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烽烟惊城疑寇至,捷报忽传破寒冬(1/2)
腊月的大同城一片萧索,凛冽的寒风如同无形的刀子,刮过城头垛口,发出尖锐的呼啸。
城墙上值守的士兵们裹紧了破旧的棉袄,缩着脖子,跺着脚,试图驱散那刺骨的寒意。
天空阴沉,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仿佛随时要压垮这座边陲重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焦躁不安的气息。
大同总兵满桂,身披厚重的熊皮大氅,在总兵府议事厅内烦躁地踱步。
他那张虬髯怒张的脸上,此刻布满了阴云和难以掩饰的焦虑。
距离王毅率三千精骑出塞奔袭“哈拉和林”
已过去整整五日!
塞外音讯全无,如同石沉大海。
“五天!
整整五天!”
满桂猛地停下脚步,一拳砸在铺着地图的桌案上,震得茶碗叮当作响, “王总兵那边一点消息都没有,那多罗土蛮部可有六千骑,巴图尔那厮也不是善茬!
万一……万一他们早有防备,或者察哈尔部插手……”
他不敢再想下去,王毅带的可是皇帝陛下的禁卫军精锐,更是奉旨行事!
若有个闪失,他这大同总兵难辞其咎!
更让他揪心的是,塞外这鬼天气,滴水成冰,寒风刮骨如刀,没有雪的覆盖,干冷更甚!
三千铁骑在茫茫荒原上奔袭作战,补给、御寒都是大问题!
“吴同知!”
满桂猛地转身,看向一旁沉默肃立的锦衣卫南镇抚司同知吴苍,“不能再等了,本将欲点齐五千步骑,携大炮五十门,出塞接应王总兵,你意下如何?”
吴苍面色沉静如水,但眼神深处也有一丝凝重。
他缓缓摇头,声音带着锦衣卫特有的冷静与残酷的现实考量: “满总兵,稍安勿躁。
王总兵乃百战宿将,麾下皆百战精锐,更有向导引路,目标明确。
五日无讯,未必是坏事,或许正在回师途中。”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窗外呼啸的寒风,语气陡然转冷: “而且此时出塞,非明智之举;塞外无雪,风如利刃,滴水成冰;将军麾下步卒居多,甲胄沉重,行动迟缓。
此等酷寒,莫说寻敌接战,便是行军一日,恐冻毙者十之二三!
手指脚趾冻掉者更不知凡几!
士气未战先溃,何谈接应?”
吴苍看着满桂凝重的脸色,补充道:“满总兵,你久镇边关,当知这无雪寒冬的厉害。
强行出塞,无异于驱羊入虎口,徒增无谓伤亡!
王总兵若真遇险,我等贸然出塞,也未必能及时赶到,反可能陷自身于绝境!”
满桂闻言,如同被兜头浇了一盆冰水,满腔的焦躁和冲动瞬间被残酷的现实压了下去。
他颓然坐回椅中,双手用力搓了把脸。
吴苍的话,字字如刀,戳中了他的痛处。
他何尝不知这鬼天气的可怕?
去年冬天一次小规模巡边,就有数十名士兵冻伤致残!
五千步骑出塞,在这无雪干冷的旷野上行军……后果不堪设想!
况且大同镇的兵,士气本就低落,若非陛下近来整顿卫所、补发欠饷分了田地,人心稍定,此刻恐怕连守城都勉强。
“唉……”
满桂重重叹了口气,声音中充满了无力感,“难道……就干等着?
万一王总兵……”
就在这时,厅外传来一阵急促而慌乱的脚步声!
一名传令兵慌忙的冲了进来,脸色煞白,喘着粗气: “报!
报总兵大人!
急报!
北……北面!
杀虎口以北三十里烽燧急报!
发现……发现大批人马!
铺天盖地!
正……正朝大同方向而来!”
“什么?”
满桂和吴苍同时霍然起身!
“多少人马?
可是蒙古人?”
满桂厉声喝问,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难道王毅真出事了?
蒙古人报复来了?
“回大人!
烽燧瞭望哨报……看不清具体人数,但烟尘蔽日!
人马……人马怕不下数万之众!
还……还有数不清的牛羊牲畜!
黑压压一片,望不到头!
看那阵势……极似……极似蒙古大部扣边!”
传令兵声音紧张的有点颤抖。
“数万之众?
牛羊无数?”
满桂脑袋嗡的一声!
这规模,难道是察哈尔本部主力倾巢而出?
他猛地看向吴苍,吴苍的脸色也变得有点难看。
“传令!
全城戒严!
擂鼓聚将!
所有守军即刻登城备战!
各营、炮队就位!
快!”
满桂咆哮着下令,抓起头盔就往外冲,吴苍紧随其后。
整个大同城瞬间被刺耳的警钟和战鼓声惊醒,士兵们慌乱地从营房中涌出,在军官的呵斥下奔向各自的防区。
城头上,弓箭手、火铳手、炮手紧张地就位,滚木礌石被推上垛口。
一股大敌当前的恐慌气氛笼罩了全城。
满桂和吴苍疾步登上北门城楼,极目远眺。
果然!
北方的地平线上,一道巨大的、绵延数里的烟尘长龙正滚滚而来!
烟尘之下,是密密麻麻、难以计数的黑点!
隐约还能听到沉闷如雷的蹄声和牛羊的嘶鸣!
“这……这阵势……”
满桂面色凝重,心头疑云密布。
如此庞大的队伍,在这滴水成冰、寒风刮骨的隆冬时节南下扣边?
这完全不合常理!
蒙古人向来精于算计,深知寒冬行军之艰险——战马掉膘、草料匮乏、士卒冻毙!
往年此时,各部皆在冬营蛰伏,躲避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