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保密(2/3)
但不管是哪一种,也不管是文研院,国博,还是后来的北大,或是北工大,都是以“已出土文物”
、“现代保护技术”
为重心。
说白了:防止金属文物出土后,发生“崩溃性”
的病害锈蚀现象。
比如有些青铜器,刚出土时金光锃亮,但有的几分钟之内,就能锈的跟刷了一层黑漆一样。
更有些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点点的锈成渣,碎成粉。
所以,林思成和王齐志搞的这个“古代金属防锈”
,不是南辕北辙,相背而行?
那王齐志之前说的,“摸着文研院和国博过河”
,又是怎么摸的?
吴晖皱了皱眉头:“核心数据呢,能不能看一看?”
“看倒是能看!”
王齐志沉吟了一下,“但领导,你得保密!”
吴晖都被气笑了:王齐志,你没吃过猪肉,难道没见过猪跑?
大学毕业就进文研院,一干就是七八年,学的是金属文保,干的也是金属文保,好歹也是领过部级奖项的研究员,你学生有没有研究对,你自己看不出来?
抛开这些全都不谈,你老丈人总姓单吧,要什么资料找不到,看什么数据看不到?
结果,就这?
我没指着你鼻子笑话你就不错了,你倒好,让我保密?
“好,我保密!”
吴晖又气又笑,“给老子开电脑!”
电脑本就是开着的,王齐志输了密码。
吴晖挥挥手,让他起开。
刚点开文件夹,他稍稍一顿: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与工艺。
子目录:出土铁器保护研究、馆藏铁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
都挺对啊?
与国博、文研院的课题题目一个字都不差,十有八九就是照着资料抄的。
转着念头,吴晖先点开了第一个子文件夹,也就是“出土铁器”
。
这个研究的比较早,国家文物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立项,初步性的解决了铁器脱盐与缓蚀的技术难题,九六年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但之后,再没有取得过明显的进展,基本一直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良、微创新。
仔细再看:文件的前半部分是一些已攻破的重点技术的引用,比如金属文物劣化机理研究、埋藏环境中的腐蚀机制、科技手段解析锈蚀产物的成分。
后面则是保护修复技术开发、预防性保护体系,以及预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评估。
照这个看,王齐志没说谎:他们确实是在摸着两家国字头过河。
甚至可以说,覆盖面也罢,研究方向、课题重心也罢,都是照着文研院和国博抄的。
但为什么抄到最后,能歪到十万八千里之外?
暗暗狐疑,吴晖继续往下看,翻开了项目计划书。
咦,好像不大对?
抄歪了不说,竟然还能抄得多出来?
除了附膜材料,林思成还做了封固和修复可逆性等材料的研究计划。
但吴晖记得,文研究和国博,好像都还没开始研究?
他仰着头,努力的回忆:从文研院调到考古司才两年,记性再差,也不可能差到这个地步?
就是没有!
想了好久,他指了指屏幕,“这两个方向是从哪来的,就这个封固和修复可逆材料?”
“创新!”
王齐志言简意赅,“总不能一直跟屁股后面抄吧,不然吃那啥都赶不上热的,当然得想办法弄点自己的新东西。”
吴晖恍然大悟,下意识的回过头:那几个实验组正研究的牛油、茶籽油、茶叶、松脂,就是文件中所指的附膜材料。
剩下的,则是封固和修复可逆性材料。
照这么看,林思成的研究方向基本是对的。
比如文研所和国博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缓蚀剂吸附金属,降低电化学腐蚀对文物的损害。
也就是林思成计划中的附膜材料。
不过两家都是以化合物为主:或是改良,比如早期的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
或是研发,比如胺类化合物,主要研究的是化合物附膜中分子渗透缓蚀技术。
而林思成实验的这些,则是天然物和无机盐。
文研院和国博不是没考虑过,但一是过度依赖物理隔理,隔离的只是文物表面,持久性差。
二是效果不稳定,有时会起反面作用。
像动植物油脂,易氧化腐败,反而会加速文物腐蚀。
所以,林思成的方向是对的,但方案偏了。
再看文件中剩下的两项,也就是所谓的封固材料、可逆性修复材料,应该就是实验室后面验究的那些:食用碱水、磷矿石、水玻璃、石墨、环氧树脂等等。
这两个方向当然也是对的,但吴晖觉得,有些过于超前。
因为只有突破缓蚀剂这一关,然后才能有所谓的封固和修复。
说简单点:你首先要保证文物不再上锈,不再腐蚀,才能修复并封固。
不然修也是白修。
照这么看,林思成现在就研究这个,就像是在照着空气打靶。
但吴晖没吱声。
搞研究,最难的是敢想,更难的是敢干。
林思成能凭空设计出研究方向,并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就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研究人员。
至少比王齐志强。
所以,错了没关系,大不了从头再来,但坚决不能打击积极性。
思忖间,吴晖大致看了看,又点第二个文件夹,也就是“馆藏文物”
那一份。
和第一份大差不差,基本延袭国博的研究方向和路线: 围绕“劣化机理评估技术保护材料防治规程”
全链条研究,建立馆藏文物综合病害防治体系。
别说,抄的…哦不,跟的挺紧:像超声波辅助脱盐,三维有限元分析这两项,国博也才开始涉足。
咦,等等,不对。
下面这是什么?
苯骈三氮唑(BTA)缓蚀剂复配工艺体系?
这不就是国博正在研究的,含氮化合物缓蚀剂的改良工艺?
霎时间,吴晖睁大眼睛:这是国家专项核心技术,王齐志关系再硬,胆子再大,也不可能把这样的东西拿来给他的学生抄。
再说了,还在研究阶段,都还没来得及往上报,他除非跑到国博的实验室照着电脑抄。
吴晖一下来了精神,滚动鼠标,逐字逐句: 一、溶剂基础复配体系。
溶剂类型:水、丙酮、乙醇。
应用场景:1、青铜器保护。
浓度…配比工艺…作用与机制… 效果:缓蚀效率从50提高到75。
2、铁质文物保护: 浓度…配比工艺…作用与机制… 效果:缓蚀效率从30提高到70。
吴晖的眼睛一点点的睁大:国博现阶段的BTA缓蚀率是多少?
铜,65,铁,60!
等于林思成改良后的配方,比国博的还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