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73章 郑板桥真迹?(2/4)

据故宫博物院统计,光是有据可查的,乾隆一生留下的书画真迹有四万多件。

晚清到民国的仿作,则在十倍以上。

抛开仿作,就说这四万多件真迹:由翰林院词臣代笔的,占百分之七十以上。

四十万再加三万,这是多少?

重点在于,乾隆的笔力和画功都只是一般,字为程式化行书,画风平直,匠气过重。

说直白一点:没什么个人特色,词臣极容易仿笔。

但因为用的是贡纸、贡墨、又是在乾隆时期创作,让现代鉴定的难度直线飙升。

所以,既便纸对、墨对、印对,但除非《石渠宝笈》著录,或有据可查是乾隆亲笔的重大历史题材,或留有后来名家顶级鉴藏印,其余一律归为代笔。

这三种,还不到乾隆所有作品中的千分之五,而这其中的百分之九十,都由各大博览机构珍藏。

民间流传的,不足上千件。

像眼前这一种,就是三种之外的那种,所以才会标价三四十万。

其实真正的内行大都知道这个情况,有时候看质量不错,也会拍一两幅。

但出价普遍不高,基本不会超过最高估价。

但怕就怕遇到外行或是半内行,以为捡了漏。

一遇到这种,送拍方不请个托往上抬价,都对不起财神送上门的机会。

暗忖间,林思成又看了两眼:“可以拍,但别超过六十万!”

叶安宁怔住:“啊?”

意思是…这是代笔?

她低下头仔细看,一看就是好久。

林思成又提醒了一下:“钱维城!”

叶安宁恍然大悟:怪不得自己看不出来?

钱维城是乾隆十年状元,书法家,给乾隆代笔代了半辈子。

如果给乾隆代笔的词臣排个号,他的字画老师董邦达(乾隆时工部尚书)排第一,钱维城排第二。

所以极受乾隆宠信,历任礼、工、刑部侍郎,浙江学政等。

死后乾隆赐尚书衔,谥文敏。

同时,钱维城还是清中时期的书法家,画家,在乾隆的收藏目录《石渠宝芨》中,收录的钱维城作品有一百六十多幅,可见乾隆皇帝对钱维城作品的赏识程度。

基于此,再以他“状元”

、“高官”

等身份的加成,以及这两方乾隆真印,林思成给这幅对联估价六十万,并不算高。

又瞅了几眼,叶安宁拿出笔,记在了小本本上。

三两下记好,她又指指旁边:“林思成,这一幅要不要看?”

林思成瞄了一眼,不知说点什么的好:康熙御宝?

与乾隆相比,康熙流传下来的作品稍少一些:抛开后世伪作,盖有真印的作品两万余幅。

这两万余幅中大都是书法类作品,而由词臣代笔的作品高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比乾隆的代笔书法作品多一倍还多,每年上拍的有五六百幅。

而绝大部分,估价和成交价都在百万以下。

原因很简单:代笔太多,康熙的笔迹又仿的是董其昌体,端庄工稳,但拘泥帖学,缺乏特色,词臣更容易仿,后世鉴定难度极高。

所以和乾隆一样:没有权威典籍著载、无关历史事件、装裱规格一般的,一律视为代笔。

再看这一幅,绢对:清代专供皇帝泼墨写字的描金云龙纹朱绢。

墨对:御贡徽墨。

印也对:渊鉴斋(白文)、康熙宸翰(朱文)、敕几清晏(朱文),均为康熙的书画印。

甚至是印泥也对:朱砂艾绒珍珠粉,专供御用。

但字不对。

至少林思成能看的出来,这一幅绝对是代笔。

再看估价:500,000800,000。

林思成又看了一下:“沈荃代笔,不过百万就能拍!”

叶安宁怔住,猛的俯下身:又是代笔?

