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3章 不是欠钱,是存款(1/2)

新来的暂署藩台大人以黄马褂起誓,更将自己的前程压上,何况还能先拿一半粮款,粮商们把账一算,得出的结果就算藩台大人翻脸不认账,他们最多承担初次运粮款的一半风险。

但要是藩台大人言而有信,那对粮商而言不仅将获得巨大利益,还能与这位前途不可限量的年轻藩台大人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于他们今后生意拓展同样也是有大利的。

让粮商们没想到的是,赵大人还给他们一个政治上的优惠待遇,即往灾区运粮达到一定数额,即可向朝廷为他们请“顶戴”。

如三十万石可上报请六品顶戴,五十万石则请五品顶戴,运粮过百万石则请一品顶戴。

“一品顶戴?!”

州衙大堂惊呼一片。

目前为止商人获得朝廷特赐一品顶戴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前扬州总商江春,此人生前获封正一品光禄大夫。

其次是同为盐商的黄至筠、张锦文等人获赐二品顶戴。

国初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从民籍转内务府籍的那些晋商后人,大多也有二三品顶戴。

“顶戴”原是官员帽子上的装饰品,给商人赐“顶戴”乃是一种荣誉象征,如同赵安前世的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十大杰出青年之类的称号。

有了这个称号,虽然事实上没有实权,却能享受朝廷和地方礼遇,品级高的还有直接上书皇帝的权力,且有很大的贸易特权。

这种做法也是清朝独创,即所谓“皇商”。

民间称“红顶商人”。

赵安印象中晚清的胡雪岩、盛宣怀,还有张裕葡萄酒的创始人张弼士都是一二品顶戴,而在这些人之前有名的晋商、盐商获得清廷赐予顶戴的也大有人在。

打顺治开始,无论是灾情还是军情,商人士绅只要踊跃向官府捐输的都可以获得顶戴回报,六品以下居多。

赵安给出的却是六品以上顶戴,且不是让粮商捐输,而是让他们踊跃向灾区运粮,且安徽以高价从他们手中购粮。

就是只要你们粮商把粮食给我运进来,钱我给你们赚,待遇我也给你们争取!

另外,表现特别优秀者可动用藩台权力向朝廷保荐当事人的子侄入国子监就读,若有功名的可直接任命为州县属官。

当然,这个州县属官级别就较低了,因为布政使能够直接任命的州县属员为六品以下,超过六品的必须要巡抚联名保荐。

条件赵安开出来了,且是很实在也非常诱人的价码,就看粮商们动不动心。

在他能力范围之内的肯定给办,顶戴他也真给报请,批不批就是老太爷的事了。

老太爷实在不批,赵安也只能以安徽名义授予他们杰出贡献奖了。

给粮商们一柱香时间集体商量,一柱香时间到后赵安再次前来大堂,得到的结果是粮商们一致认同赵大人的方案,并表示从即日起开足马力往灾区运粮。

同样的方案赵安拟了个具体章程命快马发安庆藩台衙门,命藩司相关人员照章程召集粮商予以办理。

即根据安徽地形和灾情实情,赵安将安庆、徽州作为一个点,滁州这里也作为一个点,两个点同时发力往灾区运粮。

双管齐下,而不是先前安徽方面只专注于从安庆省会往各地调粮的“常规操作”。

那样效率太慢。

滁州对接事项完全交给知州严昆,外地运来的粮食经滁州向泗州、凤阳、颍州、宿州等灾区输送,其余灾区则由安庆方面负责输送。

各地如何协调、如何配合,如何赈济等相关事宜,赵安也事无具细的草拟了一份条例,命人抄写立即快马发出。

措词极其严厉,有不遵条例办者就地革职,有重大渎职者则报请有司法办。

同时命粮道衙门派人前往各地督察赈灾粮发放情况。

目前监察这一块,赵安只能倚重自己“老单位”的员工们。

粮食系统这一块,他肯定是要抽调大批人员充斥责安徽官场的。

厅长得道,所有人都要跟着飞升。

贪污浪费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在“度”以内,赵安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要超过了“度”,就别怪他这个新官上任的豆腐青天拿几颗脑袋立威了。

但这个粮食解决方案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粮商们是以六两一石的价格向藩台衙门直接出售粮食,这意味如果粮商运来十万石粮,则藩库就要给他们先结算一半粮款约三十万两银子。

