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送嫁,南疆镇(1/2)
站在北坡之下,望着前方的天险雄关,杨正山总算是理解什么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特么的上山的角度接近七十度,雄关矗立在百米高的山岭之上,别说骑马乘车了,就算是人往上爬,爬到一半都要累个不轻。
当然,这是指普通人,不过就算是武者过来,也只能乖乖的往上爬,除非是先天武者。
这是官道,除了官道外,也有小路可以绕过剑峡关,不过那小路需要走过悬崖峭壁,走人还行,车马肯定是不行。
好在杨家的护卫和仆人都是武者,虽然费了一番力气才把马车推上山坡,但总归没有被累趴下。
来到关城门前,几个衣甲破旧的士卒正在值守,还有几个似乎是官吏正在收过城税,不少百姓排队等待着入城。
杨正山看着这一幕微微皱眉。
这一路赶来,他是真正见识到大荣贫穷的地方有多贫穷。
以前他在辽东也见过贫苦百姓,但是辽东的贫苦与云桂的贫苦不同,辽东地广人稀,大部分百姓都自己的田地,少部分佃户的日子虽然过得苦,但还不至于过不下去,当然这是指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
云桂多山,土地贫瘠,百姓的日子过得更苦。
而且云桂这边的官吏更是横征暴敛,哪怕杨正山没有特意去了解,这一路走来还是听说了不少苛捐杂税。
就如眼前这剑峡关,居然在收过城税。
“爹爹,他们好可怜!”
明昭骑着马来到杨正山身边,看着一群从城内出来的背着重物的役夫怜悯的说道。
这些役夫不知道背的是什么,每个人背上都有一个大麻袋,看他们走路的姿态,似乎重量还不轻。
而他们前后都有官差押送,那些官差个个凶神恶煞的,如同赶牲畜一般赶着这些役夫。
山路难行,很难用车马运送货物,只能靠骡马驮运或者人力背着运送货物。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劳役简直就是要命的存在,走着一趟很可能会把性命丢掉。
杨正山这一行人一看就不是好招惹的,车马众多,护卫随从上百人,个个衣着华丽,气质富贵。
所以当那些役夫走过来时,押送的官差立即呵斥起来。
“靠边走,靠边走,别挡了贵人的路!”
领头的官差一边呵斥役夫,还一边向杨正山等人投来讨好的笑容。
杨正山看向那些役夫,其中居然还有几个十几岁的少年。
“你们是做什么的?”
杨正山问道。
那官差上前,点头哈腰的说道:“回贵人的话,小人是剑峡府茶马司的差役,这是给茶马司运送的货物!”
茶马司是大荣西南特有的衙门,最初只是专司以茶易马,不过现在还专营盐铁茶糖,以及各种百姓所需的生活必需品。
大荣最初扩大茶马司专营的初衷是为了促进西南地区的商贸发展,为山中的百姓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马司反而成了剥削百姓的衙门,他们随意征调役夫,与富商勾结买卖各种货物,同时还到处设立私拦,收取过路费。
搞得西南地区的百姓不但买不到便宜的茶盐,反而还要承担很重的劳役。
杨正山不太清楚茶马司做了那些勾当,但他可以想象到茶马司对百姓的苛待。
至于说整顿茶马司,别开玩笑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别说杨正山了,就算是延平帝想要整顿茶马司,估计都要忙活个十几年才能见成效。
这不是说处理一批贪官污吏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整体的推翻茶马司然后再重建茶马司,并且还要严厉打击官商勾结。
还有那些地方官,也要严厉整治。
这么说吧,想要改变西南的困局,就要把云桂、藏原、南云三省所有的官衙推翻重建,而且重建时还要选派真正的清廉的官吏。
杨正山能在重山镇整肃吏治,但不一定能在西南三省整肃吏治,因为重山镇是军镇,一切都要为军事服务,巡抚和总兵有很大的自主权,而在西南三省,杨正山想杀个知县都不行。
西南之困局,绝非一人之力能改变的,需要整个朝堂同心协力,并且花费十年之功才能改变。
杨正山不想多管闲事,虽然这些役夫很可怜,但他真帮不上什么忙。
或许他现在可以勒令这些官差放过这些役夫,可是他不可能留在这里,等他离开,这些官差可能会更加暴戾的驱使这些役夫。
而且杨正山也不是圣母,他不是那种见不得人间疾苦的人。
他只是问了一句,便驱马朝着剑峡关大门走去。
“让开!”
