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赵曦的天塌了(1/3)
赵曦原本灰败的脸色,在听到“皇上宣召”
的瞬间骤然亮了起来。
是了,最近她是皇上眼中的“福女”
,钦天监批过八字的福运之人,怎能被区区小事所磋磨?
前不久才有紫烟从她家中出现,或许是老天爷帮她,大燕各地都出现了祥瑞之兆。
皇上此时召见,定是好事临门。
这么一想,方才在卢家人面前丢尽的颜面仿佛都不重要了。
惹卢老大人不快,那又如何?
只要皇上高兴,不就够了?
赵曦轻轻整理衣袖,转身看向许靖央时,嘴角勾起一抹若......
春雨淅沥,打湿了京城青石板路。
街角茶馆檐下,几个闲汉缩着脖子躲雨,炉上铜壶嘶嘶作响。
一个穿灰布长衫的老学究端起粗瓷碗,吹了吹浮沫,忽听得邻桌少年低声争论。
“你说那‘正心联盟’都覆灭了,为何宫里还要设‘思辨课’?
圣贤之道岂容辩驳?”
另一人冷笑:“你读过《问心录》吗?
没读过就别开口。
林先生说:‘不疑则无真信。
’若连质疑都不敢,谈何忠孝?”
老学究眯眼望去,见说话的是个十六七岁的书生,眉宇间有股倔劲儿。
他心头一震,这语气……竟与三十年前乌衣巷那位女子如出一辙。
十年前那一场风暴,并未真正平息。
它只是沉入地下,像暗河般蜿蜒流淌,在人心深处悄然改道。
数日后,岭南某县衙前鼓声震天。
一名农妇击鼓鸣冤,状告县令强推“静心粥”
。
此粥每日清晨免费发放,声称可安神定志、祛除烦忧。
起初百姓踊跃领取,渐渐却有人不再抱怨赋税沉重,哪怕家中断粮也只喃喃:“一切皆好。”
新任监察御史亲自查案,带太医验粥,果然检出微量“宁神露”
残渣。
顺藤摸瓜,竟牵出一条由地方乡绅联合寺庙主持搭建的“清心会”
,专为压制民怨而设。
其账册赫然记载:“每施粥千人,官声提升三成;若遇灾年,则加倍投药,以防聚众闹事。”
消息传至京师,沈砚正在校阅《醒示榜》月报。
阿七立于身侧,右眼黑布已换作银丝绣蝶纹,手中捧着一封密函:“西南三州私改《问心录》教材,删去‘权力须受监督’一节,替换为‘上下有序,各安其分’。
主使者是前礼部侍郎之子,现任书院山长。”
沈砚指尖轻叩桌面,目光落在墙上地图??
红点又多了七个。
“他们学会了伪装。”
他低语,“不再烧书,而是改书;不再逼人听话,而是让人觉得‘本该如此’。”
阿七沉声道:“更难防的是那些自以为在行善的人。
昨夜审讯一名村塾先生,他流泪说:‘我只是想让孩子乖一点,读书快一点……他们吵得太厉害了!
’”
沈砚闭目良久,忽问:“你还记得林小姐临终前写的最后一封信吗?
不是给朝廷,也不是给我,而是给天下所有教书先生的公开信。”
阿七点头:“她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顺从的灵魂,而是唤醒沉睡的疑问。
如果你的学生从不问‘为什么’,那你很可能已经失败了。
’”
窗外雷声滚滚,一场暴雨将至。
三日后,一道诏令自宫中发出:全国私塾、书院、官学所用教材,须经问心司备案公示;凡擅自删改者,视同违逆《禁控法》,按“思想隐匿罪”
论处。
同时,设立“童问奖”
,每年遴选百名提出最具挑战性问题的学子,由皇帝亲授玉简。
此举震动朝野。
徐景和虽已被贬谪边州,余党仍在。
有御史上奏弹劾太子“纵容悖逆之风,助长桀骜之气”
,更有老儒联名上书,称“疑则乱,争则崩”
,恳请废止思辨课。
太子未作回应,只命人在国子监门前立碑,刻下八个大字: **“宁听万言刺耳,不纳一语谄媚。”
** 与此同时,敦煌城外,苏昭正带领一群年轻士子重建“问心亭”
。
这座木构小楼原为当年旅人讲学之地,后被官府拆毁。
如今他们用募捐所得重修,四壁不砌砖石,唯挂百幅白绢,供路人书写心中困惑。
一日黄昏,一位老妇颤巍巍走入,提笔写下:“我儿子说我入安魂所后变了,可我觉得自己终于平静了。
是我错了,还是他错了?”
苏昭见之,未加评判,只在旁附言:“真正的平静,应能容纳痛苦的存在。
若连悲伤都被抹去,那不过是另一种麻木。”
此语被人抄录传开,竟引得数十城镇自发设立“问心墙”
。
有人写:“领导总说形势大好,可我工资三年未涨。”
有人问:“和尚劝我看破红尘,可我不想放弃父母妻儿,算不算执迷?”
还有孩童稚嫩笔迹:“妈妈让我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我觉得不对,我能说吗?”
这些文字如星火燎原,点燃了沉默已久的民间思潮。
而在北方草原,那位曾发现心灵共鸣钟工坊的副将李铮,如今已升任北境都护。
他在巡查途中截获一支商队,查获数百具精巧乐器,名为“太平箫”
,吹奏时可诱发恍惚感。
幕后买家竟是某藩王幕僚,意图用于安抚辖内流民。
李铮当场焚箫,写折上报,并附一句警语:“香可禁,钟可毁,音无形。
今日一曲温柔,明日便是万马齐喑。”
沈砚接到奏报,连夜召集群臣议事。
有人主张严刑峻法,扩大问心司权限;有人则忧心过度监控反成新 tyranny。
争论不休之际,沈砚取出一只陶埙,当堂吹奏一段曲调。
众人初觉舒缓,片刻后竟生烦躁,心跳紊乱。
“这是‘归心谣’逆频改造版。”
他说,“正向使用令人顺从,逆向刺激则引发抗拒。
我们不必禁止声音,但必须教会人们识别它的力量。”
于是,次年春,朝廷颁布《音律审查令》,规定所有公开演奏音乐须标明情绪引导意图,剧院、茶馆、寺庙皆需张贴警示牌:“本场所播放之声波可能影响您的判断,请保持清醒。”
民间哗然之余,亦有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