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三章有没有靖安侯的人?(1/2)

等杨正山下午回到侯府的时候,纪海早已经离开了重山关。

这家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很有江湖武者的风范。

当然,他走的时候带来了五大车的酒水。

侯府中,杨明诚将今日见纪海的情况讲给杨正山听,“爹,为何要请纪老前辈来重山关?”

杨正山捋着胡须,笑道:“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纪甄怕是已经踏入先天之境了!”

“啊!”

杨明诚大惊。

“这不会吧,纪老前辈如今已有八十岁了吧!”

如今的杨明诚也不是吴下阿蒙,他的修为已经达到了后天八层,并且已经开始修炼乙木长春功,对先天之境的了解远超从前。

后天武者突破至先天之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来说,年龄越大突破的机会越小。

身体老迈,气血枯竭,精神衰败,都会影响修为的进境。

后天武者的巅峰期在四十多岁,到了五十岁之后,实力便会衰退,修为很难再有进境。

虽然半步先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身体衰老带来的困境,但也无法逆转生老病死。

想要在八十岁踏入先天门槛,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若是换做其他人,或许很难,但换做纪甄话,还是有机会的!”

杨正山解释道:“纪甄成名已久,他在四十多岁就已是后天九层的武者,虽然这些年他的身体一直在衰败,但是他数十年的底蕴不是一般武者能相比的。”

“而且你别忘了,这些年横刀门从咱们手中得到了不少百草酿!”

灵泉水也没有逆转生老病死的功效,但是灵泉水可以增强体质,提升潜力,能够很大程度的延缓身体的衰老。

自纪海救了杨明诚之后,杨家逢年过节都会给横刀门送一份节礼过去,而每次的节礼都少不了百草酿和洞灵春。

早在数年前,纪海就曾去腾龙卫找杨正山求过百草酿。

这数年下来,纪甄喝的百草酿不下于百坛。

有这么多灵泉水的滋养,再加上纪甄自身的底蕴,突破至先天之境也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杨明诚听了杨正山的解释,露出了恍然的神色。

“原来如此!”

“那爹什么时候能突破先天之境?”

他一脸期待的看着杨正山。

杨正山捋着胡须笑了笑,却是说道:“这不是你该操心的事情!”

他突破的事情除了郁青衣知道外,其他人一概不知。

郁青衣之所以会知道,还是因为杨正山把三黄李给了郁青衣,若是不跟郁青衣说他已经突破,郁青衣也不会服用三黄李。

至于其他人,倒不是杨正山不相信家里人,只是怕他们说漏了嘴。

“你好好修炼,争取早日突破到先天之境!”

杨正山拍了拍杨明诚的肩膀,转而离开了正堂,回主院去了。

杨明诚挠挠头,有些郁闷。

想要达到先天之境,真的很难。

别说先天之境了,现在他距离后天九层都感觉很远。

修为越高,进境越难,哪怕杨明诚喝了无数的灵泉水,依然对成为先天武者没有半点信心。

…… 京都皇城御书房中。

刑部尚书卫荣和大理寺寺卿闫瑞书站在书桌前。

延平帝揉着眉心,说道:“朕刚刚得到消息,赵云星在几天前被人杀害了!”

卫荣和闫瑞书相识一眼,都皱起了眉头。

赵云星可是朝廷的从二品大员,虽然算不是朝堂重臣,但也算是封疆大吏。

一个从二品大员被人杀了!

不管是什么原因,有什么隐情,朝堂都要追查到底才行。

“另外安如晦的奏折你们也看了!”

“辽远、平远两省大旱,朝堂绝对不能允许两省因此出现大乱!”

“而平远官商勾结,意图谋乱,朕也绝对不允许发生!”

“朕只有一个要求,尽快查清此案,无论是赵云星被杀一案,还是官商勾结意图谋乱,都要尽快查清!”

延平帝抬起头来看着两人,“你们多久能查清?”

此事拖不得,拖得越久对朝堂越不利。

“陛下,就算现在调集人手去平远,最少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能查清楚!”

卫荣神色凝重的说道。

像这样的大案,自然需要刑部和大理寺联合办案。

虽然刑部和大理寺都有很多查案的高手,但这一来一回花费的时间肯定不少。

“一个月!”

延平帝皱了皱眉头。

现在已经是七月份了,辽东的旱情已经非常严重了。

很多地方的庄稼已经枯死,很多百姓已经面临着今年颗粒无收的现实。

颗粒无收,粮价飞涨。

百姓们惶惶不安。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辽远和平远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只需要一点点火星,两省之地就会爆发出一场恐怖的动乱。

粮食不足只是问题之一,断水才是最致命的。

闫瑞书开口说道:“陛下,可否让秘武卫帮忙?”

延平帝微微摇头,“平远不是秘武卫监控的重点,他们只能帮你们提供一些证据,帮不上太多的忙!”

秘武卫也不是万能的。

秘武卫监控的重点在京都,在边镇。

虽然各州各府都有秘武卫的影子,但秘武卫并不会对地方上的官员重点监控。

如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等,也只是安插几个人手监控而已。

至于知府知州之类的官员,根本不值得秘武卫监控。

延平帝考虑了片刻,才又说道:“你们先去查案吧,朕会与内阁商议,安排一位总督去辽东负责赈灾事宜!”

案子要查,灾情也要赈济。

比起赈灾来,查案反而是次要的。

“老臣遵旨!”

卫荣和闫瑞书领命后离开了书房。

而等他们离开后,延平帝又拿出来杨正山的信件。

杨正山朝堂增设皇商司的提议,延平帝觉得很不错。

不过比起杨正山来,延平帝想的还要深远,延平帝不止想将玻璃产业纳入皇商司的管辖,还想将盐铁买卖纳入皇商司的管辖。

特别是盐业,大荣的盐业早已糜烂不堪,明明应该是朝堂最赚钱的行业,如今却只能为朝堂提供少量的盐税。

如果没有对比的话,延平帝还不会这么快关注到盐业买卖,可是辽东盐运使司的情况让他不得不对整个大荣的盐业产生了质疑。

原因很简单,辽东的盐价是整个大荣最低的,但辽东的盐税却是整个大荣最多的。

之所以会如此,还是因为当初辽东盐运使司的贪腐案,一场大案,扫除了大量的贪官和盐商,再加上这些年郑晓执掌辽东盐运使司,让辽东盐运使司一直保持着一个相对廉洁的环境。

这才让辽东盐运使司的盐税不断增加。

延平帝在了解了辽东盐运使司之后,也对其他地方的盐业动了心思。

而现在杨正山提议的增设皇商司,似乎也可以用来管理盐业。

不过这件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徐徐图之才行。

延平帝沉思了片刻,对南盛说道:“让人将上面皇商司的内容抄录几分,等下朕有用!”

皇商司的设立还要先于内阁通通气才行,至于将盐业纳入皇商司的管理,短时间肯定是不用想。

治大国如烹小鲜!

如今延平帝已经明白治国的不易。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