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67章 普及大学文凭(2/2)

安徽这边,估计也就几十两。

可能是看出赵安怀疑靠卖功名收不了多少钱,戴志远忙道:“大人莫要小看这卖功名的收入,当年甘肃布政使王亶望谎报甘肃大旱向朝廷请求开设临时捐纳便不卖候补官职,而是专卖监生名额。一个名额也只收55两,可结果短短数年,大人猜甘肃那边收了多少钱?”

“多少?”

赵安十分好奇。

戴志远沉声道:“一千六百万两!”

“一千六百万两!”

赵安惊的眼珠子都快要掉出来了,这他妈的卖大专生文凭能卖出三分之一国库收入?

戴知州给出肯定回答,甘肃的确把监生名额卖出了一千六百万两。

赵安难以置信,这就是说一个甘肃省卖出的大专文凭高达三十万张。

而清朝一年录取的秀才多少人?

估计也就不到万人。

按人均寿命的话,每年健在的秀才也不到五十万人。

问题来了,甘肃哪来这么多人要买大专文凭的?

戴志远笑道:“有了这监生名额就能捐官,就算不捐官也能免赋税,花五十五两银子便能终身免税免徭役,怎么算都是划算的。”

赵安忽的理解了,这哪是捐监,分明就是花五十五两银子把个人从赋税花名册上划掉。

就是说只要交五十五两银子成为监生,那当事人从此不仅不用给朝廷交一文钱税,还能获得官员优待礼遇。

名下土地越多越划算。

换言之,王亶望等人贪污的一千六百万两白银,实际是清廷在甘肃几十年的赋税收入。

这不就是挖老太爷墙角么。

妈的,不挖白不挖。

赵安赶紧低声问戴知州:“若我安徽也卖这文凭也允许捐监,你觉得这监生卖多少一个为好?”

戴志远想了想,给出六十两的数。

“大人只要奏请朝廷同意本省开设临时捐纳,下官这泗州少说也有一万人来买,这就是六十万两了。要搁安庆、徽州那边想买的人更是多了去,届时大人还用为没钱发愁么?”

戴志远的声音听起来很有诱惑力。

也直击赵安内心。

有过教育体系工作经验的他,对于提高百姓教育水平是十分重视的。

过去他在扬州搞扩招,现在安徽可以搞免考嘛。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