙门渡方向吹来,带着渭水河谷特有的湿气与凉意,拂过他斑白的鬓角。八个月了,自那日召集河东遗民议事以来,已有整整八月。八个月间,他未曾安枕一夜,每夜皆在推演迁徙之策、筹谋军政之务、安抚百姓之心。如今万事初备,然心绪却愈发沉重。
那一夜,他在灯下翻阅所有来信,指尖划过一张张泛黄纸页,仿佛触到了无数双期盼的眼睛。刘羡百姓摁下的血指印仍鲜红如初,像是一道道无声的誓言;夏阳京亲笔所书的“愿随君入蜀”,字迹苍劲,力透纸背;而诸葛方裕那封附带军资清单的密信,则如利剑般刺入他的胸膛??两千张劲弩、七千匹战马、四千套甲胄、八十万支箭矢、八百副骑甲……这些数字不只是军械,更是命运的砝码。他知道,若非此等重礼,自己绝不敢轻易动此浩大之举。
但他更清楚,这并非一场简单的军事转移,而是一次民族血脉的逆流归宗。七代人,七次迁徙,从成都到荆州,从益州至河东,祖辈们像浮萍般漂泊于乱世洪流之中。如今,他要带领这群早已忘却乡音的人,翻越秦岭,重返汉中,重续那断裂数十年的根脉。这不是退却,是回归;不是逃亡,是复兴。
翌日清晨,卢志召集群臣于县衙正堂。李盛、陆云富、傅畅、许光诸人皆已列席,幕僚齐聚,气氛肃穆。卢志立于案前,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八月以来,我遍询民意,收信三千七百余封,其中愿随行者二千一百余户,计九千三百余人。不愿行者一千六百户,多因老病、田产或眷恋故土。此数虽未过半,然民心可用者已足成事。”
他说罢,取出一卷竹简缓缓展开:“今定迁民三策:其一,自愿为本,绝不强征;其二,分批而行,老弱先行,青壮断后;其三,沿途设驿,粮草接应,不得一人饿毙于道。”
众人默然点头。李盛起身道:“主公所虑极是。然臣以为,尚需再立‘保民四令’:一令,妇孺乘牛车,每日限行三十里;二令,每五十户配医者一人,携药囊同行;三令,夜宿必择高地,防山洪野兽;四令,遇疾疫即隔离,不得蔓延。”
卢志颔首:“准奏。另加第五令:凡途中死者,就地安葬,立碑刻名,归蜀之后,统一祭奠。”
话音落下,堂中一片寂静。许光眼眶微红,低声叹道:“先主昭烈皇帝曾言:‘以人为本,急民之所急。’今日观主公所行,真乃先主遗风也。”
决策既定,执行便不容迟缓。三日后,第一批迁民启程。五百余户老弱率先出发,由陆云富率三百兵护送,沿龙门渡西行,直趋黄龙山口。临行那日,卢志亲至城外送别。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握着他的手泣不成声:“老奴活了七十岁,从未离乡。可听说要去巴蜀,那是先祖埋骨之地,便是死在路上,也算魂归故里了。”
卢志跪地扶她上车,含泪道:“您若能抵汉中,我必为您建祠立碑,使子孙永记。”
车队缓缓前行,尘土飞扬中,哭声与歌声交织。有人唱起旧时蜀中民谣:“锦江清兮濯我衣,峨眉高兮照我庐……”歌声凄婉,闻者无不垂泪。
与此同时,军事部署亦全面展开。按照陆云富所提“八事保障”,首要任务便是联络雍州刺史刘沈。此人虽名义上隶属晋廷,然久镇北地,对洛阳权争心生厌倦,早有自保之意。卢志遣李盛持书亲往,许以共守关陇、互不相侵,并赠良马百匹、黄金千两。不出十日,刘沈回信应允,愿开北地通道,允许迁民借道而过,且承诺若西军来犯,必出兵牵制。
第二件大事,夺取陈仓。此城乃关中入蜀咽喉,若无此据点,则万众难入汉中。卢志深知强攻不易,遂用诈术。命部将薛兴伪作流寇,夜袭陈仓外围哨所,制造混乱,又散布谣言称“齐万年余党复起,欲据陈仓反晋”。城中守将果然惊惧,急调主力出城清剿。此时卢志亲率精锐八百,伪装成运粮队混入城内,里应外合,一举夺城。当夜竖起“汉”字大旗,宣告陈仓光复。
第三步,结盟仇池杨茂搜。此人乃氐族首领,盘踞陇南多年,素有雄心。卢志遣使携蜀锦十匹、盐铁百斤、战马二百前往,又修书一封,言道:“昔武侯治蜀,抚和夷越;今我等归汉,岂忘同盟?愿与君共守西南,永结兄弟之好。”杨茂搜览书大喜,当即答应提供粮草五千斛,并派骑兵五百接应迁民穿越陇山险道。
至此,“八事”已成其三,余者亦有序推进。卢志亲自督造沿途驿站十七处,每站储粮三百斛、草料五百捆,设井灶、医庐、歇棚。又令工匠赶制牛车四百辆,征调耕牛六百头,专供老弱妇孺使用。更有细务如编户造册、分配干粮、制定行期、轮值守夜,皆一一落实。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第四个月,迁民大队进入黄龙山区。此处山势陡峭,道路狭窄,雨季将至,泥石流频发。一日深夜,狂风骤起,暴雨倾盆,一支三百人的队伍被困于山谷。前方山体崩塌,退路已被巨石封锁,粮草将尽,人心惶惶。消息传至卢志耳中,他当即披甲执剑,亲率五百轻骑冒雨驰援。山路难行,马不能进,众人弃马步行,攀藤附葛,历时两昼夜方才抵达。
救援之时,只见灾民蜷缩岩穴之下,饥寒交迫,已有十余人冻饿而亡。卢志命人速架火堆、分发热粥,又脱下自己的狐裘裹住一名奄奄一息的孩童。有人劝他暂避风雨,他却立于崖畔,朗声道:“我若先行离去,便是弃尔等于死地!今日同生共死,不退一步!”
