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五章我们只是想让靖安侯不要把事情做的太绝(1/2)

时间来到六月二十二。

黑云山下,建造一年多的黑云城终于完成了。

杨正山和庞棠亲自来到黑云城,查验黑云城的建造。

黑云城同重山关一样,分为南城和北城,北城比较小,大概止战全城的三分之一,将作为黑云卫的驻地,南城则作为商户和百姓的住所。

而其中南城有四座城门,东西、南北两条主街贯穿全城,城内又细分为居住区,商业区,集市区等不同的区域。

黑云城城周八里三百一十二步,城内可居住人口三万,不包含北城的卫所。

城外,西方三十余里为黑云卫的屯田,分布着诸多千户所、百户所和屯堡。

东方则会围绕着黑云山和即将修建的官道开建大量的村镇。

而南方也将建立一些村镇,不过其中会建造不少农庄或马场,作为大地主和商户置办田地。

巡抚衙门已经将南方的农庄和马场卖出去不少了,现在那边已有很多大地主和商户在开垦荒地。

杨正山和庞棠骑马围着黑云城转了一圈,望着一座还在建造的村庄。

“入冬前我们能建造多少村落?”

杨正山问道。

庞棠朝着身后的书吏招招手,书吏立即上前说道:“回侯爷的话,按照之前的规划,我们大概会在黑云城周围建造七座镇子,一百二十座村庄!”

现在北地就是一片大工地,巡抚衙门负责黑云山周围的建造,刚刚建立的黑云卫则负责城外千户所、百户所和屯堡的建造。

北路复州城负责修建通往黑云城的官道以及沿途的村镇。

中路建宁卫负责修建重山关通往黑云城的官道以及沿途的村镇。

东路松州卫负责修建松州城通往复州城的官道和沿途的村镇。

杨正山心里默默算了一下。

一个镇子可以安置三百户百姓,一座村庄可以安置五十户百姓,那总计就是八千一百户,如果算上城内,那黑云卫周围大概可以安置六到八万人左右。

与百万难民相比,这个数量无疑是杯水车薪。

不过这是合理的规划。

一座村庄能住下多少人,不在于村庄内有多少房屋,而在于村庄周围有多少可以开垦的田地。

村庄中农户的田地不能距离村庄太远,你不能让农户走上十几里的路去下地干活。

黑云城安置的百姓少点无所谓,因为三条官道上可以安置大量的难民。

除此之外,复州城周围也能安置大量的难民,甚至复州城能安置的难民比黑云城这边还多。

只要能按照杨正山的计划完成,那北地安置百万难民还是没有问题的。

“庞大人,接下来可能还需你们巡抚衙门帮忙修盖村镇才行!”

杨正山向庞棠说道。

黑云城建造完成了,而巡抚衙门手底下还有很多民夫和擅长盖房屋的工匠,人尽其用,正好可以让他们沿着官道建造村镇。

“放心吧,本官已经安排好了,等他们盖完黑云城周围的村镇之后,就会沿着官道修建村镇。”

庞棠笑道。

杨正山点点头,随后便与庞棠一起回了重山关。

重山关距离黑云城足足由四百多里,而且两城之间的官道还没有修建完成,只有一条踩出来的道路,道路颠簸,来回一趟最少也要三四天的时间。

杨正山难得抽出这么多时间跑一趟黑云城,沿路上他顺便也巡视了一下官道的修建,等他回到重山关的时候,已经是六月底了。

他刚回到家中,丁秋就找了上了。

“侯爷,宁东升的事情已经查清楚了!”

丁秋说道。

杨正山走进前院的书房,问道:“可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有,我们发现宁东升与平远的很多盐商和粮商走的很近,这些盐商和粮商大多都是侯爷心怀不满。”

丁秋说道。

杨正山脸上露出一抹冷笑。

不满?

