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四章献宝,郁青衣进京(1/2)

“小人拜谢侯爷,拜谢侯爷!”

许久,李大海才回过神来,跪在地上对着杨正山不停的磕头。

堂内的众人对此倒是没有露出鄙夷的神色,也没有看不起李大海的意思,因为他们的情况跟李大海差不多。

他们都是来自腾龙卫的军户,有些是当初迁移到腾龙卫的难民,以前虽然读过书,但连个功名也没有。

若不是当初腾龙卫缺书吏,他们也没有机会做官。

论出身,他们跟李大海半斤八两。

“好了,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交给你做,你就不用磕头了!”

杨正山扶起他来说道。

“是!

小人定会拼尽所能,绝不辜负侯爷的看重!”

李大海一脸憨笑的说道。

杨正山点点头,“嗯,接下来你们要招募更多的学徒,然后尽快生产一批千里镜!”

他虽然已经做好将玻璃的制造方法交上去的准备,不过在交上去之前不妨碍他先赚一波钱。

千里镜对于航海和军队都有着很大用处,若是拿出去售卖肯定有人愿意购买。

等千里镜的市场做开了,然后再用玻璃做装饰品,晶莹剔透的玻璃应该很受欢迎。

装饰品之后,在做茶具、酒具和餐具,最后才是窗户玻璃。

牙膏要一点点挤,玻璃制品的类型也要慢慢拿出来。

至于玻璃镜子,这个有点技术含量,未来或许还可以再赚一波大的。

杨正山对营销的了解不多,但也知道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所以一开始他并不打算大批量的售卖玻璃制品,而是打算慢慢的,一点点的售卖。

而且他还有一个很好的赚钱计划,想要分享给皇帝老儿,他相信皇帝老儿会很愿意跟他合作的。

“至于工程科,文华,你先把工程科搭建起来,缺人的话就去招募,嗯,可以去腾龙卫招募!”

“等工程科搭建起来,在去勘察迎河河道的情况,我们第一步先贯通迎河,让海船能深入重山镇!”

杨正山继续吩咐道。

修建官道和水道的事情肯定不能一蹴而就。

杨正山已经做好了长期奋斗的准备了。

搞基建是不会亏本的,看起来花费良多,但实际上是把钱粮给了重山镇的军户和百姓,相当于扶贫。

一直以来,杨正山都是靠着搞基建的方式来扶贫。

从迎河堡开始,到安源城,再到腾龙卫,每到一地,都会先制定一个基建计划。

如今也不例外,这个套路虽然老,但确实好用。

“今年的任务目标就是贯通迎河河道,能不能完成?”

杨正山看向陆文华。

陆文华自信的笑了笑,说道:“下官会拼尽全力,完成侯爷交代的任务。”

“嗯!”

杨正山满意的点点头。

“好了,你们也要做好准备,钱粮、器械、人员等等,各方面要全力配合,莫要拖后腿!”

杨正山道。

“喏!”

众人齐声营地。

随着杨正山的命令传达下去,沉寂许久的总兵府终于动了起来。

如今的总兵府并不是以前的总兵府,而是一个全新的,来自腾龙卫的总兵府。

在腾龙卫的时候,杨正山早就将这些文吏磨练出来了,他们不但有着很强的办事能力,还非常熟悉杨正山的办事风格。

虽然换了一个地方,负责的事情更多更杂,但这些官吏们依然能将每件事处理的仅仅有条。

正月十八,总兵府就在重山关内贴出了告示,招募各种熟悉修建道路和水利的文吏,招募各种工匠,以及招募大量的工匠学徒等等。

正月二十,镇标五营同样贴出了告示,镇标五营开始招募将士了。

重山镇的百姓和军户看着这两份告示,都露出了惊讶和兴奋的神色。

原因很简单,杨正山提高了镇标五营将士的饷银,同时总兵府招募文吏、工匠和工匠学徒的待遇也非常高。

对于重山镇大部分军户和百姓来说,无论是加入镇标五营,还是做工匠学徒,都是一份高工资的工作。

至于文吏和工匠,这个门槛比较高,大部分军户和百姓都不符合条件。

而镇标五营的士卒和工匠学徒的门槛比较低,只要年纪在二十岁之下,身体健康,且出身清白即可。

镇标五营招募士卒的门槛之所以这么低,并不是加入镇标五营的标准低,而是在加入镇标五营之前有一段试训期。

试训期为三个月,即完成常规的基础训练。

然后根据基础训练的成绩来选拔将士。

试训期也有饷银,饷银为镇标五营普通士卒的一半。

不过就算是如此,前来参加镇标五营招募的人依然是数不胜数。

镇标五营和总兵府的招募信息传开之后,大量少年涌入了重山关,弄得重山关都有些人满为患。

不过三天的时间,镇标营就招满了第一批试训的兵丁,总计五千人,全部都是十六到二十岁的少年人。

同时,玻璃作坊也招募了五百工匠学徒。

眼看着总兵府开始行动了,庞棠也坐不住了,整天拉着巡抚衙门的官吏开大会,并且还冒着风寒专门跑了一趟黑云山。

杨正山负责修建官道和贯通河道,庞棠负责建造黑云城和开放北地。

两人已经做好了分工,都在为一个庞大且宏伟的计划努力着。

而就在这样忙碌的气氛下,京都也传来了一道道让人无法忽视的消息。

首先是在正月十六日,京都举行了立储大典,承平帝册立诚王为太子,带着太子祭天地、太庙、社稷。

自此之后,诚王就是大荣的太子,废太子彻底成为了过去式。

而在立储大典结束之后,太子再次监国,承平帝再次住在深宫中静养。

这一次太子监国与上一次太子监国有着明显的不同。

上一次太子监国还有恭王和诚王临朝观政,并且太子手中没有半点兵权。

而这一次太子监国没有其他亲王临朝观政,并且承平帝将禁军的兵权交给了太子。

显然新太子的位置非常稳固,承平帝已经做好了皇位更迭的准备。

当杨正山得知这些消息的时候,就明白现在的太子就是大荣未来的新皇。

同时他也明白承平帝恐怕时日无多了。

如果承平帝的身体还能坚持,是绝对不会将禁军的兵权交给太子的。

总兵府书房中,杨正山放下从京都送来的信件,微微叹息一声。

他在为承平帝的身体担忧。

虽然他只见过承平帝一面,但他真的被承平帝的人格魅力给征服了。

说士为知己者死有些夸张,但承平帝对他的信重还是值得他感怀于心的。

如果承平帝驾崩,他真的会感到哀伤。

“那就送点新奇的玩意给他吧,也不枉他如此信重我!”

杨正山如此想道。

尔后他书写了一份奏折,准备了十支千里镜和三罐蜂王蜜,派人送去了京都。

千里镜算是一个新奇的玩意,与朝廷也有不小的用处,应该能让承平帝提起一点兴致。

至于蜂王蜜,这东西在灵泉空间中并不算是什么,但放在外界也算是一种不错的滋补品,对承平帝的身体应该有些好处。

不过承平帝的身体是自然老迈,虽然他的年纪还不算很大,但他的身体已经衰老到极致了。

别说蜂王蜜了,就算是杨正山将灵泉水给他洗澡,也无法逆天改命。

承平帝身边不缺良医,也不缺各种灵丹妙药。

灵泉水与他来说其实用处不是很大。

若是十年前,杨正山给他灵泉水,或许还能让他多活几年,现在给他灵泉水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不过杨正山也没有给承平帝灵泉水的打算,送三罐蜂王蜜算是尽一下臣子的忠心。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