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47章 绿灯(1/2)

呃。

江弦愣了愣。

他倒是不担心米家山拍不好《顽主》,恰恰相反,原本历史轨迹上的《顽主》就是米家山拍的,而且拍的怎么说呢特别好。

别看米家山后世名声不显。

其实在这世纪末,米家山这个名字,在中国电影圈牛得不要不要的。

中国电影七代导演,第一代郑正秋、张石川,第二代蔡楚生、孙瑜、费穆,第三代谢晋、谢铁骊、水华,第四代吴贻弓、黄健中、吴天明 第五代呢,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冯小刚、姜文.

这几位成名都在米家山后头。

这厮确实才子,一部《顽主》就把自己拍成了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把当年的电影圈搞得风生水起。

《顽主》这电影拍的太牛逼,虽然影坛佳作迭出,但《顽主》一向被认为是王硕改编最为成功的电影作品之一。

冯小刚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极高,私下里直接称其为《私人订制》的源头之作。

得注意一件事,现在的中国电影没有冯小刚那样式的喜剧,王硕的电影同样没粉墨登场,就连顾长卫的《三毛》也是后来拍摄的作品 唯一能称为喜剧的,就是王好为的《瞧这一家子》,或者是《车水马龙》.

这种带有浓浓古早气息的“喜剧”



而《顽主》呢,完全现代喜剧味道,讽刺辛辣,说句不好听的,后来冯小刚的冯氏喜剧电影,怎么不算是对米家山的模仿呢。

不过裤子也有东西,能把电影商业化整明白,米家山就不行,这也是江弦所顾虑的。

米家山确实能拍出好电影。

这一点毋庸置疑。

就是中国电影有一点特别悲哀: 好多在后来被发现是经典好片的电影,当年都不咋卖座,因为生不逢时,成了遗珠,票房惨淡却口碑逆天。

王家卫的电影最是此中好手。

像是《阿飞正传》。

制片人邓光荣投资4000万港币,王家卫也是慢工出细活,迟迟开机,拍摄时没有剧本.

当然了,最有名的就是拍梁朝伟吃梨拍了27次,拍到梁朝伟怀疑人生觉得自己不会演戏,最后这个镜头还被大剪刀手一刀剪掉直接没用。

这电影一上映就票房失利。

虽然在后世已经是公认的经典,但是上映那一年,在香港只获得了975万港币票房。

还有《东邪西毒》。

香港新武侠电影开山之作,拒绝了以往香港武侠电影的弊端,把超越的人性回归到普通人身上,让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有了个性和灵魂。

可惜电影当时票房只有900万港币。

王家卫一看这不行,赶紧抓着这群人趁着闲暇时间又拍了部喜剧片《东成西就》,这才靠着2200万票房终于挽救了损失。

除了王家卫,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也是这一类电影里最经典的案例了。

第一部《月光宝盒》率先在95年元旦上映,最终只收2500多万港币,1个月后上映的第二部《大圣娶亲》,最后的票房大约2800多万港币,远低于周星驰的其他影片票房,被引进内地以后票房更是奇差,在京城上映时两部电影平均仅20万票房,成为当年著名的发行失败案例。

总之,八成以上的国产好电影票房必惨败,这一点就跟魔咒似的,有太多好影片验证了这一点: 比如说顾长卫的《三毛流浪记》 比如说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

比如说张猛的《钢的琴》。

比如说《暴裂无声》。

比如说《心迷宫》。

比如说《剑雨》。

比如说刘青云演的《神探》.

呃,陈皑鸽的电影不算,除了一部《霸王别姬》,他是很罕见的那种不管是电影票房还是电影口碑都很不行的导演。

总之,可以说是非常有戏剧性。

多年以后观众们才惊讶的发现自己居然没注意到当年出过这样一部好片,但是当年票房和现实的残酷又结结实实给了创作团队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反转就很让人揪心。

而米家山的这部《顽主》呢。

也深受这魔咒毒害。

为啥米家山的《顽主》一出世直接勇夺金鸡奖六项提名,后来却还是没拍多少作品呢。

因为这电影当年确实不咋卖座.

