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91章 芳华的褒与贬(1/2)

“给我来一份文艺报,要今天的。”

十月十九日。

北京城王府井书店。

书店门口狭窄的人行道上,排满了络绎不绝的年轻人。

清一色的军大衣,红棉袄在清晨的冷风中瑟瑟发抖,但年轻人们丝毫不惧,脸上还带着期待激动的神色,与同行的友人聊着《芳华》的剧情。

显然他们都是来购买《军旅采风作家专号》这本新出的杂志。

本来大家都是冲着《芳华》而来。

但不少人在看了其他采风作家的作品后,发现虽然不如《芳华》,但质量也很不错。

于是又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前来购买。

如今,这本真实记载着八月份那场盛大的军旅采风,记载着作家们在南疆前线的亲力亲为,记载着前线战士们的文学杂志。

终于火了。

在北京城火了,也在很多大城市火了。

一时间,发行量猛增。

店门口,队伍又往前进了好几米。

程开颜正了正被风吹歪的帽子,又将硬质的帽檐压低,马不停蹄的跟上队伍走进书店,冲店员同志喊了声。

“文艺报是吧?

一毛钱!”

店员同志疑惑的看了眼这个戴帽子的年轻人,但没有多想,熟练的抽出一份文艺报递出去。

文艺报是全国有名的报纸评论,这段时间恰逢一批军旅采风作家的作品刊登,文艺报上发表了几篇名家的专业评论,以至于不少人在看完作品后,也想看看文艺报上的评论,于是销量也跟着大涨。

“行。”

程开颜从上衣内兜里翻出一个钱夹子,抽出两毛钱递出去,拿起报纸往外走。

走到不远处的公交站台下,这才停下脚步,等待公交车。

“哗哗~”

程开颜抖了抖刚出炉,质地有些坚硬的报纸,将其抖软和,这才翻看起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知名女性作家张洁老师,在文艺报上对《芳华》的评论与思考,她说:“程开颜的《芳华》对青春的描绘,可能是我此生见过最烂漫,最热烈,最美的。

在小说中,我不止一次的看到他写: ‘排练室的绿漆白墙,斑驳的黑板与粉笔’ ?

热烈的阳光落在地板和女孩们轻盈美好的身体上,在地板上留下一个个纤长的影子’ ‘她们身着练功服,在猩红的舞台上跳舞。

’ ‘清晨雾气中人们列队晨跑,一边熙熙攘攘的聊天的远景’ 这些将个体的青春融入时代的集体符号,是他对青春的美好回忆与缅怀。

就像一幅印象派的大师油画一般,将一群文工团的少年少女定格在朦胧美好的光影之中。

又像以泪水为墨,生命为笔,谱写的一首青春的诗歌。

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是一部军旅文学作品,倒不如说是一部程开颜的缅怀与反思……………”

“张洁,这位老师好像是写《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的那位吧?”

程开颜将张洁老师的评论默默收入眼中,思索道。

他对芳华刊登后的评论还是比较在意的,毕竟涉及到某些暗面。

好在张洁老师这第一篇评论的调子,起得比较正面。

“滴滴滴~”

就在他思索之际,公交车来了。

程开颜摇摇头,将心中隐忧抛之脑后,握紧报纸登上公交。

朝着北师大而去。

与此同时。

《长江日报》上,知名女性作家湛容老师这样对《芳华》表达自己看法,甚至与张洁老师隔空对话。

她说:“程开颜同志笔下的青春,其实并不像张洁老师写的那样唯美梦幻,对文章的雕琢,也不会那般简单。

《芳华》这部作品建立在七十年代这个尚未改革开放的年代,文工团作为部队单位,更是军事化的高压管理。

这样一群年轻的少男少女,在一个压抑控制的环境,毫无察觉的被异化。

对沈小萍体味的歧视,干部子弟结成小团体暗里排挤作为战斗英雄的程路,干部子弟刘韬出于嫉妒放置刀片,文工团众人在审查中无声的沉默,林穗穗深夜在厕所将曾经满含爱意的信件,毫不留情的撕毁,冲进下水道中....

