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19章 集体“开窍”(2/3)

干什么我都陪着你”

“跳楼你也陪着——我要你陪着干吗?

你也不是女的。”

“哦,我们这儿不给人拉皮条。

有专门干这事的地方——婚姻介绍所。

你要空闲时间太多,可以练练书法,欣赏欣赏音乐或者义务劳动。”

“见你的鬼,闹了半天我花两毛钱挂号你就给我出这主意,这不是蒙人吗?”

“我也不是神仙,也不是美国大使馆管签证的,个人的幸福要依赖社会的进步,沉住气。”

“你觉得你活着有劲吗?”

汉子目光灼灼地问。

于观看着汉子,看不出他是不是挑衅。

“挺有劲。”

“我觉得你没劲,你这人特没劲,没劲得我都不想抽你了。”

“.”

江弦的语言太妙了。

读的时候,不由就要笑出声来。

而且一位烦闷汉子和油条于观,寥寥几句对话就使这形象跃然眼前。

并且从中夹杂着一种语言风趣,“俗套儿”

、“拉皮条”

、“个人幸福依赖社会进步”

、“沉住气”



总之,读起来觉得通俗欢畅,可又隐约能从中感受出一些价值观。

再比如这段: 客厅传来马青一个人的快速说话声,当他停顿时,响起一片欢笑,笑声刚停,杨重又说了几句什么,笑声再起。

“你这两个同事挺逗的!”

“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

丁小鲁手停了一下,又继续剁菜:“你终于有这样的朋友了。”

“和他们在一起我总是很快乐。”

很简短的几句对话。

但是从这对话里,你能非常直接的领略到“最好的朋友,其实就是能使人快乐”

这个真理。

而且在这种唠家常的语境下,越发显得“朋友”

这个词真诚可爱。

再通过丁小鲁“手停一下”

这种细节描写,一下子使这段话变得非常珍重了。

“老江可真是天生的语言运用者。”

冯骥才一阵唏嘘,“每次读他的,都能明显感受到一种差异。

大部分作者是靠后天的文学修养和生活感知来写,但是江弦这个人是自成渠道。

他个人本身就有一种魅力。

我说不上来.

大概是一种‘举重如轻、嬉笑怒骂’的非凡态度,这是别人无法超越和效仿的。”

“对,你们看这儿。”

史铁生兴奋的指了指一页稿子,所有人凑过去,看见: “妈妈,你怎么就不理解女儿的心哪!”

“我们是新一代的青年,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

“可妈妈是爱你”

“卢梭怎么说的?”

林蓓一拧身,伸着脖子冲着“老太太”

嚷,“你要那么多东西干吗?

你把它搁哪儿?”

老太太噌地站起来回嚷:“布里南是怎么说的?

‘结婚的美妙之处在于它能使一个人独处时也不感到孤独。

’斯特里马特怎么说的?

‘草地开满鲜花,可牛群来到这里发现的只是饲料。

’”

“塞万提斯怎么说的?

‘我从不把鼻子插到别人的稀粥里,因为那不是我的麻酱花卷儿。

’ 罗兰怎么说的?

‘自从她的体重达到140磅那天起,一个女人生涯的主要刺激就在于发现比她更胖的女人。

’”

“.”

“这积累太深了!”

史铁生忍不住感叹。

被其他作家视若至宝的名人隽语,在江弦的笔下,竟然只是文中谐谑的一曲戏幕。

对于他来说,造就他腹腔里文字义气的,可能并不是阅读。

阅读会促使江弦思考,但是江弦喜欢把它们当做嘲弄的调侃一番。

他自己的生活底色,才是他文字的核心。

“还有这句,写的真好。”

众人凑过去一看,发现是一段话。

这话是于观说的,但是任谁都看得出,这是江弦借他的口说出来: “听着,我们可以忍受种种不便并安适自得,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完美无缺的玩意儿,哪儿都一样。

我们对别人没有任何要求,就是我们生活有不如意我们也不想怪别人,实际上也怪不着别人,何况我们并没有觉得受了亏待愤世嫉俗无由而来。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既然不足以成事我们宁愿安静地等到地老天荒。”

“.

这恐怕就是头儿的自我表白。”

梁左砸吧着这句话里的意味。

这话看着打趣、洒脱,但实际上读起来其实带着一种彻底的悲观。

读的时候,一边忍俊不禁的发乐,一边又不由得审视自己的态度。

“可不止这一句好,我觉得这里头金句太多了!”

余华在旁边儿嚷嚷:“我抄了好几句出来。”

“你可别干‘刨活儿’的事。”

冯晓刚有些紧张起来。

“那不能。”

余华掏出一个小笔记本,给大伙看了看他抄录的《顽主》金句: “个人的幸福要依赖社会的进步,沉住气。”

“我太了解他们这种人了,心里特苦闷,特想干点什么又干不成什么,志大才疏,只好每天穷开玩笑显出一副什么都看穿的样儿,这种人最没出息。

——你别跟他们搅在一起,什么都学不到反倒把自己耽误了。”

“无聊的下一步就意味着堕落。”

“我想打人,我他妈真想打人。

要不是我不停地对自己说你打人得进公安局付医药费,特别是上了岁数的人弄不好要养他一辈子,就像无端又多出一个爹我早冲上去了。”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