钱维城是状元,沈荃则是探花。

虽然官没做到钱维城那么高,但作品的艺术价值、并历史影响力,沈荃只高不低。

其性格刚直,敢于直谏,为官清廉,又工于书法,且独爱董体,所以极受康熙赏识。

史载,李光地御对,帝言:朕初学书,宗敬(沈宗敬,时任太仆寺卿)之父荃(沈荃)实侍,屡指陈得失,至今每作书,未尝不思荃之勤也。”

“凡御制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铭,辄命公(沈荃)书之。

或自作大书,命题其后…”

这是其一,其二,无论是绢、还是印,以及装裱,这一幅都比乾隆的那幅要高一些,价格翻一倍,不算很高。

叶安宁又记在了本子上。

几个人继续往下看,但看的越多,林思成的表情越古怪。

刘墉的行书七言联: 御赐描银蜡笺,御赐徽墨,御赐的金泥(印泥)。

而且保存的贼好,崭崭如新。

但不用怀疑:后人仿的。

大致应该是嘉道时期创作,所以估价不高:100,000120,000。

还有一幅左宗棠的行书七言联,估价稍高点,十一万。

还有一幅纪晓岚的行书七言联,估价和上一幅持平,同样十一万。

再之后,又是一幅李鸿章的楷书八言联,稍低点:估价八万。

还有曾国藩的一幅寿字帖,估价才三万。

扪心而论,如果是真迹,不论是左太保,还是李中堂的作品,或是曾总督,更或是纪学士,怎么也得翻个三四倍。

所以,看看就好。

再往下,显亲王(爱新觉罗·富绶,皇太极之孙,豪格之子,清代第一代显亲王)草书七言诗,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乾隆第十一了)的行书七言诗,以及在康熙五五大寿时,恒亲王祺(康熙第五子)敬献的《万寿无疆赋》。

像这样的皇室子弟作品,比比皆是,估价都不高:从几万到十几万。

名家的也不少:恽寿平(清初六大家(含清四王)之一,明末清初著名花鸟画家)的《富贵满堂》(牡丹)、翁同龢的《三秋桂子》、赵之谦(清末书法家,与吴昌硕、任伯年齐名)的魏体八言联、黄易(清中时期著名画家,篆刻家)的山水图册。

这几件估价稍高点,大致都在三十到六十万之间,关键的是,全是真迹。

严格来说,2008年的古玩市场才将将踏入上升期,这几位的作品,以后均会有不同幅度上涨。

像恽寿平的这幅牡丹图,结构工整,设色艳丽,用笔含蓄,却又明丽简洁。

不但是其最为擅长的花鸟图,还是其中晚年成熟之作。

看价格,估价才三十万到四十万,最多两年,就能涨一番。

如果多放几年,到2013年左右,少说也值两三百万。

放在现在,也就值三四十万,如果买的话,谈不上捡漏,顶多算是投资。

但五年翻个七八倍,这利润已经相当可观了。

虽然比不上搞研究项目、修复古瓷器来钱快,但对投资房地产、能源行业,这就是暴利… 转念间,林思成又看了一遍,确认无误才直起腰:“老师,赵师兄,这副牡丹图挺不错,要不要记一下,到时候试着拍一拍?”

王齐志不怎么懂画,直接就问:“能赚多少?”

林思成直接了当:“差不多两到三年,能翻一倍!”

“三年赚三十万?”

王齐志撇了撇嘴:“还没学校给实验室的奖金多?”

林思成被噎了一下,哑口无言。

因为铜起源和BTA,两个项目学校总共奖励了五十万。

王齐志做主:留十万当预备金,给朱开平和组员分了十万,剩下的三十万全给了林思成。

问题是,学校不可能年年都会给这么多奖金。

当然,如果换个角度:一年才赚十万,王齐志确实有点看不上眼。

再看赵修能,左顾右盼,不以为然,看来是也没看上眼。

林思成一指赵大:“伯恒,你记,没钱问我借!”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