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362章 眼红是一种病,没得治!(1/2)

窗外,朝阳初升,金色的晨光穿透薄雾洒在办公室窗棂上,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光柱中尘埃缓缓浮动,与室内缭绕的烟草香气和清冽的茶香交织成一种奇异的嗅觉图景。

这气味并不浓烈,却带着几分沉静与悠远,仿佛能抚平人心的焦躁。

楼下登记处外,人山人海排着队,是清晨最后的喧嚣残留。

几个工作人员正不紧不慢地收拾着桌椅,细微的碰撞声和交谈声透过紧闭的窗户传来,更衬托出此刻办公室的静谧。

与几个小时前厂门口那人头攒动、剑拔弩张的气氛相比,眼下的宁静竟显得格外来之不易。

那时人群推搡,叫喊声、议论声此起彼伏,连空气都仿佛凝固成块,而现在,一切归于平静,就连呼吸都变得轻缓。

办公室内,陈阳和陈国华父子二人斜倚在那张老旧却宽大的皮质沙发上。

沙发因年久而略显塌陷,皮质发硬,却莫名透着股亲切感。

陈阳的脚随意搭在茶几边缘,几缕发丝垂在额前,遮住了他略显倦容的面容。

茶几上,两只白瓷茶杯里,淡琥珀色的茶汤冒着袅袅热气,在晨光中升腾成模糊的雾影。

旁边,一盒红塔山香烟半开,露出几根整齐摆放的香烟,烟嘴泛着淡淡的油光。

陈国华指尖夹着一根刚点燃的红塔山,猩红的烟头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他深深吸了一口,胸膛微微起伏,随后缓缓吐出几个灰白色的烟圈。

烟圈在空中慢慢扩散,最终消失在金色的晨光中,而他眉宇间的疲惫虽未完全消散,却明显褪去了之前的紧绷,像是终于找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爸,”

陈阳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却没有喝,目光若有所思地看向父亲,“今天这事,您不觉得有点蹊跷?

那些工人聚集的时机也太巧了,偏偏选在咱们刚签下那笔大订单的第二天。

而且您没注意到吗?

带头闹事的几个人,我在厂里这么多年,竟然都没见过。”

陈阳放下茶杯,手指在桌面上轻敲着,“还有,他们提的那些要求,听起来像是有人专门指导过的。

什么'合理化薪酬结构调整'、'员工福利标准化管理',这些词儿哪是普通工人能想出来的?

绝对有人故意在后面煽风点火。”

他顿了顿,眉头皱得更深,“爸,您是不是最近得罪什么人了?

或者说,咱们的成功挡了谁的路?”

陈国华闻言,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苦笑一声,慢慢弹了弹烟灰。

那张历经风霜的脸上,眼神里透着一股看透世事的无奈和些许自嘲。

他深深地看了儿子一眼,仿佛在思考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得罪人?”

陈国华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讽刺,“阳阳,你把这事想简单了。

在这个商场如战场的年代,不是你得罪谁,而是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某些人的威胁。”

他摇摇头,声音带着烟酒浸润后的沙哑,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咱们厂的电动剃须刀,现在卖得有多火,你不是不知道。”

“短短半年时间,摇身一变成了江城电子行业的新星。

这种速度,这种成功,你以为所有人都会为咱们鼓掌吗?”

陈国华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楼下渐渐归于平静的厂区,“市里那几家老牌电子厂,原本以为可以稳坐钓鱼台,谁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还有那些供应商、经销商,原来的利益格局被咱们打破了,他们能高兴?”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着陈阳,“更别提那些眼看着订单被咱们抢走的同行们。

他们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恨不得咱们明天就消失。”

“这年头,眼红病是绝症,没得治。”

陈国华重新坐回沙发,深深吸了一口烟,“江城地面上,等着看咱电子厂笑话,巴不得我陈国华明天就垮台的人,多了去了!”

“有钱的想踩死咱们独占市场,没钱的想看热闹找平衡,同行恨咱们抢了饭碗。

我上哪儿猜是谁去?”

他弹了弹烟灰,苦笑道:“说不定今天这事,就是好几方势力一拍即合的结果。

他们不需要商量,不需要密谋,只要有人起个头,其他人自然就会推波助澜。”

陈国华深吸一口烟,眼神变得更加深沉,继续道:“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啊!