前面李昌已经在驱赶那些收过城税的官吏了。
“敢问这位大人是?”
官吏还想问问他们的身份和来历。
李昌骑马居高临下的瞪了他一眼,“靖安侯路过,还不赶紧把路让开!”
说罢他直接挥马鞭抽了那问话的官吏一鞭子。
啪的一声,打的那官吏胸前皮开肉绽。
杨家向来不会嚣张跋扈,而李昌等亲随也都了解杨正山的脾气,只要杨正山不喜欢欺负弱小。
他之所以抽这官吏一鞭子,是因为这个官吏刚才打过过路的百姓。
给了过城税居然还打人,所以这一鞭子是他应得的。
那官吏挨了一鞭子惨叫了一声,却不敢反抗,并且还连忙推开路障,让杨家的车队过去。
杨正山骑马过去,并没有多问什么。
剑峡关北面难上,难面同样是难上,虽然难面的山坡稍微平缓一些,但山坡却是很长,足有三四里。
不过下山肯定比上山更容易,车队的速度也加快了一些。
而杨正山不知道,就在他们离开剑峡关后,那批背着货物的役夫却在剑峡关外被人劫走了。
上百身穿麻布,蒙面的汉子突然从山坡上杀出,将押运的官差杀得四处逃窜,不过片刻间的功夫,剩下的役夫连人带货就被裹挟进郁郁葱葱的山林中。
这突然出现的变故让剑峡关中值守的士卒大惊失色,但他们也仅仅关闭了关城的城门,根本没有去管那些突然冒出来的贼匪。
贼匪杀退押送役夫的官差时候,匪首还站在山下望着剑峡关吐了一口唾沫,骂道:“一群无胆的杂狗!”
匪首蒙着面,但从露出的额头和眼眸可以看出他的年纪应该不大,顶多也就二十多岁。
待贼匪退去一个时辰后,剑峡关中的士卒这才打开城门派人前来查看。
杨正山自然是不知道这些,他的耳朵虽灵,但也没有灵到听到数里之外声音的地步。
车队继续前行,临近傍晚时,他们抵达了剑峡府城。
这剑峡府城并不是什么繁华之地,城高不过丈余,城内也没有太多的百姓居住,整座城池居然只有一座客栈,而且还是一座不大的客栈。
杨正山一行百余人,就填满了客栈所有的客房。
晚上,杨明昭向杨正山问道:“爹,白天你为何不帮那些民夫?”
杨明昭今年也有十二岁了,他已经不是那个整天装小大人的稚童了,他如今已经长大了,开始考虑起一些大人该考虑的事情了。
杨正山没有回答,而是看向杨承业,问道:“你来回答。”
杨承业沉默了稍许说道:“我们能救他们一时却无法救他们一世。”
“为什么无法救他们一世?
我们可以给他们田地,让他们耕种,这样他们就能安稳的过日子了!”
杨明昭说道。
虽然他有了很多成熟的想法,但他毕竟只有十二岁,还没有真正经历过世事。
“小叔叔,像他们这样的百姓不是只有几十个几百个,而是有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家,咱们家没有那么多田地给他们!”
“而且就算是我们给他们田地了,他们依然无法过上安稳的日子!”
杨承业低声说道。
他比杨明昭年长十岁,他已经见过很多民间疾苦。
之前在昭武卫,他就见识过昭武卫军户的贫苦,虽然杨正山已经清查了昭武卫的屯田,并且重新给军户们分了田地,可是他们能拥有那些田地多久,三年,五年,还是十年?
杨明昭问了很多问题,杨承业为他解答了很多问题。
杨正山坐在旁边拿着一册游记随意的翻看着,有些事情他自然知道,不知他知道,满朝文武都知道,延平帝也知道,可是为何不改变?
因为改变起来太难了。
难到让延平帝和朝堂都宁愿自欺欺人。
至于杨正山,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救世主,也从未想过要成为救世主。
当年他愿意帮助辽东百姓,那是因为重山镇缺少人口,他帮着安置难民,同时也能充实重山镇的人口。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今杨正山就是一个闲散侯爷,所以不想管那些事情。
说他冷血也好,说他胸无大志也罢,反正他打定主意是视若罔闻。
休息一夜,翌日一早,杨家众人继续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