果然跟他猜测的差不多。

宁东升不是傻子,虽然当初在腾龙卫杨正山折了他的面子,但那已经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了,宁东升不可能现在才想着报复杨正山。

而能让宁东升如此的冒险的弹劾杨正山,那背后肯定有着不为人知的利益纠缠。

盐商不满杨正山,这很正常。

因为如今辽远省的盐价已经降到十二文一斤,当初为了将盐价压下了,杨正山可是费了不少劲。

一边给盐运使司衙门施压,一边打压辽远的盐商,再加上罗家以及诸多与腾龙卫有生意往来的商户的配合,最终才将盐价从三十文一斤压到十二文一斤。

他不止降低了盐的销售价,还提高了灶户卖盐的价格,致使盐商的利润大减。

以前盐业无疑是辽东最赚钱的买卖,而如今盐业在辽远几乎跟寻常买卖一样,主要讲究一个薄利多销。

虽然杨正山对盐业买卖的定价只针对辽远省,但实际上平远省的盐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平远北部地区,大部分食盐都来自辽远省,致使平远的盐商也不得不降价,不得不食盐的利润。

正所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杨正山没有断了他们的财路,但却把他们的财路打了个骨折。

原本一年能赚数十万,上百万两银子,而现在一年只能赚几万两或十几万两的辛苦钱。

那些盐商不怨恨杨正山才是怪事。

至于粮商会对杨正山不满也很正常,总兵府虽然没有在平远收购粮食,但是却在江南大肆收购粮食,这相当于抢了他们的货源。

若是放在往年,平远的粮商或许不会在意,可现在平远的旱情已经显现,明眼人都知道,未来一年辽东的粮价将会飞涨。

按照杨正山的估计,今年冬天到明年春天这段青黄不接的时间,将会是辽东粮价最高的时期。

粮价涨个六七倍都不是问题。

而且这段时间,平远粮商手中的粮食也不会有太多,毕竟平远大部分地区的粮食都会因为旱灾减产或绝产,粮商根本不可能在平远收到足够的粮食。

他们想要收购粮食,只能去江南或东南购买。

可现在腾龙卫霸占了辽东大部分海商,重山镇大肆从江南收购粮食,这几乎相当于断了他们的货源和运输渠道。

没有货源和运输渠道,他们面对粮食价格飞涨就如同眼看着一块大肥肉摆在眼前,他们却只能闻闻味。

为了能够从江南等地收到粮食,也为了接下来他们的发财大计,他们必须要阻止重山镇继续收粮。

所以给杨正山添点麻烦,就成了他们最需要做的事情了。

一群粮商和盐商联合起来,以庞大的财富敲动官场,这在大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宁东升不过是这些粮商和盐商推出来的炮灰而已,而那份弹劾也不过是一种试探。

杨正山知道这些奸商肯定还有后手。

“有没有查到有那些奸商参与其中?”

杨正山问道。

丁秋低声说道:“可以确定与宁东升勾结的商户有广安府陆家、余家、甄家,东阳府宁家,甄家,抚州易家、舜州马家、蓟州罗氏!”

杨正山双眸微眯,“广安府甄家和东阳府甄家!

你确定?”

甄氏一族无疑是平远省内最大的望族,其在平远分支无数,几乎每个府州都有甄氏一族的分支。

比如甄杨氏代表的就是延州甄氏。

而广安府甄氏和东阳府甄氏则是甄氏一族中最大的两个支脉。

其主脉乃是罗州甄氏,不过罗州甄氏一直保持着耕读的传承,并不是商贾,而是官宦之家。

当今顺天府尹甄士杰就是出自罗州甄氏。

甄氏一族无疑是一个庞大无比的氏族,但是这样的氏族早就变成了一盘散沙,虽是同族同宗,但血缘关系单薄。

就跟杨氏一族一样,杨正山与杨家村的那些族人连个五服之内的亲戚都找不到。

“确定,广安甄家和东阳甄家是平远最大的盐商,其他的盐商都是以他们为主!”

丁秋说道。

“那蓟州罗氏!

他们也敢掺和此事?”

杨正山的脸色有些难看。

“蓟州罗氏不但是蓟州最大的布商,也是蓟州最大的粮商!”

丁秋道。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