士卒感奋,奋力清理塌方,终于开出一条小径。待全队脱险,卢志已浑身湿透,高烧不止,昏倒在归途马背上。
此事传开,民心大振。原本犹豫观望者纷纷报名随行,称“卢公如此待我,我岂能负之?”短短半月内,新增愿行者逾千户。至第六个月,累计迁民已达一万三千余人,浩浩荡荡如长龙穿行于秦岭腹地。
然敌情亦随之加剧。成都王司马颖得知卢志暗通方裕、图谋入蜀,勃然大怒,急令西军统帅张方调兵五万,扼守斜谷、骆谷诸道,誓要截杀迁民于途中。一时之间,烽火四起,探马飞驰。
卢志闻讯,立即召开军议。李矩献策曰:“敌众我寡,不可力敌。不如分兵诱之:一面遣偏师佯攻?城,引张方主力东顾;一面令主力加速穿越陈仓道,抢在秋汛前入汉中。”
卢志沉吟良久,终决道:“善。然还需一计,使其疑兵生惧。”
于是命人搜集民间鼓角,集结数百名嗓音洪亮者,夜间潜伏各山口,轮番呐喊,鼓噪不息,造成大军云集之象。又令士兵以炭涂面,披兽皮,扮作山獠夜袭敌营,投火掷石,搅扰不断。张方本就忌惮秦岭地形,见此情形,竟以为卢志早有埋伏,迟迟不敢深入追击。
七月末,最后一批主力迁民抵达陈仓。卢志登城远望,见旌旗连绵,炊烟袅袅,万余百姓安然休整,心中一块巨石终于落地。他转身对左右叹道:“昔赵子龙单骑救主,人皆称勇;今我率万人归汉,步步惊心,寸土流血,此功虽微,亦足以告慰先灵矣。”
八月初三,全军启程进入陈仓道。这条古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两侧悬崖万仞,猿猴难攀。行至中途,忽报前方栈桥被毁。经查,乃当地豪强受晋廷贿赂,暗中派人焚断。若绕行他路,至少多耗十日,而粮草仅够支撑七日。
危急之际,夏阳京挺身而出。这位年近八旬的老者拄杖而来,慨然道:“老夫虽不能执戈陷阵,然祖上传下一册《蜀道图志》,中有废弃古道三条,或可通行。”
众人依其所述,寻得一条荒废百余年的秘径,虽荆棘丛生、蛇蝎横行,然宽度堪容牛车。全军挥斧斩木,焚草开路,昼夜不停,终在第六日打通通道。当第一辆牛车驶过断崖时,百姓齐声欢呼,呼卢志为“再世文翁”。
九月十五,迁民大军终于望见汉中平原。那一刻,天地澄明,秋阳洒金,远处沔水如带,稻浪翻滚。有人跪地痛哭,有人仰天长啸,更多人默默摘下头上麻巾,焚于风中,以祭祖先之灵。
卢志独立山巅,手捧一方从河东带来的泥土,轻轻撒向南方。他闭目低语:“祖父卢毓,父亲卢?,儿孙今日归来,不负百年漂泊之苦。”
入汉中当日,方裕亲率文武出迎三十里。两人相见,执手无言,良久方叹:“君不负蜀,蜀亦不负君。”
此后月余,安置事宜有序展开。卢志将迁民分屯于南郑、褒中、城固三地,授田免税,兴修水利,重建宗祠。他又上表成都,请求册立“归义民户”,赐姓复籍,使流散之裔重归版图。
冬至之日,汉中举行大祭。万余百姓齐聚武侯祠前,焚香叩首,追思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先贤。卢志宣读《归蜀誓文》,声震四野:“自今日始,吾等重归故土,承继汉统,励精图治,以待天时。纵使千难万险,此志不渝!”
祭毕,天空飘雪,洁白如絮,覆盖山川。人们说,那是先祖在天之灵的回应。
而在千里之外的洛阳,司马颖摔碎玉杯,怒吼道:“卢志竟得全身而退?此贼不死,必为国患!”
然无人知晓,就在那个雪夜,卢志独坐灯下,翻开一本残破家谱,在最后一页写下一行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