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三喜临门(1/2)
“黄瑾,你看朕给乖孙起的这个名如何?”
黄瑾连忙凑过去,神色认真地看了半天,哪敢说半个不好: “陛下御笔亲书,自是极好的。”
庆帝哈哈一笑,在唇齿间无声地咀嚼着这个名字,越念越觉得妥帖,越念越觉得深意无穷。
随后将那字帖收好,带着满足的微笑,目光再次落在信笺上。
然而,这一次他只看了几行字就让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眉头紧紧锁起。
“父皇,儿臣于四哥口中惊闻京中剧变,此消息如晴天霹雳,儿臣闻之心神俱震,思虑再三仍是难以置信。”
“父皇明鉴,七弟在儿臣印象中向来恪守本分、性情温良,对父皇更是至孝至诚。”
“儿臣百思不得其解,以七弟之秉性,怎会骤然行此悖逆人伦、自绝于天家之大不韪之举?”
“实在是匪夷所思,疑点重重!”
“儿臣斗胆直言,此中是否另有隐情?”
“父皇明察秋毫,万望详查,莫使无辜蒙冤,亦莫令真凶逍遥法外……”
庆帝将信纸拍在御案上,震得烛火摇曳: “荒谬!
妇人之仁!”
脸上布满了失望之色,对着大气不敢出的黄瑾斥道: “听听老六这混账话!
他竟在替李焕那个逆子喊冤?!”
“还匪夷所思、疑点重重,我看他简直是愚不可及、妇人之仁!”
庆帝越说越气,胸膛起伏: “前年冬天,他和燕王在京城遇袭,差点命丧黄泉,不正是李焕那逆子的手笔?”
“他倒好,现在反倒替那豺狼求起情来了!”
“我大庆奉王、天策上将军、诸王之首、天可汗,让北方诸族都胆颤的人物,何时成了一个圣人?”
庆帝气得有些语塞,显然对李彻这段求情感到极度不满。
只是再生气,李彻也不在身旁,他只能耐着性子看下去: “然,儿臣虽不信七弟会故意行此大逆,但此事既已发生,则背后必有滔天巨奸暗中操纵。”
“以七弟一人之力,绝无可能执行如此周密险恶之局。”
“儿臣思之,遍观朝野有此能量、胆魄者,唯有那些视国器为私物的世家门阀。”
“彼等世家贪婪无度、野心勃勃,常行此借刀杀人之举,以图火中取栗,巩固其超然地位。”
“七弟恐早已深陷其网,沦为傀儡而不自知,或受其挟制,身不由己罢了。”
看到这里,庆帝愠怒的表情僵住,脸上的失望之色如同潮水般迅速退去。
好个老六!
这便是图穷匕见,釜底抽薪了。
庆帝神色复杂起来:“朕竟被他绕进去了,什么妇人之仁、替人求情......
这逆子装模作样替李焕喊冤,不过是给后面这记杀招做铺垫。”
“落井下石,借刀杀人才是他的真面目!”
庆帝此刻才彻底明白李彻的用意。
李彻哪里是相信蜀王的无辜?
他这是在告诉庆帝:蜀王一个人干不成这事,他没那个胆子也没那个能力,他背后必然有人!
而谁有这个本事操控皇子?
答案呼之欲出—— 世家!
“朕竟被他耍了一道。”
庆帝摇头失笑,但眼神却变得无比锐利。
他继续看下去: “世家行此谋逆大案,心中岂能安稳?
其必然如惊弓之鸟,日夜忧虑东窗事发。
为求自保,消弭父皇疑心,彼辈定会使出浑身解数,百般献媚。
或慷慨解囊,捐献钱粮以表忠心;或主动让利,示好朝廷以显恭顺;或巧立名目,进献祥瑞以歌圣德。
父皇只需稍加留意,近日以来,可有哪家门阀世家突然一反常态,对父皇您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忠心?
若有,则其嫌疑不言自明!”
信件到此戛然而止。
庆帝捏着信笺,久久无言。
御书房内只剩下烛火燃烧的噼啪声。
李彻这最后一段话,如同带着倒钩的毒刺,狠狠地扎进了庆帝的脑海。
以李彻的性格怎么可能替李焕求情?
他巴不得这厮死在东宫里呢!
之所以提上这么一嘴,是因为从王永年口中得知了李焕和世家勾结的丑事。
王家的人口买卖已经做得不小了,在这个利益集团中却只是一个小卒,天知道这群人都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
得到了李彻的提醒,庆帝也开始回忆这几日朝堂发生的几件事: 荥阳郑氏的家主郑铉,三日前突然上表,称感念陛下圣德,愿将在京城西郊的百亩上等水田,无偿捐献给朝廷,用以兴办官学,教化百姓!
博陵崔氏掌控的河东盐场管事突然进京,主动提出愿意将盐场三成的份让利给朝廷,美其名曰‘共襄盛举,为国分忧’,户部官员还为此欣喜不已。
还有范阳的卢氏......
这些原本被庆帝视为世家示好之举动,此刻在李彻的点醒下,瞬间变了味道。
一股寒意直冲庆帝头顶。
好一个做贼心虚!
好一个欲盖弥彰!
本以为这群世家如此作态,是因为自己清楚了太子残党和蜀王,他们害怕了,开始向自己靠拢。
如今看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这分明是世家在惊恐之下,急于撇清关系,向自己献媚以求自保的拙劣表演!
庆帝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电,射向垂首侍立的黄瑾: “黄瑾!”
黄瑾被那目光看得浑身一颤:“奴......
奴婢在!”
“传旨!
命锦衣卫指挥使,立刻,马上,滚来见朕!”
“遵......
遵旨!”
黄瑾转身欲走,却又被庆帝叫住。
庆帝拿起拿张字帖,开口道:“将此字快马给奉王送去,告诉他京中之事不必担心,安心守好奉国便是。”
“是,陛下。”
黄瑾恭敬收好字帖,向门外走去,只觉得心中一片悚然。
也不知奉王殿下在信中说了什么,三言两语之间,竟引得陛下情绪波动如此大。
要知道,自蜀王出事后,庆帝已经是好久没有流露出任何情绪了。
黄瑾抖了一下,忍不住向那字帖上看去,只觉得陛下为这位皇孙起的名,越看越有深意。
。。。。。。
奉王府。
李彻轻轻翻看字帖,一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映入眼帘: 承!
承天之祜,承继祖业。
李彻瞳孔微微一缩,瞬间就明白了庆帝的用意。
‘承’这个字,厚重如山,却又蕴含着无尽的可能。
不张扬,却自有一股磅礴的力量,代表着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血脉的延续和基业的传递。
自己在奉国所做的一切,不正是为后人‘承’基立业打下基础吗?
这个孩子,生来就肩负着‘承’接父辈事业、守护一方黎庶的责任。
父皇对这个孙儿的期许,不可谓不重。
“承......
李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