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71章 该干的不该干的,全让他干完了(3/4)

厅长眼皮跳了一下:批评早了?

团伙成员五十余,三十多把枪,上千发子弹,以及三百多公斤炸药…这哪是盗掘份子,这是武装暴徒。

就这团伙规模,往部里一报,部长的眼皮都得跳一下… 转念着,厅长的心又悬了起来:“咱们的伤亡呢!”

“零伤亡!”

“啥?”

看厅长不信,李春南强调了一下, “领导,真是零伤亡…原因有多方面:一是行动之前,已确定犯罪团伙的藏身地点,且极为集中…二是围捕地点正好是农田,又是拆迁区,没有人烟,不需要大规模疏散… 三是提前调动,隐密部署:除了刑侦、通信、治安等支队,光是武警支队,几乎出动了一半,并配备了防暴车和狙击步枪…从抓捕到结束,不到四十分钟…”

厅长的眼睛越来越亮:五十多人,三十多把枪,就用了半小时过一点…陈朋可以啊?

但这不对… “这么大的行动,怎么避开的内鬼?

反正了(策反)!”

“没有,不过陈朋提前做了预防,把内鬼排除到了知情和决策层之外,算是歪打正着!”

咦…感觉陈朋,突然就涨能耐了?

说实话,每有大型侦查或抓捕行动,最难的就是内鬼:难的是范围太广不好确定,更难的是确定了之后,怎么应对。

不提前控制吧,他铁定通风报信。

但控制吧,像这种内部人员,牙关比铁铸的还紧。

一时半会拿不下来,再长时间不联系,主犯肯定会警觉。

很头疼,也很难办…所以,管他歪打还是斜打,能打准,就是陈朋的本事。

而就凭这份极显眼战绩,就算上面来问责,厅长也有五六成的把握给圆过去。

至多给省里下个文件,书面批评一下。

搞不好,也就口头说两句… “不错…老局长,真的不错…你先喝茶,我看看具体经过…”

厅长连着夸了好几声,翻开了文件夹。

第一张是报案回执…遗策,玉温明…好像有点印象?

但这不是重点,而是接到报案后,陈朋就做了布署:在市内古玩市场,文物商店摸查,重点搜寻相同特怔,以及相同时期的文物。

同步通知文物局:疑似张安世墓被盗。

不错,嗅觉很灵敏,安排的也很全面,而且很果断。

第二次,又是一张报案回执:清白镜,七星板?

陈朋再次加大排查力度,甚至将排查范围扩大到邻市、邻省。

直到这次,文物部门才重视起来,组织文物稽查队,同时堪查杜陵周边。

等于市局的侦查时间,比文物局早了半个月都不止。

但这依旧不是重点… 厅长狐疑了一下,又翻了回去:“咦…老局长,两次报案,是同一个人?”

“对,林思成!”

李春南点点头,“后面还有!”

还有什么,这个林思成,又报案了?

厅长继续往后翻,然后,眼睛一瞪: 陈朋,竟然给这个林思成配了一个小组,去找墓了?

不是…警察找墓,陈朋你也能想的出来?

但他就是这样安排了… 也是根据这个林思成的推测,陈朋怀疑:盗掘团伙的主动活动区域,应该在韦曲镇一带。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陈朋有意识的防范内部人员… 但是,仅仅只是一点点猜测,关键的是这个林思成,好像就没听说过。

陈朋是怎么做到这个林思成敢说,他就敢信的?

不夸张,这要不是案后报告,而是一份侦察计划,厅长已经开始骂人了… 他愈发好奇,继续往下看,眼睛越睁越大,越睁越大。

就是这个林思成,带着陈朋给他配的几个门外汉,硬是把墓的范围缩小到了韦曲镇一带。

同时,他给公安部门,准确的是给陈朋,提供了完整的调查方向和侦察思路。

包括盗掘团伙的组织模式、主要构成、资金来源、销赃链条…等等等等 一如之前,陈朋深信不疑,就地调整,连夜修改侦查计划。

更怪的是,李春南竟然批了?

