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四章 谁赞成?谁反对?(2/3)

“行,没问题。”

电话挂了,韩三屏心里愈发有点不安了。

难道这部电影真就那么好?

韩三屏本来想撑到电影结束,结果中途不知不觉趴在书房的桌子上睡了过去,一觉就睡到了天色蒙蒙亮的时候,这才醒过来。

随后一下子想起了之前的事,抓起手机一看。

有一条未读短信。

韩三屏深呼吸了一口气。

说实话,在这个时候,要是能用少活三年来换一句“烂片”

的评价,他都是愿意的。

做好心理准备,他点开短信一看。

只见上面写着: “韩董事长,给你汇报一下看片感受。

3D效果很好,视觉效果很棒,尤其是在首映的IMAX屏幕上看,我觉得比阿凡达还震撼。

诺兰不愧是诺兰。

陈诺的表现也非常非常棒,绝对是一部好电影。

唯一的问题是剧情太深,我有点没看懂,呵呵,汗颜啊,只有等国内上映之后再去看一遍。”

韩三屏的脸色最开始是越看越阴沉,但看到最后,脸色变幻一阵,忽然平静下来。

他闭目沉思了一会儿。

而后嘴角一翘,先是“呵呵”

一声轻笑,接着笑声越来越大,最后哈哈大笑,笑声震耳欲聋。

没看懂好啊没看懂。

他直接把最后那个“再去看一遍”

忽略了。

影评人会再看,但普通老百姓谁会看第二次?

阿凡达那种电影,也没有1的观众会看第二次!

王新平是什么人?

是《电影艺术》这个中国电影家协会官办杂志的资深影评人!

这辈子看过的电影没有一万也有八千部了。

连他都说看不懂?

那还有几个人看得懂!?

在这一瞬间,韩三屏脑子一下子冒出很多个电影名字,比如《穆赫兰道》、《黑客帝国2》、《云图》…这些电影不都是这样?

声势浩大,来势汹汹,视觉效果炸裂,可最后剧情让人捉摸不透,看球不懂,最终扑街扑得连他妈都不认识。

电影让人看不懂,那你视觉效果再好又有个屁用!

还《阿凡达》,你给《阿凡达》舔屁股还差不多!

韩三屏越想越开心。

这下好了,估计又是一个卖弄视觉效果的商业3d电影而已,跟这两年的3d电影,包括变形金刚3这些都一样,无非就是商业爆米花,骗钱之作而已。

对他来说,这就好交代了。

毕竟,这样的作品,肯定是无法去代表中国电影,在世界上打响名声的!

“哈哈,哈哈哈…”

他只觉得心头卸下了一块大石头,整个人都轻松起来,正乐得不行了。

突然一声四川口音的暴喝远远从门外传来,“笑笑笑,晚上不睡觉,日你妈大清早就在这发神经,韩三屏,我看你是要死!!!”

韩董事长顿时脸色一沉,笑声戛然而止。

关心《盗梦空间》的人,不止韩董事长一个。

韩董事长为了盗梦彻夜未眠,在太平洋对岸的梅森·柯林斯也为了盗梦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

在晚上8点,进了自家豪华别墅的工作室。

三台27英寸iMac显示屏在他面前一字排开。

他正在仔细的阅读中间的网站,这是《好莱坞报道》的记者,刚刚从伦敦凌晨上传的一篇影评。

这是他读的第五篇。

在此之前,他已经看完了美国《好莱坞报道》,《综艺》,以及英国《卫报》,《独立报》的网站上刊登的特派记者的速评。

他现在的感觉是有一个炸弹在自己的面前,即将爆炸,但是炸弹下面又好像是一个银行的金库。

是粉身碎骨还是大发横财?

看他敢不敢赌这个炸弹是会炸金库大门,还是会把他炸得粉身碎骨。

柯林斯揉了揉眼睛,端起黑咖啡猛灌一口,目光看向《纽约时报》的影评标题: “《盗梦空间》:诺兰建造的梦中巴别塔”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Inception)或许是近十年来最雄心勃勃的一部好莱坞商业片——一部试图在票房与哲学之间搭起桥梁的作品。

这是一部关于梦境、意识与现实边界的电影,它不仅仅要求观众观看,更要求观众参与、思考,甚至质疑自己对“线性叙事”

的信仰。

影片在伦敦帝国影院的全球首映礼上揭开神秘面纱,首度完整展现了其复杂的结构设计。

像是艾舍尔画作般的梦中世界、如巴别塔般层层嵌套的叙事线索,以及诺兰标志性的时间压缩技巧,共同构成了一部让人心醉神迷、也可能令人头晕目眩的3D电影体验。

在这样一部强调结构与哲思的电影中,演员的存在感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陈诺,这位首次担纲好莱坞A级制作主角的华人演员,以一种冷静而富有张力的方式驾驭了一个情感受创却逻辑强大的“造梦者”

角色。

与他对戏的贝拉·奈特莉和艾伦·佩吉,分别提供了情感深度与理性张力,让三者之间形成了某种令人意外的平衡。

瑞安·雷诺兹和基里安·墨菲也一样… 《盗梦空间》,未必是每位观众都能即时理解的作品。

诺兰并不打算迎合所有人,而是以一种近乎哲学实验的方式,挑战主流电影对“可看性”

与“娱乐性”

的定义。

我为它打上五星,满分推荐给所有科幻电影爱好者和喜欢烧脑的资深影迷们,这部电影一定会让你们满意。”

五星。

加上之前的两个四星,两个五星。

他目前看的五篇影评里,由此有了两个4星,3个五星。

这绝对属于超高评价,如果不是这五个影评里,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一个词语。

梅森·柯林斯一定马上拿起电话,打给他的助手,要求星期一一上班就马上平仓在华纳股票上的空单头寸。

但偏偏‘烧脑’一词,却让他举棋不定了。

梅森·柯林斯关掉网站,打开了Twitter和Reddit,开始在上面搜索起来。

半个小时之后,梅森拿起了电话,也不管现在实际上已经是深夜了,直接打了出去。

“杰瑞,对是我…周一开盘加仓华纳空单,目标价11.

5美元,至少50万股,把杠杆拉到最大…哈哈,强平线,让我想想再说…是的,没错,我们这次玩把大的。”

“…我看了,放心吧杰瑞,当然都会是好评。

华纳又不是白痴,这部电影要是不怎么样,他们怎么可能投入这么多的宣传费,又怎么会在公开上映之前,提前一周去伦敦搞首映礼?

他们就是想在这一周之内,让舆论发酵。

他们就是想玩把大的。”

“…我觉得他们打错算盘了。

观众不是影评人!

我刚才看了Twitter上流传出来的一些口碑,很多很多‘看不懂’。

Reddit上也一样,还有人说‘剧情像他妈的考试’。”

“我觉得这部电影一定不会吸引家庭观众。

如此一来,华纳想靠IMAX的粉丝和陈诺粉丝撑起票房吗?”

“哈哈哈哈,可惜这不是暮光之城,华纳也不是顶峰娱乐,对于一部几个亿成本的大制作来说,那些小姑娘们钱包可撑不起华纳的胃口!”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