票房远低于米家山当初的预期,导致他被厂里面停发了两年工资,也因此整整两年没有参与任何电影拍摄工作。

后来他再拍,就只能拍点儿小成本的小打小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拍的本来就不多,还被封了一堆,这就更让他的名字在冯小刚、张艺谋这些后起之秀面前黯然失色。

对江弦而言,《顽主》票房卖出去多少他并不在意,米家山能给他拍成经典,那比多少票房都好使,毕竟这份名气的直接受益人是他。

他就是有点儿惜才,觉得就这么埋没一个老米有点儿可惜。

“这样吧,今天事情仓促,你也得给我个考虑的时间。”

江弦冲米家山笑笑,又冲谢晋笑笑,“你们先回去,等我想好,一定尽快给你们个答复。”

“.”

没有直接得到江弦的同意,米家山有点儿灰心,不过一想到至少不是直接的拒绝,心中又立刻燃起一丝希望。

“江弦同志,那就请您好好考虑一下,是,我知道我年纪轻、资历浅,可能不配碰您的,但是我说句实话,《顽主》这还就得年轻的导演来拍,嗯您应该也明白这道理。”

“我知道,我理解。”

江弦拍拍米家山的肩膀,“你呢也别多想,这几天我抽个时间,既然来了京城,那我就做回东,至少请你们下一回馆子。”

“那我带酒。”

谢晋笑呵呵道。

“这”

米家山一听反倒不好意思,这一个带酒,一个请客,反倒是他这个上门求人的两手空空。

不讲究!

太不讲究了!

这简直是对他这个公子哥的侮辱!

“瞧您说的,我请,一定得我请。”

米家山和江弦争抢起来,“您能赏脸和我吃饭,对我来说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了,哪能还让您请客,谢导,酒也得我拿,家父在京城还是有点儿人脉的,不至于弄不到两瓶好酒.”

三人推脱一番,最后还是米家山把喝酒吃饭的事情全部包揽下来。

看着相貌不能说普通,不干净,不修边幅,甚至丑陋中有点油腻的米家山,江弦仍是有点儿好奇,潘虹和他在一块儿,到底真是爱上这么个比她年纪大那么多的人了,还是看上他的家世了?

这俩人现在还没离婚,俩人当年的爱情故事当初在影视界也是一桩沸沸扬扬的大事儿,比黄晓明和叶珂还热闹。

潘虹家境一般,父亲早就过世了,后来从上戏毕业到了上影厂成了演员。

而米家山呢,当时在峨眉厂打杂,当剧组美工,峨眉长正拍摄《奴隶的女儿》,因为发生了一件事,电影副导演和女主演全部被开除,人走了电影不能停,情急之下,人才紧缺的峨眉厂只好升米家山为副导演,也算是导演助理,让他去上海选演员。

米家山这一去,就在上影厂邂逅了潘虹,不过潘虹当时已经在谢晋剧组里上戏,米家山就费了些周折,找到谢晋,死乞白赖把潘虹从谢晋那儿给要了来。

再往后,漂亮且前途无限,追求者能一路排到上影厂门口的女演员潘虹,就和大8岁还长得一般不修边幅的峨眉长美工陷入爱河,光速结婚了。

结婚以后呢,俩人大部分时间都分居,因为米家山是峨眉厂的,潘虹是上影厂的嘛,据说结婚八年,俩人在一块儿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380天。

而且当时还有个事儿特热闹。

俩人婚后第二年,潘虹就和上影厂导演杨延晋传出了绯闻,当时杨延晋的老婆洪融直接找到剧组,当着整个剧组的面,说潘虹给杨延晋写情书,说潘虹插足感情不要脸,把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特别热闹。

嗯,喜欢搞文艺的应该都熟悉杨延晋,80年代初的《小街》简直就是当时文艺青年的“心头好”

,而且这部电影特别超前,特别牛,因为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拍摄手法,在片里玩起了“元电影”

这种概念,说白了就是用电影来拍摄电影本身。

这厮师承谢晋,有才且风流。

就说他和潘虹这事儿,你说是洪融捕风捉影吧,又不完全是,潘虹有没有意思不知道,但是杨延晋估摸着有,因为洪融这个“硬核原配”

特狠,直接把杨延晋给潘虹写的情书贴满了上影厂的公告栏。

这操作基本等于那年头的“朋友圈实锤”

,放在后世就是妥妥的“社死现场”



也因为这个,潘虹只能灰溜溜地离开上影厂,投奔了峨眉厂。

嗯,那为啥杨延晋敢胆大包天,冲着公子哥米家山的媳妇儿下手呢。

原因是他们家更狠。

咳,不多说了。

可能也是因为这事儿刺激了老米,这才让他跑去了北影进修,从美工改当了导演。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