厅长都不知道该说点什么的好,抬起头,瞅了瞅李春南。

李春南示意了一下,意思是让他往下看。

厅长吐了口气,继续往下翻。

因为内鬼的原因,调查虽然有进展,但极其缓慢,又是林思成建议,微调侦察思路:先不找人,也不找墓,找文物。

然后,最精彩的部分来了:林思成带着两个便衣,三入虎穴。

目的很明确,就他给陈朋提的方向:找文物。

第一次找了一块铜境,把墓葬位置从十几平方公里的韦曲镇,缩小到了数平方公里的两个村之间。

第二次,还是为了找文物…最精彩,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一次。

买了一顶银冠,又买了一方长史印…就是凭这两件文物,林思成确定,这就是盗掘张安世的那一伙。

你可以说是运气,也可以说他误打误撞,但他就是撞进了贼巢。

甚至于墓的影子都还没摸到,他却先一步抓住了盗掘团伙的尾巴。

就像是突然间,一道无形的手从天而降,拔开了数千米厚的铅云,从天上降下了一道光。

让愁的头发大把大把掉的陈朋和李春南,突然就看到了希望。

但如果让李春南和陈朋扪心自问: 如果没有第一次的籍册和玉温明,没有第二次的唐代凤纹镜,怎么可能让范强深信不疑:这位开着绍兴牌照的车,自称来自浙省,又姓浙的浙老板,就是来自外地,且极有钱的文物犯子?

之后,才带他去了农家园。

所以,哪有什么运气,不过是必然。

也因此,才有了“假浙老板略施手段,真盗墓贼奉若神明”

的经典桥段。

然后自然而然,却又神妙无比的,把于大海都给吊了出来… 报告中只是一笔带过,但厅长能够想像:这个林思成得专业到什么程度,得多像文物贩子和盗墓贼,才能让于大海这种油滑似鬼,奸诈狠毒的老江湖露出头?

甚至于,团伙都被缴了个干净,于大海还发短信给林思成解释:农家园的手下之所以被一锅端,只是一点小意外。

他手下还有人,和“浙老板”

的合作肯定能继续… 然后再往下翻:还是这个林思成,为了让中建停工,连找四座大墓。

一座元代官员家族式墓葬,三座明代郡王墓… 但什么时候,西京的王墓开始一座挨着一座的出现了?

厅长已经无力震惊。

翻到了最后一页,瞄了几眼,厅长的眼睛又往外一突:中建分局总工、总经理涉案,且已到案。

末尾,用铅笔写了一行:昨天晚上与中建郑总到西安饭庄商谈,偶遇林思成与王齐志。

随后,王启文,陈涛投案自首… 这个到最后肯定是要擦掉的,也写的不明不白,但厅长能想像出前后经过:中建的郑总半步不退,直到吃完饭,突然遇到林思成和王齐志… 等于这口天大的黑锅,被李春南给甩出去了一半…不,一大半。

打个比方,如果上面如果来问责,厅长完全可以拿着报告:领导你看,中管单位,不是我们不想查,而是阻力太大。

啥,中建不承认?

你的人收了盗墓贼的钱,还收了文物,总归是真的吧?

暗暗思忖,厅长又翻到第一页,重新看了一遍。

看完后,沉默了好久。

没见这份报告之前,谁能想到案子是这样破的,甚至于,破到了这个程度?

好久,他点了点桌子:“林思成,是王齐志的学生?”

李春南点着:“对,学生,才大四…明年夏天毕业!”

“学生啊…学生?”

厅长盯着报告,眼神中流露着震惊,以及不敢置信: “老局长,他才是个学生,但怎么感觉,案子全是他推进的,更是他引导侦办的?

该干的不该干的,全让他干完了?

与之相比,陈朋反倒像是打酱的?”

李春南默然。

这么说有点夸张,陈朋也更不至于打酱油。

但林思成在整个案件侦办过程中的作用,确实无可替待。

主要文物全是他发现的,出自于“张安世墓葬”

也是他推测,并证实的。

第一次,第二次的侦察方向都是他拱的,犯罪团伙的组织及作案摸式,也是他分析的。

墓葬范围是他确定的,墓也是他找到的,甚至是逼迫中建停工,让重要案犯投案自首,也是他干的。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