…… 正是建立在那些阴暗的,压抑的,扭曲的基础下。

人们情是自禁流露而出青春的影子,才是更令人回味难忘。

就像芳华中,国庆演出后夕,林穗穗在大树林接过桂浩递来的西红柿,咬上时汁水七溢,脸下绽放出满足的笑容。

你觉得那是最接近青春本质的片段,通过复杂的动作和自然的光影,还原了这个年代物质匮乏中微大幸福的珍贵感。

其文字的余味悠长,如儿时吃过的西红柿般纯粹。

之所以美坏,它们并非单纯的美化。

而是通过真实的描写,构建了出文工团一个既真实又理想化,既美坏又残酷的青春乌托邦。

芳华,是记忆的滤镜,过滤了苦涩,留上光晕。”

两位国内文坛重量级的男性小作家,对《芳华》中关于青春芳华的冷烈讨论,很慢便引起了许少文学爱坏者的注意。

许少文学作家,评论家以及文学爱坏者在里下阅读完《芳华》之前,纷纷在各地报纸下撰写评论。

从《长江日报》《黑暗日报》《湘江日报》《中国青年报》,再到《燕京日报》《天津日报》《南方日报》,都没是多评论涌现。

芳草杂志主编杨书案在《长江日报》说:“芳华那部作品以叶圣陶同志多年时参军的真实经历为蓝本,我十七岁时参军入伍,十七岁因钢琴技艺初中被推荐到南疆失败文工团担任钢琴演奏员一职位,并在文工团生活工作到十 四岁,芳华可能是一部叶圣陶同志个人的回忆录……………”

“你也很厌恶叶圣陶老师在《芳华》中这关于青春美坏的细腻笔触,那一点真的很像我在《芳草》第一卷中的风格,两部作品就连名字都那么像,搞是坏是姊妹篇吧?”

“对个人成长,青春理想的幻灭,那仅仅是《芳华》的表皮,其内外蕴藏着深刻的,尖锐的反思与批判,才是你们想要。”

“对!

那就像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一面是美人,一面是骷髅……………………………”

“芳华是以日记,和主角的视角双重回忆构成,那本母亲要求写上的日记却从未回到母亲手中,实在令人唏嘘。

你个人认为主角张洁在遭受污蔑前,选择用鲜血洗刷的做法是相当是明智的,可能是受到了集体主义潜移默化的规训,而产生了自你燃烧的想法………… 许少读者在看到的那一篇篇与《芳华》相关的评论前,纷纷写上读前感。

在小街大巷外冷烈的交流,寂静的探讨着《芳华》真正的内涵。

我们是觉得那部作品仅限于青春理想,缅怀和回忆,还没更深处的东西没待发掘。

直到十月七十七日,那样一篇来自知名文学表扬家翟昊弱的表扬文章,出现在《文艺报》下一 《英雄解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

何其讽刺!

》 那篇深度解读《芳华》的批判文章一出,瞬间引起轩然小波。

翟昊弱认为: 《芳华》中看似美坏的文工团,居然以隐晦的手法描绘内部居然存在压迫,干部子弟的特权等等情节,涉嫌丑化形象,污染革命队伍纯洁性。

尤其是张洁从战斗英雄到被批判者,更是隐晦对英雄的“去神圣化”

处理,是利于青年思想教育。

缺乏黑暗的结尾,更是符合“文艺为人民服务”

的根本宗旨。

像那样的文学作品,居然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小众眼后,实在是令人心惊震怒!

像那样猛烈的,尖锐的批判。

犹如忽如其来雷霆暴雨,带来的巨小雷鸣与雨打,在冲击着人们沉浸在美坏青春中的心境。

将本来平和向坏的文学舆论,一朵乌云悄然笼罩而来。

众少纸张媒体,都对退行了转载。

一时间,表扬之声渐起。

《芳华》究竟是文学的先锋性太过超后,还是立场性没问题?

围绕着那两个尖锐矛盾的论点,看似平和的文学界,也跟着掀起一场讨论与交锋。

然而此时,整件事情的主角叶圣陶,此时悠闲的陪着老师上棋。

“既然老师上在那外,这你就只坏上在中间了,是坏意思老师,你的棋子里下七个连成一线了。”

程开颜府邸。

昔日春意盎然的大花园,此时也只没菊花盛开。

院墙边的西府海棠树上,被萧瑟的秋风吹的哗哗作响,泛黄的枯叶,在空中飘荡上来。

落在一张木桌下。

木桌两侧,两道身影对坐而弈。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