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43章 《你别无选择》(2/3)

“嗯。”

李鸣站起来,王教授也站起来: “你老老实实学习去吧,傻瓜。”

“你别无选择,只有作曲。”

] 轰。

孟明杰觉得自己脑袋好像被啥敲了一下似得。

“老孟,吃饭。”

来不及往后看,孟明杰放下手上的刊物,快速的扒拉着碗里的饭菜。

“慢点儿,谁跟你抢了?”

妻子责怪一句。

“.”

孟明杰没有吭声。

他脑袋里全是刚才的那篇,全是江弦用夸张的笔触勾勒出的那一幅荒诞的青春画卷。

但最后王教授脱口而出的那一句话,带给孟明杰的冲击,让他久久难以平复。

“你别无选择,只有作曲。”

在最初阅读的时候,孟明杰还不太明白这篇想要表达什么。

江弦把答案就埋在第一章的末尾,或者说在一开始他就讲明白了: 你别无选择!

孟明杰狠狠的共情了。

他觉得自己就是李鸣,他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工厂工作。

他也想和李鸣一样,退学,摆脱当下的一切。

可他别无选择。

李鸣只能作曲。

至于孟明杰,生活压在他身上的巨石,逼得他做不出任何反叛的选择。

他和李鸣一样,误以为自己有选择的自由,然而现实会让他清醒: 你别无选择!

你只能做一个被摆上祭坛的牺牲品,毫无反抗之力。

“想啥呢?”

妻子有些奇怪。

孟明杰没有吭声,放下手上的碗,“我吃饱了。”

随后在妻子奇怪的目光中,钻进里屋,迫不及待的再次捧起1985年第4期的《人民文摘》,掀开《你别无选择》这篇,找到自己刚才看到的部分。

这篇并不长,大概三万多字,孟明杰用了两个小时全部读完。

他放下手上的刊物,掩卷沉思片刻,用手指抹了抹眼角水汽的氤氲。

“写的真好。”

孟明杰忍不住感叹。

这篇又和江弦此前的风格大相径庭,这是他未曾读过的一种风格。

然而在读完以后,孟明杰的第一反应是有些窒息。

没错,窒息。

江弦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夸张的、荒诞的。

但这些文字组合在一起以后,渲染出的竟然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

“这好看么?”

妻子侧头过来,“我瞧你看了半天,那么认真。”

“好看。”

孟明杰声音还有些哽咽,他长舒一口气,“把我酒拿来,想喝两口。”

“怎么了?”

“忽然想喝点。”

妻子虽然疑惑,但还是给他取来家里没喝完的那瓶酒,又拿出几个酒杯,塞给孟明杰一个。

“放俩。”

鬼使神差的,孟明杰让妻子放了两个酒杯在桌上。

他一边喝,一边回想着刚才的内容,难以避免的,思绪飘到了这篇文章的作者身上。

“江弦怎么会写出这么压抑的一篇呢?”

孟明杰脑中忽的一闪。

《芙蓉镇》首映式的事儿?

《芙蓉镇》首映式上因为主要的三人没有出场,深受影迷们的诟病。

一直以来,主创团队给外界的回应都是:没买着车票。

而江弦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发表了这篇: 《你别无选择》 这是否意味着什么?

想到这里,孟明杰不禁联想起那个传播最广的说法: “迫于上面的压力,江弦、刘小庆、姜文三人才没能出场。”

如果事情真是孟明杰想的这样,那一切就能串联起来了!

为什么江弦不能出场?

因为别无选择!

想通这一切的孟明杰渐渐有些兴奋。

他相信自己的揣测不是无的放矢。

作家的作品与他本人的经历断然是分不开的。

像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奥斯特洛夫斯根据自身经历所写成的。

类似的还有《简爱》,来自作者夏洛蒂的人生。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每个角色几乎都照应了歌德和他身边的人。

马尔克斯更是在自传中提过,他把作品拿给亲戚朋友去看,大家会七嘴八舌的聊书中的谁是现实中的谁,哪个故事情节来源于哪个具体的事件。

每部作品都是作者的明文密码,而他的人生经历则是解码规则。

放到古诗词当中,在诗词中潜藏自身经历的事情就更多了。

虽然后世文学界系统的划分出了“经历型作家”

和“虚构型作家”

两个相对立的派别。

但虚构型作家仍是难以将作品完全从自身脱离,总会找出来那么几道蛛丝马迹。

孟明杰艰信,《你别无选择》正是江弦将自信的无奈和无力,写入了作品当中。

这才将情感写的浓烈至力透纸背!

“错怪他了!”

孟明杰满心歉疚。

看完这篇《你别无选择》以后,孟明杰反应过来。

这段时间,他对《芙蓉镇》主创团队的指责,真的是冤枉了他们。

他们也是受害者。

他们也别无选择!

“咕咚。”

孟明杰一杯酒灌进喉咙里面。

想了想,又给另一只空酒杯里倒满酒。

然后端起自己的杯子,碰一下。

“媳妇,明天咱去看《芙蓉镇》吧。”

燕京师范大学。

“苏童同志,经编辑部认真审阅,您的短篇《桑园留念》暂不适用于本刊.”

苏童把信折起来,有些失望。

22岁的苏童,已经发表了一些诗歌作品,还在《青春》和《青年作家》上发表了两篇。

但直到前段时间,他才创作了自己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短篇《桑园留念》。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