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64章 B612小行星(1/2)

徐阳对儿童文学读物没太大兴趣,看完献词就回到自己的座位。

“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孩子,但他们之中只有少数人记得这一点。”

李明烁独自坐在座位上,品味献词中这句话良久,最后轻声感叹: “不愧是江弦啊!”

“写的东西确实和别人不一样。”

即便这次江弦写的是儿童文学作品。

不论内容如何,这句写在献词里的话,已经为儿童文学作品添上了一抹哲理的光辉。

而且李明烁觉得,即便这篇最后没有火起来,江弦的这句写在献词之中的话也会流传广泛,成为一句被无数次引用的名言。

因为这句话说的太好了!

质朴。

却极有意境。

和李明烁读过的教育名著《童年的秘密》中那句“儿童是成人之父”

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在李明烁看来,江弦这一句比《童年的秘密》那句更容易懂。

孩童,天真烂漫,我说我心。

成人,容易陷进自己的伪装世界。

那么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

李明烁开始反思,自己好像是被内心的欲望、被自以为是、被日复一日不知所谓的忙碌裹挟之后,开始变了,变成了一个大人。

那么身为大人的自己需要向谁看齐吗?

不需要。

江弦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成人只需要向自己,那个孩童时代的自己看齐。

因为曾经的那个自己,率真无邪,有理想有追求,甘愿为某种喜欢付出真心。

在李明烁看来,江弦这句献词,看似是写给自己的女儿江年年,实则是献给每一位阅读这部的读者。

之所以强调是自己女儿,其一是因为这的确是他作为一个父亲的爱,其二是避免落入“好为人师”

的境地。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上来就指着你的鼻子对你说,你没有童心,你是个善于伪装的家伙,没有人会觉得舒服。

而且江弦的给读者们的形象,从来不是什么精神导师,他向来以一个能和读者们坐在一起谈心的朋友自居。

当然了,这句话其实原本是用来献给莱翁.

维尔特的。

莱翁.

维尔特是一位犹太后裔,是个坚定的托派分子,信奉共产主义。

虽然和圣埃克苏佩所持观点不同,但两个人出发点是一致的,而且骨子里都有强烈的反叛意识。

莱翁长期活跃于法国左翼文艺运动中,但是他独持己见,决不盲从,对斯d林z义的严厉押击,也使左翼分子对他另眼看待。

另外呢,莱翁.

维尔特,比圣埃克苏佩里年长了二十四岁,是在圣埃克苏佩里生命中占据着特殊位置的朋友。

不仅因为他理解圣埃克苏佩里的一切,包括那些看似简单却充满智慧的儿童书籍。

更因为他,就像是暗夜中的灯塔,照亮了圣埃克苏佩里在法国那段饥寒交迫的日子,给予了他最需要的鼓舞与温暖。

也是他劝从天空退役的圣埃克苏佩里,离开失败主义气氛弥漫的法国,去美国寻找新的希望。

且莱翁和圣埃克苏佩有一个共同特点: “不曾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

的大人。”

圣埃克苏佩说过,这个大人是我世上最好的朋友,他理解给孩子们写的书,他正在法国挨冻受饿,需要有人安慰。

可以说,莱翁.

维尔特就是《小王子》里飞行员的原型。

里,很多小王子说给飞行员的话,其实都是作者借小王子之口,对远在法国的老友所说,寄托着忧郁的心情下体贴、关怀老友的柔情。

不过温情的故事总是以悲伤为底色,二战期间,莱翁被关进集中营,最终死在集中营。

而《小王子》之中献给他的这段献语,也始终在被人反复诵读、研究。

李明烁阅读正文—— 文章开篇写的是“我”

6岁时发生的一件小事。

当时他看到一条贪心的蛇,囫囵吞下猎物,嚼都不嚼,结果无法动弹,需要6个月来消化它们。

当时他很好奇,蛇吞的是什么?

于是就画了“一条蟒蛇正在消化大象”

的画给大人们看。

结果,没有耐心的大人,都非常敷衍他,反而让他把心思放在地理、历史、算术和语法上。

于是,“我”

这个孩子的画家梦,在6岁的时候结束了。

李明烁看着正文和在正文之间穿插的配图,他还从没看到过江弦用这样的文字来写作,这些文字没有了过去的老辣,取而代之的是和配图风格相同的“可爱”



而看完第一个故事的李明烁会心一笑。

因为他对这个故事的共情感太强了。

遥想自己小的时候,也因为过一些类似的事情,对大人产生出“失望”

的情绪。

除了画画,李明烁也有过的很多爱好,但由于家庭经济环境实在太差,而且也没有人给予引导,再加上父母不支持,最后也只能是半途而废,自生自灭。

那个年代,做父母的为了养活家人,整天在外奔波劳碌,哪还能顾得上管教自己的孩子?

李明烁是农村长大的,对于自己儿时的记忆,大多是天寒地冻了,依然光着脚板或穿着一双人字拖,身上穿的,大概是一件不知从哪一代留下来的黑乎乎的棉袄。

平日穿的衣裤,不用说,绝对是补丁套补丁。

他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在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不得不偷了姐姐的裤子,一种用带子扎裤头的女装穿。

至于饥饿,更是伴随着他的每一天。

早上上学少有早餐,放学回到家里,常常看到的是冷冷清清的厨房。

碰上父母加班不回家吃饭,自己只好把已经有点变味的隔宿饭热热拿来吃,就连吃个鸡蛋,也得等到自己生日的那一天才有可能。

嗯,整个青少年时期,哪有什么牛奶之类的奶制品可吃?

以至于到了现在,他吃牛奶也会拉肚子。

这种生活一直延续到他去当知青,林场每餐吃的也多是腐乳水菜,如果哪天能见到几片肉,恐怕是林场死了鹅乸猪乸了。

而且在过去的时代里,尤其是在他小的时候,儿童的童心其实是不被重视的。

那时候的儿童,是要当作“接班人”

来培养的,要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归属。

当时还发生过一件事。

就是儿童文学家陈伯吹提出的“以儿童眼睛看、耳朵听、心灵体会”

的创作观,遭到了批评,可见当时的环境下,儿童的真实情感需求,遭到了系统性的忽视。

这也是江弦所写第一个故事的背景。

本身李明烁觉得江弦这种简洁的语句,以及配合插图的形势,透露着内容的“小儿科”



这也很正常。

儿童文学,本身就是拿给儿童看的,太强调“文学性”

,反而是南辕北辙。

但是让李明烁意外的是,江弦这些句子所组成的故事,即便是他这个成人读了,也会忍不住回味这些字里行间流露的信息。

“有点意思。”

李明烁换了个姿势,继续看接下来的内容: [没有理解自己的知己,我的生活很孤独。

这情形一直持续到六年前。

在一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飞行途中,我的飞机引擎出了故障,被迫降落在沙漠里。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