若运一百万石,则首批款就要结算三百万两。

安徽是穷省,藩库每年岁入地丁银加漕粮实物合计260万两,芜湖关税每年40万两,盐税杂税每年约50万两,加起来安徽一省每年入库税银350万两左右。

这350万两银子过往每年只留两成于地方,其余八成都要上交朝廷,也就是安徽藩库每年实际只有70万两左右银子供地方使用。

现在就算安徽受灾严重,朝廷不再从安徽提取赋税,可安徽岁入最大来源就是地丁银,灾情这么严重,安徽今年的地丁银能收三分之一就了不得了。

这账怎么算,赵安这个暂署藩台大人能动用的藩库现银也就一百万两左右,就算户部让江苏、江西二省支援安徽二百多万两,整个藩库能动用的救灾金也就三百多万两。

安徽受灾面积超三分之二,受灾百姓超千万人,大多数地区今年都是绝收的,算下来朝廷要往灾区投放的赈灾粮至少得五百万石才能坚持到明年复耕。

五百万石粮都按六两一石结算,那就是三千万两银子!

这都赶得上国库一大半收入了。

安徽有这个钱结算么?

按往年粮价一两二钱计也就六七百万两,这银子肯定是没问题的,最多拖个一两年。

三千万两拖到什么时候?

朝廷又是否同意赵安这么做?

万一朝廷不同意,户部不肯兜底,钱从哪来?

这个问题不是知州严昆提出来的,而是之前在税课司当过小会计的刘小楼提出来的,其小心翼翼嘀咕道:“大人总不会是想把粮商手中的粮食先骗过来吧?”

赵安轻笑一声:“怎么,我看着像是骗子,又或是欠债不还的人?”

刘小楼一脸担忧:“大人肯定不是骗子,我也知道大人是一心想救百姓,可这么多粮款大人拿什么还?到时没有钱跟粮商们结算,大人恐怕会有大麻烦。”

“粮商们又不是一次性把粮食运来,结算粮款也不是一窝蜂去结”

赵安的思路实际是一个周期和分期的想法。

打时间差。

如这个月粮商们总共往灾区运了五十万石粮食,那结算价就是三百万两银子,只付一半就是一百五十万两。

这一百五十万两粮款,粮商们又不是全堵在藩司大库“挤兑”,肯定是一个个的来,今天他明天你的,这就能让财政喘一口气。

“大人的想法是好的,只是,”

刘小楼担心即便如此做,到最后积欠的粮款也是天文数字,因为安徽的实情摆在那。

“眼下是关键时期,灾民等着粮食救命,缓过这阵,各地灾情总要减缓,到时对粮食的急迫性就要少许多,粮食没那么重要了,这粮价自然就会下降,本官是对他们说以六两一石结算,但没说结算到什么时候.”

赵安不是耍赖皮,而是粮商们可以供需紧张为由提高粮价,那供需不紧张时自然也要根据市场反应下调粮价。

在商言商,这个月是六两一石结算,下个月可能就五两,到年底弄不好就是正常价一两二钱了。

市场的正常反应,粮商们总不能咬定六两一石卖吧。

真敢这样做,那就不是一般的商人,得重拳出击。

敲诈到官府头上,还有王法!

商人逐利,六两一石能赚大钱,一两二钱一石也能赚钱,只不过赚多赚少,只要有的赚,官府信誉又摆在这,而且赵安也的确想给粮商们争取政治待遇,能满足的都给办。

谁敢说他赵藩台是骗子?

“目前最困难的就是这三个月,我估计至少要三百万石粮投进灾区才能让百姓平稳渡过饥荒。”

刘小楼算了下,这三个月不管市场调节到什么程度,赵安至少都要拿出一千万两结付粮款才行。

整个藩库能动用的也就三百多万两,还有六百多万两从哪来?

就算发动士绅富户捐款,发动未受灾地区百姓捐钱捐物,最多也就解决几十万两缺口。

再跟朝廷要的话,顶多也就百多万两,杯水车薪。

刘小楼担心赵安这个刚上任的藩台要是欠下这么多银子不仅名声不好,对其仕途也有影响。

朝廷万一“甩锅”把赵安的藩台给革了,那粮商们不得跟赵安拼命。

赵安没说话,只是提笔在公文纸上写了一道公文。

刘小楼凑近一看,竟是赵安以暂署藩台名义要求藩司大库将库中存银一律转安庆咸丰行。

咸丰行?

刘小楼愣住,好像咸丰行目前只扬州一家,安庆哪来的。

赵安轻吹墨迹,随口对刘小楼道:“你要做我的胡雪岩?”

刘小楼愣住:“大人,胡雪岩是谁?”

“这个人你不用了解。”

赵安笑着告诉刘小楼,各省藩库存银其实并非放在所谓藩司大库,而是放在当地钱庄的。

目的是为了吃息。

即“官控商营”。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