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专家也有错的时候(3/3)
“这么长时间没见,本来是要坐一坐的,但下午还得去外地,就当林思成请你吃饭了!”
“啊…时间这么紧?”
不然呢?
一是要快,二是要保密,不然她也不会找学生帮忙。
商妍拍了拍她的手:“行了,你去忙吧,有空来西京,老师请你吃好的!”
汪玉蓉点点头,看着几人上了车。
驶过红灯,又拐了个弯,直到看不到车尾灯。
汪玉容转身往单位走,准备把信封装进包里。
但她刚拉开拉链,又愣了一下:怎么这么厚?
下意识的顿住,她打开封口:一沓红彤彤的票子映入眼中。
这是五千,还是六千?
顶她半年的工资。
愣了好久,汪玉蓉拿出手机,拔给了李贞… 两辆车又上了国道,依旧是林思成、商妍,赵修能一辆车,方进和资料员坐后一辆。
林思成上了车就打电话,一打半个小时。
通过对话内容,商妍和赵修能大致能猜到:林思成应该是让郝钧帮忙联系谁,再联系一下霍州那边,说是要考察一下陈村窑。
最好能征集一些瓷片,特别是白瓷,越多越好。
但霍州陈村窑压根就没有发掘过。
只知道当地有瓷窑,但至今没有发现任何核心设施,包括制胚作坊、窑炉等,就算去了,怎么考察?
还有一点:发掘介休窑的时候,国家文物局有过明确论断:霍州陈村窑工艺与介休洪山窑一脉相承。
洪山窑创于宋初,哀于金末,霍州窑创于元初,哀于清代。
甚至有这样的说法:金末时,因为战乱,洪山窑的那批工匠逃到了霍州。
到不打仗的时候,又重新开了窑。
再想想刚才看到的那些白瓷,商妍和赵修能的心就凉了半截。
他俩虽然不如林思成专业,但至少敢断定:介休窑白瓷和固镇窑白瓷,压根没有丁点儿的关系… 挂了电话,看两人默不作声,一脸踌躇,林思成猜了个七七八八。
他刚要解释一下,但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如果让他说心里话:有的时候,专家的话也不一定全对,哪怕是部委的专家。
不是他目中无人,狂的没边,也不是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不专业,而是因为发掘年代太早,条件有限。
八九十年代,能应用到考古中的科学手段、仪器,能有多少?
缺乏技术手段支持,缺少科学依据论证,论断出现偏差,其至完全相反,一点儿都不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