咱们现在就是那只最显眼的鸟,还在最高最高的那棵树上。

想要在江城这片天空下继续飞翔,就得时刻准备着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风暴。”

陈阳的心沉了沉,他默默地听着,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般敲打在他的心头,父亲看似无奈的话语,却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商场的残酷真相。

父亲的话,像是黑暗中闪烁的微光,印证了他心中隐隐的猜测,果然,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管理疏漏,更像是深不见底的泥潭,利益纠葛如同无形的丝线,将父亲牢牢捆缚,而那隐藏在暗处的黑手,正伺机而动,准备给予致命一击。

商场如战场,这句话的分量,在这一刻显得格外沉重,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那些隐藏在笑脸背后的算计,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伎俩,才是最可怕的。

父亲的困境,不仅仅是管理上的问题,更是利益格局变动后,必然会产生的反噬,是那些被触动利益者的疯狂报复,想到这,他的思绪不禁回到了电子厂的第一批订单。

那时,多亏了宋敏从中周旋,拿下了出口资质,这第一步走得至关重要,否则,纵然产品再好,也只能困守国内市场,难以施展拳脚。

自己还记得那批产品一生产出来,就直接通过宋敏的渠道出口海外,为电子厂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

宋敏当时办理手续的严谨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专利权、知识产权,各种繁琐的手续和资质,她都事无巨细,一一办得妥妥帖帖,没有留下任何隐患,一下子就将江城电子厂的格局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让其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了一席之地。

也正是因为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才有了后来的第二批产品。

当时,陈阳突发奇想,让父亲力排众议,去央视投入巨资在电视上打广告,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无疑是一场豪赌。

但他相信,只要电子厂的产品质量过硬,加上有效的宣传,一定能够打开市场。

而事实证明,陈阳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有了宋敏之前帮忙办理的出口资质,再加上后期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江城电子厂的电动剃须刀,一下子火遍了大江南北,甚至远销海外。

好家伙,订单像雪片一样从四面八方飞来,去年这个时候,业务咨询的电话几乎要把办公室的座机打爆了。

陈国华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回忆的兴奋,那种兴奋就像是回想起第一次尝到成功甜头时的激动,眼神都亮了几分。

但很快,这份兴奋又像潮水般退去,沉淀下来,化为更深的感慨,声音也变得低沉而沧桑:“这厂子,起来得太快了。”

“快得连我自己有时候都觉得不真实,更别说那些看着我们一路飞黄腾达的人了。

快得让很多人睡不着觉。”

他深深吸了一口烟,烟雾在空气中缓缓上升,似乎带着他内心的复杂情绪:“儿子,你想想,咱们江城这地方,有多少厂子?

大大小小,数都数不过来。”

“别人辛辛苦苦干十几年,兢兢业业,起早贪黑,可能还不如咱这半年折腾的动静大。”

“你看看隔壁那家纺织厂,老板姓李的,我认识他十多年了,人家从八十年代初就是这个厂子厂长了。

后来他接手了这个厂子,现在还是那个破样子,厂房破旧,设备老化,工人工资都发不齐。”

陈国华弹了弹烟灰,继续说道:“还有东边那个机械厂,更惨,前两年差点倒闭,好不容易熬到现在,每个月的产值还不如我们一个星期的。”

“可咱们呢?

短短半年时间,从一个濒临倒闭的破厂子,摇身一变成了江城的明星企业。”

“电动剃须刀卖得火爆,订单应接不暇,工人工资翻了好几倍,连市里的领导都经常来视察。”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自豪,但更多的是无奈:“人家不得想,凭什么你陈国华就能成功?

凭什么你就能又得政策又得市场?

凭什么你就能一夜之间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陈国华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着楼下渐渐安静下来的厂区,声音变得更加低沉:“你知道吗,阳阳?

这半年来,我接到过多少个'关心'电话?”

“什么区里的,市里的,省里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来'指导'过我们的工作。

表面上说得好听,实际上都在打听我们的底细,看看能不能从中分一杯羹。”

“还有那些同行们,表面上笑嘻嘻地恭维我,私底下不知道说了多少风凉话。”

陈国华苦笑着摇摇头,“什么'运气好'、'撞大运'、'不知道能红多久',这些话我都听过。”

他转过身来,眼神里闪着一丝愤慨:“更可气的是,有些人直接就指着我鼻子问我。”

“陈国华,你亲家要不是方振国方书记,你能有今天;陈国华,你自己说,方书记帮了你多少?

要是我们能批到200万拨款,我们也行!”

“哼!”

陈国华轻轻哼了一声,“好像我们的成功都是靠歪门邪道得来的一样。”

陈国华苦笑着,那笑容里带着无尽的辛酸和无奈:“今天这事,不过是有人顺势递了把刀子,撺掇着这些没头脑的往前冲罢了。”

“你以为那些闹事的工人,真的就是单纯想要工作吗?”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