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零五章 戳穿(2/4)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贺定国主持市政府的全面工作。
市委副书记肖波协助李文晋主持市委工作。
剩下的人当中,统战部长蔡京全、宣传部长林静和市委秘书长洪天明都是刚刚调任的。
比他们稍早一点的,是市委组织部长李耀东和常务副市长徐辉祖。
再加上市政法委书记沈青云、市纪委书记李建军和市军分区司令员郭守愚。
组成了如今的市委常委会。
“今天这个会议,主要讨论一下咱们市政府跟正维集团的合作项目。”
李文晋坐在那里,平静的开口说道:“市长,你来给大家说一下吧。”
“好。”
贺定国轻轻点头。
他今年四十出头的年纪,之前在省财政厅担任常务副厅长,现在调到锦城来,其实算是平调。
也正因为如此,他迫切的希望能够在锦城干出一番成绩来,毕竟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只有实打实的政绩,才能保证自己的位置。
“情况是这样的,正维集团是一家创建于九十年代……”
贺定国坐在那里,并没有让常务副市长徐辉祖开口,而是自己亲自给大家介绍起正维集团的情况。
沈青云坐在那里耐心的听着,面无表情。
基本上这个情况,跟自己了解的差不多。
或者说。
正维集团对外宣传的状况,确实是贺定国说的那样。
商人还真是让人佩服,为了利益他们可以忍受天下难忍之事,宽容所有难容之人。
为了利益,可以认贼为友,也可以认贼作父,更可以认友为敌。
“经过我们市政府这边的研究讨论,觉得跟正维集团合作,对我们锦城市的发展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半晌之后,贺定国总结道。
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很显然。
贺定国的介绍,已经打动了不明真相的常委们。
对他们来说,就像贺定国说的那样,如果能够说服一家世界五百强级别的企业落户锦城这个地方投资,这绝对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政绩,对于每个人的履历都有好处。
大家当然很高兴了。
沈青云也跟着鼓掌,并没有马上说话。
他很清楚,前段时间自己在锦城这边,或者说在辽东的官场上,有点太过于锋芒毕露了。
马洛斯的需求层次论里面说过,人类除了温饱之外的生理需求,总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比如权力,比如地位,比如被他人尊重的名声等等。
当这种追求受到挫折的时候,就会引发一个人的心理失衡。
说白了。
如果你的优秀,跟周围人格格不入的时候,那就要警惕一点了。
官场或者说职场当中,很多时候一些事情不能够按照常理去推断,一些正常逻辑下的惯性思维是没有意义的。
有时候各种互相利用,各种所谓的友情,都很难说清楚。
朋友也好,敌人也罢,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会转变。
越是在这个时候,就越是要冷静。
“情况就是这样,大家有什么意见?”
李文晋目光看向众人,淡淡地开口问道。
听到他的话,众人纷纷开始发言起来。
当然。
绝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对这个事情表示赞成,认为锦城市如果能够引入世界五百强级别的企业,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
甚至包括李建军和郭守愚,对于这件事也是持着赞成的态度。
沈青云坐在那里冷眼旁观着,一直都没有说什么。
他理解这些人的想法,官场的处世哲学来讲,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招商引资这种事情,怎么讲都不会是坏的。
但问题在于,他们并不清楚,这个正维集团不是什么好东西。
而且。
沈青云一直都认为,作为领导干部,很多时候一定要谨慎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因为权力这个东西,行善不一定有好果子,但作恶的效果立竿见影。
毕竟说起来,所有的事情人只能设计过程,而没办法左右结果。
当然了,有些事情的结果,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就在所有人都发言完毕之后,李文晋看向沈青云,忽然说道:“青云同志,你是怎么考虑的?”
听到这句话,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沈青云的身上,他们也知道,这位沈书记一向都是比较内敛的人,除非是涉及到他的工作,否则很少会发表意见。
所以。
李文晋的这个问题,有可能只是随便问一句而已。
“是啊。”
市长贺定国闻言也笑着对沈青云说的:“青云同志,你也谈谈你的想法吧。”
在他看来,沈青云估计也就是随便说几句,然后这个事情就能够定下来了。
可是,让他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咳咳,既然书记和市长都让我说,那我就讲几句吧。”
沈青云轻轻地咳嗽了几声,脸上的表情很平静,目光在众人的脸上扫过,随即淡淡地说道:“这个事情,我觉得咱们其实可以慎重一些。”
慎重?
听到这句话的一瞬间,所有人都一愣神。
“青云同志,你这是什么意思?”
常务副市长徐辉祖看向沈青云,不解的问道。
他没想到,沈青云会这么说。
沈青云的表情很平静,淡淡地说道:“我这是字面意思。”
说着话。
他轻轻敲了敲桌子,缓缓说道:“或许大家不清楚,那我给大家普及一下吧,正维集团的创始人叫汪文银,这个人是怎么起家的。”
听到沈青云的话,众人面面相觑,没想到他居然还了解正维集团的创始人汪文银。
贺定国跟徐辉祖两个人对视了一眼,索性没有说话,等着沈青云继续说下去。
沈青云也没有兜圈子,很快就把汪文银的崛起过程对众人介绍了一番。
汪文银的出身绝对算贫寒,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
身为一个标准穷三代,读书就成了他走出贫穷唯一的出路。
于是此君从小就成为了一个小镇做题家,汪文银身边的很多同龄人,要么被迫早早辍学打工务农,要么学业荒废只顾玩乐。
但汪文银硬是咬着牙,一边帮家里干活,一边挤出时间努力学习,在教育资源匮乏的乡村考上了金陵大学。
九十年代他大学毕业,分配到了魔都那边的一家石化公司,成为了一名月薪四百的高级技工。
汪文银总算是靠着读书改变了命运,拿到了家里务农一年也赚不到的月薪。
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九十年代的创业潮早就了无数一夜暴富的神话,汪文银对此心痒不已。
于是在铁饭碗单位仅待了一个月,就带着四百块钱工资南下深城,投身创业大潮之中。
但是。
当他抵达深城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有点草率了,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自己别说创业了,连认路都够呛。
汪文银先后干过一些自己认为能赚钱的行当,比如当二道贩子倒卖港岛小商品、租车送货,但无一例外的都全部失败。
带出来的四百块钱很快就只剩十元不到,连招待所都住不起的他只能跑去桥洞打地铺。
尽管创业失败对汪文银的打击不轻,但他很快就冷静了下来。
随后,他选择做搬运工为生。
在当搬运工时他会特意去观察领导和客户的谈话,来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
在搬运货物的时候,他还会专门去记下仓库里各种商品的信息。
就这样,汪文银不给自己留任何娱乐放松的机会,拼命去学习,去做事,他很快就从小搬运工升成了库管,又从库管升到了经理。
仅仅一年以后,对自己狠到极点的汪文银,就当上了公司的物料总经理,上任一年就拿下了四千万元的业绩,自己也成了百万年薪的金牌员工。
但就算年薪百万也只是给人打工,汪文银在工作的时候嗅到了生产电子元件的巨大商机。
于是,在总经理的位子上待了一年以后,汪文银就果断辞职单干。
有了自己的工厂以后,汪文银靠着卖电源线赚了不少钱,把自己的电子厂升级成了正威集团,业务范围从电源线扩大到了各种元件。
说到这里。
沈青云的目光看向众人,缓缓说道:“怎么样,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人的故事很有意思?”
常委们面面相觑,不得不承认,沈青云说的这个故事,确实有点动人。
李文晋眉头皱了皱,对沈青云说的:“青云同志,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